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59170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6:20
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和湿地池,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含氧量检测部件和悬浮物检测部件,养殖池底端通过浑水管与设置在湿地池左侧的总水管连通,所述浑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养殖池顶端通过清水管与设置在湿地右侧的净水管连通,所述清水管上设置有空气泵,所述湿地池内从下至上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湿地池内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腔、右侧的第二腔和隔开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第二腔内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上均匀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净化了池水的浑浊,降低了池水中富营养化物质,大大改善了水产养殖的环境,提高了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是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虽然不断攀升,但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水体污染严重,因水质恶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渔业水处理设施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阶段,没有高效生化处理设施,不能实现循环水养殖,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且由于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代谢物和剩余残饵等,这些代谢物和剩余残饵作为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参与生物循环而被利用,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生物循环不足以完成对排泄物和残饵的利用,这样一来,这些排泄物和残饵不断积累,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微生物的厌氧呼吸增加,产生大量的富营养化物质,对养殖水生动物产生危害,以至致病、致死,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现有公布的养殖循环净化系统虽然能过滤去除池水中的排泄物和残饵等悬浮物,但不能很好地去净化清理水中溶入的富营养化物质,解决池水的富营养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净化池水浑浊,降低池水中富营养化物质,改善养殖环境的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和湿地池,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含氧量检测部件和悬浮物检测部件,养殖池底端通过浑水管与设置在湿地池左侧的总水管连通,所述浑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养殖池顶端通过清水管与设置在湿地右侧的净水管连通,所述清水管上设置有空气泵,所述湿地池内从下至上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湿地池内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腔、右侧的第二腔和隔开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第二腔内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上均匀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与净水管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含氧量检测部件和悬浮物检测部件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抽水泵和空气泵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进一步的,所述总水管布置在湿地池底段两侧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分流管,分流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散水通孔。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池外形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湿地池四壁和底部均为混凝土浇灌而成,湿地池四壁和底部内侧面铺设有防渗漏层。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池内设置的隔板上设置有若干溢流孔。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池内铺设的细填料层上栽种有水生植物。在本技术中,通过总水管和分流管的均匀布置将浑水管内导进的养殖池内的浑浊池水分散在湿地池填料底部各处,均匀分布的散水通孔布设较多,池水、池水中的代谢残留物和残饵分布在填料各处,方便水生植物对其很好的吸收,降低了池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较多的散水通孔减小了浑浊池水对填料区的冲击,避免了传统湿地容易发生短路流和死水区的现象,同时对水生植物的根须生长影响变小,池水从第一腔通过隔板上的溢流孔进入第二腔内,池体内第二腔上生长的水生植物的对池水中富营养物质进行再吸收,池水水处理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综上,本技术有效净化了池水的浑浊,降低了池水中富营养化物质,大大改善了水产养殖的环境,提高了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中湿地池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养殖池,2-悬浮物检测部件,3-池水,4-含氧量检测部件,5-清水管,6-空气泵,7-净水管,8-集水管,9-隔板,10-溢流孔,11-细填料层,12-中粗填料层,13-粗填料层,14-分流管,15-总水管,16-水生植物,17-湿地池,18-抽水泵,19-浑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I和湿地池17,所述养殖池I内设置有含氧量检测部件4和悬浮物检测部件2,养殖池I底端通过浑水管19与设置在湿地池17左侧的总水管15连通,所述浑水管19上设置有抽水泵18,养殖池I顶端通过清水管5与设置在湿地池17右侧的净水管7连通,所述清水管5上设置有空气泵6,所述湿地池17内从下至上设置有粗填料层13、中粗填料层12和细填料层11,湿地池17内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腔、右侧的第二腔和隔开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9,总水管15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第二腔内设置有集水管8,集水管8上均匀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8与净水管7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含氧量检测部件4和悬浮物检测部件2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抽水泵18和空气泵6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本实施例中,所述总水管15布置在湿地池17底段两侧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分流管14,分流管14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散水通孔,将养殖池I内的池水分散在填料区各处。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地池17外形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湿地池17四壁和底部均为混凝土浇灌而成,湿地池17四壁和底部内侧面铺设有防渗漏层。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地池17内设置的隔板9上设置有若干溢流孔10。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地池17内铺设的细填料层11上栽种有水生植物16。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养殖池I内悬浮物较多时,悬浮物检测部件2将检测信号输入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抽水泵18将养殖池I内的浑浊池水3抽入湿地池17的总水管15中,通过总水管15和分流管14的传送,将浑浊池水3通入湿地池17第一腔内填料区各处,池水3经过第一腔的净化进入第二腔,第二腔对池水3进行再次过滤吸收,净化后的池水3通过各个集水通孔进入集水管8,经过集水管8、净水管7和清水管5重新回到养殖池I内,含氧量检测部件4检测到养殖池I内含氧量过低时,控制开启空气泵6向清水管5内的清水加氧。通过总水管15和分流管14的均匀布置将浑水管19内导进的养殖池I内的浑浊池水3分散在湿地池17填料底部各处,均匀分布的散水通孔布设较多,池水3、池水3中的代谢残留物和残饵分布在填料各处,方便水生植物对其很好的吸收,降低了池水3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较多的散水通孔减小了浑浊池水3对填料区的冲击,避免了传统湿地容易发生短路流和死水区的现象,同时对水生植物的根须生长影响变小,池水3从第一腔通过隔板9上的溢流孔进入第二腔内,池体3内第二腔上生长的水生植物的对池水3中富营养物质进行再吸收,池水3处理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湿地净化水质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和湿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含氧量检测部件和悬浮物检测部件,养殖池底端通过浑水管与设置在湿地池左侧的总水管连通,所述浑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养殖池顶端通过清水管与设置在湿地右侧的净水管连通,所述清水管上设置有空气泵,所述湿地池内从下至上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湿地池内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腔、右侧的第二腔和隔开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第二腔内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上均匀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与净水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禹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紫岚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