便携式打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625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打气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的手动打气筒存在携带不方便,打气时工作强度大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打气筒,包括第一气筒、第二气筒、底板、盖板、活塞、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第一气筒位于底板上,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可拆卸连接,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气筒的内径与第二气筒的内径相同,第一活塞杆的直径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相同,底板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气筒可插入在第一通孔内,第二活塞杆可插入第二通孔内,第二活塞杆可插入第二通孔内,盖板位于第二气筒上端且盖板上设有通孔且第一活塞杆从通孔处穿过,第一气筒下端设有单向气压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打气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打气筒
技术介绍
打气筒又称空气泵,用以注入或补充各种轮胎和一些球类所需的空气。打气筒分为手动打气筒、脚踩式打气筒和电动式打气筒。脚踩式打气筒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电动式打气筒受环境要求严格只有电的地方才可使用。然而手动打气筒通常分为长打气筒和短打气筒,长打气筒携带不方便,短打气筒虽然携带方便,但是由于比较短则打气时人要弯腰打气。目前打气筒的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打气筒的长度直接决定了每拉和压一次活塞杆打气筒打入轮胎的气体量,打气筒越短,这每次打入轮胎的气体较少,则对于同一轮胎打气时,短打气筒与长打气筒相比拉压活塞杆的次数较多。由于人是弯腰打气,故工作强度大。由此可见现有的手动打气筒存在携带不方便,打气时工作强度大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手动打气筒存在携带不方便,打气时工作强度大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打气筒具有携带方便,打气时工作强度低的特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便携式打气筒,包括第一气筒、第二气筒、底板、盖板、活塞、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气筒位于底板上,所述第二气筒位于第一气筒上方,所述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气筒的内径与第二气筒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相同,所述底板上设有可容纳第二气筒的第一通孔和可容纳第二活塞杆的第二通孔,所述盖板位于第二气筒上端且盖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通孔中,所述活塞位于第二气筒内,所述活塞与第一活塞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筒下端设有单向气压阀和软管,所述软管与第一气筒的内孔相通,所述软管的端部设有气针。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便携式打气筒,包括第一气筒、第二气筒、底板、盖板、活塞、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气筒位于底板上,所述第二气筒位于第一气筒上方,所述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可拆卸连接,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连接时打气筒的高度变高,则使单向压缩一次空气打入轮胎的气体较大,且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拆卸后高度较低方便携带。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组合使人在给轮胎打气时不需要弯腰,减小了打气时的工作强度。所述第一气筒的内径与第二气筒的内径相同,确保活塞能挤压第一气筒内的气体也能挤压第二气筒内的气体。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相同,确保第一活塞杆能穿过盖板上的通孔时第二活塞杆也能穿过该通孔。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气筒可插入在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活塞杆可插入第二通孔内,方便第二气筒和第二活塞杆拆卸后均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盖板位于第二气筒上端且盖板上设有通孔且第一活塞杆从通孔处穿过,所述活塞位于第二气筒内,所述活塞与第活塞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筒下端设有单向气压阀和软管,单向气压阀起向第一气筒内进气的作用,所述软管与第一气筒的内孔相通,所述软管的端部设有气针,第一气筒内的空气经过软管和气针打入到轮胎中,气针起连接轮胎的作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使用本技术时,将第二气筒和第二活塞杆分别从底板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取下,将第二气筒与第一气筒连接,将第二活塞杆与第一活塞杆连接,再将气针与轮胎的气嘴连接。活塞与第一气筒和第二气筒形成的活塞腔,第二活塞杆带动第一活塞杆向下运动使活塞挤压活塞腔内的空气,单向气压阀关闭,活塞腔内的空气被挤压到轮胎中,第二活塞杆带动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使活塞向上运动活塞腔内的负压增大单向气压阀打开,使外界空气进入到活塞腔内。如此反复运动使便携式打气筒给轮胎打气。待轮胎打满气,将气针从轮胎气嘴处拔掉,将第二活塞杆与第活塞杆分离,将第二活塞杆插入到底板的第二通孔处,将第二气筒与第一气筒分离,将第二气筒插入到底板的第一通孔处。本技术与现有的长打气筒相比较而言,本技术的第一气筒和第二气筒是可拆分的,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是可拆分的,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拆分,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拆分后打气筒的总高度降低了便于携带,本技术与现有的短打气筒比较而言,本技术在给轮胎打气时,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连接,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连接使活塞单次行程挤压到轮胎内的空气较多减少了打气时活塞运动的次数,且人给轮胎打气时不用弯腰,减少打气时的工作强度。进一步,所述盖板与活塞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上端与盖板固定连接,下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活塞运动过程中复位弹簧对活塞起复位作用,当活塞挤压空气时复位弹簧处于拉升状态,活塞挤压空气完毕后,活塞靠复位弹簧的弹力复位。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采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采用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加工方便,安装也方便。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筒下端设有泄压阀。泄压阀当打气筒的压强超过泄压阀设定的压强时,泄压阀打开使打气筒内的气体从泄压阀处流出,避免了轮胎打气过多爆炸同时还保护了打气筒不会因为气筒内压力过大而损坏元器件。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筒外壁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软管缠绕在螺旋槽内,方便对软管进行定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打气筒组装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便携式打气筒拆分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的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便携式打气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筒、第二气筒、底板、盖板、活塞、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气筒位于底板上,所述第二气筒位于第一气筒上方,所述第一气筒与第二气筒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气筒的内径与第二气筒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相同,所述底板上设有可容纳第二气筒的第一通孔和可容纳第二活塞杆的第二通孔,所述盖板位于第二气筒上端且盖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通孔中,所述活塞位于第二气筒内,所述活塞与第一活塞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筒下端设有单向气压阀和软管,所述软管与第一气筒的内孔相通,所述软管的端部设有气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师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