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5676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3:54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下压片和缓冲调节杆;上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上方,上压片设于上缓冲垫上方,下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下方,下压片设于下缓冲垫下方;缓冲调节杆处在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及下压片的通孔中,并且缓冲调节杆上设有上锁紧部件和下锁紧部件,上锁紧部件处于上压片上方并与上压片紧密接触,下锁紧部件设于下压片下方并与下压片紧密接触,上缓冲垫和下缓冲垫均紧压缓冲垫安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电机安装,在原先装配时已调平电机的情况下,能有效消除使用过程中电机自身的震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原有装配要求,使传动部分耐用性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机安装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要求,电机安装方式有多种多样,常见的电机安装方式主要有B3( —般卧式)、B5 (带凸缘没底脚)和B35 (带底脚带凸缘)三种方式。其中,B3为有电机底座,无直连安装法兰盘的安装方式;B5为无电机底座,有直连安装法兰盘的安装方式;B35为有电机底座,也有直连安装法兰盘的安装方式。常用的电机底座安装方式为固定式安装,此种安装方式对设备整体的形位公差等加工要求及装配要求较高,且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因振动等原因导致安装位置松动,造成连接部位损坏。例如(参考图3),将电机底座01和减速机02都固定安装在一基座03上,电机04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联轴器05与减速机0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电机底座01通过多个螺柱06与基座03连接,螺柱06下端固定在基座03上,电机底座01上设有与螺柱06——对应的多个通孔,电机底座01通过这些通孔套接在各螺柱06上,每个螺柱06上位于电机底座01上方安装有螺母07、位于电机底座01下方安装有螺母08,通过螺母07、08夹紧电机底座01,从而使电机底座01固定在各螺柱06上,并且通过调节螺母07、08的位置,可调平电机底座01。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机04的长时间震动,容易导致螺母07、08松动,造成电机底座01不平,以致联轴器05受变向扭力过大,大大降低传动效率,甚至断裂。因此,为了减少因电机使用过程中的跳动而造成设备的耐用性降低,避免造成设备故障甚至损坏传动部件,在电机安装座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机安装的减震装置,这种减震装置能有效消除使用过程中电机自身的震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原有装配要求,使传动部分的耐用性大幅提升,降低故障率。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下压片和缓冲调节杆,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和下压片上均设有通孔;上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上方,上压片设于上缓冲垫上方,下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下方,下压片设于下缓冲垫下方;缓冲调节杆处在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及下压片的通孔中,并且缓冲调节杆上设有上锁紧部件和下锁紧部件,上锁紧部件处于上压片上方并与上压片紧密接触,下锁紧部件设于下压片下方并与下压片紧密接触,上缓冲垫和下缓冲垫均紧压缓冲垫安装板。上述上锁紧部件和下锁紧部件配合,将上压片、上缓冲垫、缓冲垫安装板、下缓冲垫和下压片紧压在一起,并且将缓冲调节杆固定,从而使上压片、上缓冲垫、缓冲垫安装板、下缓冲垫、下压片和缓冲调节杆固定在一起。这种减震装置安装时,缓冲垫安装板与基座连接,缓冲调节杆上处在上锁紧部件上方的部分与电机底座连接,这样,通过上缓冲垫和下缓冲垫的缓冲、减震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能有效克服电机的跳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原有装配要求,使传动部分的耐用性大幅提升,降低故障率。优选方案中,上述上缓冲垫上的通孔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外壁之间、缓冲垫安装板上的通孔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外壁之间、下缓冲垫上的通孔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外壁之间都具有间隙。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缓冲调节杆自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外螺纹段、中间段和下外螺纹段,上锁紧部件为安装在上外螺纹段上的螺母,下锁紧部件为安装在下外螺纹段上的螺母;中间段处在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及下缓冲垫的通孔中。