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222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达致动器包括:马达,其包括外壳部和被支撑部,外壳部内部设置有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转子,被支撑部分别设置在外壳部的两个轴向端部;连接到马达的电源端子;内部容纳马达并包括支撑部的壳体;装配在每个支撑部与被支撑部之间的弹性构件;以及绝缘构件,其放置在外壳部与电源端子之间,夹在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弹性构件之间,并在朝向与弹性构件接触的部位的径向外侧以及外壳部的外周部分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致动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3年10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16645和2014年8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172008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致动器。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JP-A)No.2013-90502描述了一种马达致动器,其用来打开和关闭构成汽车空调器的一部分的空气管道开关门。马达致动器配置为包括构成马达致动器外壳的壳体、以及由设置在壳体内的支撑部(盖子侧的支撑板和壳体侧的支撑板)支撑的马达。弹性构件(O形环)装配在马达与支撑部之间,以使马达被壳体支撑成浮置状态。JP-ANo.2013-90502中所描述的配置从防止马达的振动传递到壳体来看是有用的技术,但在将绝缘板设置在马达与弹性构件之间以确保马达与电源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的配置中,能想见的是,由于绝缘板挠曲,输入到弹性构件的反作用力可能引起弹性构件从壳体的支撑部脱离。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马达致动器,其能够防止设置在马达与壳体之间的弹性构件从特定位置脱离,同时确保马达与电源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包括:马达,其包括外壳部和被支撑部,外壳部内部设置有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转子,被支撑部分别设置在外壳部的两个轴向端部处;连接到马达的电源端子;壳体,其内部容纳马达并包括支撑被支撑部的支撑部;弹性构件,其装配在每个支撑部与被支撑部之间,并防止马达的振动传递到壳体;以及绝缘构件,其放置在外壳部与电源端子之间,夹在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弹性构件之间,并在朝向与弹性构件接触的部位的径向外侧以及外壳部的外周部分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孔。根据第一方面的马达致动器,经由电源端子向马达通电,使旋转轴旋转。即,马达致动器致动。在马达致动器中,每个弹性构件装配在马达的被支撑部与壳体的支撑部之间,即,马达被壳体支撑成浮置状态。因此,防止了马达的振动传递到壳体,实现了马达致动器的振动减小和噪声降低。马达致动器在马达的外壳部与电源端子之间设置有绝缘构件,由此确保马达的外壳部与电源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绝缘构件夹在马达的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弹性构件之间。因此,绝缘构件试图恢复其原始形状的弹性恢复力从绝缘构件输入到弹性构件,所以可以想象,弹性构件可能从马达的被支撑部与壳体的支撑部之间脱离。但是,在马达致动器中,由于在绝缘构件中在上述位置处形成切孔,该弹性恢复力减弱。因此,可防止弹性构件从马达的被支撑部与壳体的支撑部之间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马达致动器是第一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其中,当沿轴向方向看时,切孔的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弯曲或弯折成朝支撑部一侧突出的形状。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致动器是第一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其中:当沿轴向方向看时,被支撑部的边缘部以圆形形状形成;弹性构件由O形环构成,O形环放置在被支撑部的径向外侧处,并且当沿轴向方向看时,以环形形状形成;并且当沿轴向方向看时,切孔的径向外侧边缘部和径向内侧边缘部分别以圆弧形状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当沿轴向方向看时,形成在绝缘构件处的切孔的径向外侧边缘部和径向内侧边缘部分别以圆弧形状形成。因此,从绝缘构件输入到O形环的弹性恢复力的载荷分布可沿O形环的周向更均匀。因此,可更好地防止弹性构件从马达的被支撑部与壳体的支撑部之间脱离。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包括:马达,其包括外壳部和被支撑部,外壳部内部设置有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转子,被支撑部分别设置在外壳部的两个轴向端部处;连接到马达的电源端子;壳体,其内部容纳马达并包括支撑被支撑部的支撑部;弹性构件,其装配在每个支撑部与被支撑部之间,并防止马达的振动传递到壳体;以及绝缘构件,其放置在外壳部与电源端子之间,夹在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弹性构件之间,其中,壳体配置有分体式结构,所述分体式结构通过将第一壳体附接到第二壳体构成,支撑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并且绝缘构件的处于设置在第一壳体的支撑部一侧上的部位构成退避部,具有比外壳部的外周部分更靠向径向内侧的边缘部。根据第四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如上述配置的退避部设置在绝缘构件处。因此,当将绝缘构件夹在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弹性构件之间时,绝缘构件的处于设置在第一壳体的支撑部一侧上的部位不可能在外壳部的轴向端部处突出。因此,在马达的被支撑部被第二壳体的支撑部支撑的状态下,当第一壳体附接到第二壳体时,可防止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卡绊在绝缘构件上。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马达致动器是第三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其中,退避部的沿马达的轴向方向看的尺寸设定得比设置在第一壳体处的支撑部的沿马达的轴向方向看的尺寸大。根据第五方面的马达致动器,由于退避部和设置在第一壳体处的支撑部的尺寸以上述方式设定,当第一壳体附接到第二壳体时,可进一步防止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卡绊在绝缘构件上。