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盖彦桃专利>正文

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8731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主要由温度采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及差分放大器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之间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处的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以及与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信号转换电路与差分放大器电路之间还串接有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来为温度采集电路提供工作电流,因此能确保其性能稳定。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采用了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因此能有效的去除外部环境的电磁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测量仪器,具体是指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体温测量仪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水银温度计,另一种便是电子体温计。传统的水银温度计虽然应用时间较长,但其却存在测量不方便、易碎、测量时间较长等缺陷,不便于长时间连续体温监测。而电子体温计虽便于检测,但其核心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低功耗性能,以使产品实用化。为了实现低功耗,就要求电子体温计在非测量状态要进入低功耗状态,在有测量需求时再进入功耗较高的测量状态。为检测到是否有测量需求,传统做法都是为电子体温计增加按键,在按键没有按下时体温计为低功耗状态,当按键按下时,则会唤醒电子体温计并进入测量状态。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能降低一部分功耗,但由于人体本身就存在静电,因此当此种电子体温计接触到人体皮肤时,便会使得电子体温计的工作电流和电压发生波动,进而会导致数据经常发生变化,不能给到使用者一个较为恒定的参考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电子体温计所存在的结构复杂及工作电流和电压会发生波动的缺陷,提供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主要由温度采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及差分放大器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之间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处的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以及与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同时,在信号转换电路与差分放大器电路之间还串接有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所述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由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一端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流源S后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2,一端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经LM4431电压参考电路后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ll,以及串接在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3组成;所述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则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2,与非门ICl,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2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5,一端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接地的电阻R14,正极与电阻R14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5,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6,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7,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6,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8组成;所述与非门ICl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而极性电容C5的正极则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3,三极管Q4,功率放大器P3,功率放大器P4,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0,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4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lO,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正极输入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9,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1,与电阻R21相并联的电容C9,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2后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串接在三极管Q4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S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23,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4和电阻R24后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1,P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26和电阻R25后与稳压二极管D4与电阻R2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P极与电容Cll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5与电阻R2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S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4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而电阻R26与电阻R25的连接点则与差分放大器电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差分放大器电路的输入端与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其中,所述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由三极管Q1,三极管Q2,可控晶闸管D1,滑动变阻器W1,滑动变阻器W2,电阻R10,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的电阻R9组成;所述可控晶闸管Dl的N极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其P极经滑动变阻器W2后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其控制极则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动端相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其基极顺次经滑动变阻器Wl和电阻RlO后与可控晶闸管Dl的P极相连接;所述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出端则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信号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则与可控晶闸管D的P极相连接,差分放大器电路的输入端则分别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可控晶闸管Dl的P极相连接。所述温度采集电路由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容C2及电压跟随器U3组成;所述电阻Rl的一端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另一端经电阻R4后接地;电容C2与电阻R4相并联;电压跟随器U3的负极与电阻R4和电阻Rl的连接点相连接,其输出端则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由温度传感器R8,与该温度传感器R8相串联的分压电阻R5,与温度传感器R8相并联的电容Cl,以及正极与温度传感器R8和分压电阻R5的连接点相连接、而输出端则经电阻R3后与可控晶闸管D的P极相连接的电压跟随器Ul组成;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则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电压跟随器Ul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差分放大器电路由差分放大器U2,一端与差分放大器U2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与电阻R6相并联的电容C3,一端与差分放大器U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差分放大器U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7,以及与电阻R7相并联的电容C4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差分放大器U2的负极相连接,而可控晶闸管D的P极则与差分放大器U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6与电阻R25的连接点与差分放大器U2的正极相连接。本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整体结构非常简单,能在不增加电子体温计结构复杂程序和防水难度的情况下,实现体温计的低功耗性能。(2)本技术增加了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因此能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精密反向电流源测温系统,主要由温度采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及差分放大器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之间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设置在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处的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以及与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信号转换电路与差分放大器电路之间还串接有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所述精密反向电流源电路由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一端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流源S后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2,一端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经LM4431电压参考电路后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1,以及串接在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3组成;所述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则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2,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2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5,一端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接地的电阻R14,正极与电阻R14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与非门IC1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5,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6,一端与与非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7,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6,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8组成;所述与非门IC1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而极性电容C5的正极则与LMC6062型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3,三极管Q4,功率放大器P3,功率放大器P4,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0,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4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10,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正极输入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9,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1,与电阻R21相并联的电容C9,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2后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串接在三极管Q4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23,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4和电阻R24后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1,P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26和电阻R25后与稳压二极管D4与电阻R2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P极与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5与电阻R2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4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信号转换电路相连接,而电阻R26与电阻R25的连接点则与差分放大器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盖彦桃张士宝
申请(专利权)人:盖彦桃张士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