通常,中间段表面光滑。另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缓冲调节杆包括杆体和外螺纹段,外螺纹段下端一体连接杆体上端,上锁紧部件为安装在外螺纹段上的螺母,下锁紧部件为与杆体下端一体连接的头部;杆体处在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及下缓冲垫的通孔中。通常,杆体表面光滑。优选方案中,上述上缓冲垫、下缓冲垫均采用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或PU)制成。上缓冲垫、下缓冲垫也可采用橡胶制成。本技术用于电机安装,在原先装配时已调平电机的情况下,能有效消除使用过程中电机自身的震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原有装配要求,使传动部分的(如联轴器)耐用性大幅提升,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减震装置用于电机安装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电机底座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减震装置I包括缓冲垫安装板11、上缓冲垫12、上压片13、下缓冲垫14、下压片15和缓冲调节杆16,缓冲垫安装板11上设有通孔17,上缓冲垫12上设有通孔18,上压片13上设有通孔19,下缓冲垫14上设有通孔110,下压片15上设有通孔111 ;上缓冲垫12设于缓冲垫安装板11上方,上压片13设于上缓冲垫12上方,下缓冲垫14设于缓冲垫安装板11下方,下压片15设于下缓冲垫14下方;缓冲调节杆16处在通孔17、通孔18、通孔19、通孔110、通孔111中,并且缓冲调节杆16上设有上锁紧部件112和下锁紧部件113,上锁紧部件112处于上压片13上方并与上压片13紧密接触,下锁紧部件113设于下压片15下方并与下压片15紧密接触,上缓冲垫12和下缓冲垫14均紧压缓冲垫安装板Ilo上锁紧部件112和下锁紧部件113配合,将上压片13、上缓冲垫12、缓冲垫安装板11、下缓冲垫14和下压片15紧压在一起,并且将缓冲调节杆16固定,从而使上压片13、上缓冲垫12、缓冲垫安装板11、下缓冲垫14、下压片15和缓冲调节杆16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缓冲调节杆16自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外螺纹段161、中间段162和下外螺纹段163,上锁紧部件112为安装在上外螺纹段161上的螺母,下锁紧部件113为安装在下外螺纹段163上的螺母;中间段162处在通孔17、通孔18、通孔110中。中间段162表面光滑。安装、调节时,上锁紧部件112将上压片13、上缓冲垫12向下紧压向缓冲垫安装板11,下锁紧部件113将下压片15、下缓冲垫14向上紧压向缓冲垫安装板11。上缓冲垫12上的通孔18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16外壁之间、缓冲垫安装板11上的通孔17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16外壁之间、下缓冲垫14上的通孔110的内壁与缓冲调节杆16外壁之间都具有间隙。上缓冲垫12、下缓冲垫13均采用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或PU)制成。参考图1和图2,减震装置I安装时,缓冲垫安装板11与基座2连接,缓冲调节杆16的上外螺纹段161与电机底座3连接。将电机底座3通过多个减震装置I固定安装在基座2上,减速机4固定安装在基座2上,电机8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联轴器5与减速机4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电机底座3上设有与各减震装置I的缓冲调节杆16 —一对应的多个通孔,电机底座3通过这些通孔套接在各减震装置I的缓冲调节杆16上,每个缓冲调节杆16上位于电机底座3上方安装有螺母6、位于电机底座3下方安装有螺母7,通过螺母6、7夹紧电机底座3,从而使电机底座3固定在各缓冲调节杆16上,并且通过调节螺母6、7的位置,可调平电机底座3。这样,通过上缓冲垫12和下缓冲垫14的缓冲、减震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能有效克服电机8的跳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原有装配要求,使传动部分耐用性大幅提升,降低故障率。其他实施方案中,上述缓冲调节杆包括杆体和外螺纹段,外螺纹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下压片和缓冲调节杆,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和下压片上均设有通孔;上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上方,上压片设于上缓冲垫上方,下缓冲垫设于缓冲垫安装板下方,下压片设于下缓冲垫下方;缓冲调节杆处在缓冲垫安装板、上缓冲垫、上压片、下缓冲垫及下压片的通孔中,并且缓冲调节杆上设有上锁紧部件和下锁紧部件,上锁紧部件处于上压片上方并与上压片紧密接触,下锁紧部件设于下压片下方并与下压片紧密接触,上缓冲垫和下缓冲垫均紧压缓冲垫安装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龙斌罗庆青章俊波刘铁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达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