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马达致动器是第三方面的马达致动器,其中,退避部设置在绝缘构件的处于设置在第一壳体的支撑部一侧上的部位以及绝缘构件的处于设置在第二壳体的支撑部一侧上的部位。根据第六方面的马达致动器,由于将退避部设置到绝缘构件的第一壳体侧和第二壳体侧,当将绝缘构件组装到马达时可放宽绝缘构件的方向限制。因此,在绝缘构件组装到马达的过程中,可获得良好的操作容易性。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马达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包括马达、反转齿轮和主传动齿轮的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容纳在下壳体中的马达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沿轴向方向看时绝缘板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容纳在下壳体中的马达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上壳体到下壳体的附接过程的侧视图,其中马达的被支撑部处于被下壳体的支撑部支撑的状态;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对比实例中上壳体到下壳体的附接过程的侧视图,其中马达的被支撑部处于被下壳体的支撑部支撑的状态;以及图8是沿轴向方向看时根据修改实例的绝缘板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马达致动器。注意,在附图中,箭头Z方向、箭头R方向和箭头C方向分别适当地表示马达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有特别指示,提及的轴向、径向和周向仅指马达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马达致动器10包括构成马达致动器10的外壳的壳体12、放置在壳体12内的马达14、以特定的齿轮比一起降低马达14转数的初级齿轮16、反转齿轮18和主传动齿轮20、以及为马达14供电的电源端子22。绝缘板24设置在马达14与电源端子22之间,并作为绝缘构件,这是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重要部分。壳体12配置为包括作为第一壳体的上壳体28以及作为第二壳体的下壳体26,如下所述,它们可沿主传动齿轮20的轴向分离。下壳体26以朝上壳体28侧开口的有底的箱状形成,并包括沿马达14的轴向延伸的底壁26A和从底壁26A的外周边缘朝上壳体28侧弯曲延伸的侧壁26B。底壁26A形成有插入孔26C,设置在主传动齿轮20轴向中心部分处的输出轴50插入通过插入孔26C。支撑马达14的下文将详述的被支撑部38A、40B的一对支撑部A1、A2以及轴向支撑初级齿轮16和反转齿轮18的圆柱形轴支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致动器,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包括外壳部和被支撑部,所述外壳部内部设置有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转子,所述被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部的两个轴向端部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连接到所述马达;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容纳所述马达,并且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所述被支撑部的支撑部;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装配在每个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之间,并且所述弹性构件防止所述马达的振动传递到所述壳体;以及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放置在所述外壳部与所述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绝缘构件夹在所述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所述弹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绝缘构件在朝向与所述弹性构件接触的部位的径向外侧以及所述外壳部的外周部分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17 JP 2013-216645;2014.08.26 JP 2014-172001.一种马达致动器,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包括外壳部和被支撑部,所述外壳部内部设置有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转子,所述被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部的两个轴向端部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连接到所述马达;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容纳所述马达,并且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所述被支撑部的支撑部;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装配在每个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之间,并且所述弹性构件防止所述马达的振动传递到所述壳体;以及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放置在所述外壳部与所述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绝缘构件夹在所述外壳部的外周部分与所述弹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绝缘构件在朝向与所述弹性构件接触的部位的径向外侧以及所述外壳部的外周部分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致动器,其中:当沿轴向方向看时,所述切孔的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弯曲或弯折成朝所述支撑部一侧突出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致动器,其中:当沿轴向方向看时,所述被支撑部的边缘部以圆形形状形成;所述弹性构件由O形环构成,所述O形环放置在所述被支撑部的径向外侧处,并且当沿轴向方向看时,所述O形环以环形形状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直彦井上博登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