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宏专利>正文

自塑形输液软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4847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液瓶,尤其是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吊环、输液软瓶瓶体、瓶口塞及灌注液构成,所述输液软瓶瓶体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输液时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内灌注液输注减少,输液软瓶瓶体经预留塑形薄弱线变形,避免因瓶体自身弹性复张力使输液软瓶瓶体内灌注液不能用尽;同时也避免气体经进气针进入瓶内可能造成的污染,能提高输液安全性,简单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属于医疗器械的

技术介绍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10mL以上)注射液。输注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静脉给药、补充体液、电解质或营养物质。国际人均输液2.5-3.3瓶,我国高达8瓶。输液瓶是临床用于输液的器皿,有玻璃瓶、塑料瓶和塑料袋三类。玻璃瓶输液作为第一代输液产品,优点是可以自立,方便悬吊及配药,减少配药及放置待用时污染几率。其缺点是稳定性差易产生玻璃屑、插入进气针形成空气回路增加软塞碎屑及空气污染机率、体重大运输成本高、急救输液时不便于加压输液。塑料袋即输液塑料软袋,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张力压迫药液滴出,无须形成空气回路,降低了空气污染的机率,便于加压输液。但输液塑料软袋缺点也非常明显:悬吊时必须手持袋底吊环处,配药时必须手持较硬的瓶口部,极为不便;软袋无法站立,放置时瓶口极易污染;使用软袋配药及插入输液针时必须手持较硬的瓶口部,增加瓶口污染机率,增加护士针刺伤几率。输液软瓶(即塑料瓶)同时具有玻璃瓶和塑料袋的大部分优点,但缺点是:不使用进气针时瓶内液体部分排出后,因输液软瓶自身弹性形成负压吸力使部分液体不能正常输注。使用进气针能形成空气回路将输注液用尽,但造成空气二次污染;插入进气针时可能导致进气针刺伤;插入进气针将瓶塞碎屑带入输液中;输液用尽时软瓶内残留气体进入输液管路,更换补液稍不及时必须对输液管路进行排气操作。目前上述三种输液瓶输液完毕若没能及时换输液容器,输液容器内残留的气体均会进入输液管路,再次输液时必须排净输液管路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在保留原塑料软瓶能站立配药及悬吊方便的基础上,能避免输液软瓶输液时进气针的使用,避免输液没及时换瓶时的排气操作,避免空气污染几率,使用方便,提高输液的安全性。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瓶口塞及输注液。所述输注液灌装在输液软瓶瓶体内。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上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当输液软瓶瓶体内液体减少时,塑料瓶壁沿预留塑形薄弱线变形。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在输液软瓶瓶体壁上由输液软瓶瓶体底部延伸达到瓶口塞部位。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最少两条。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数目为双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数目为单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包括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内凹陷的塑形阴线和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外凸起的塑形阳线。所述塑形阴线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外壁上的凹槽;所述塑形阳线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内壁上的凹槽。所述塑形阴线和塑形阳线间隔相邻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包括连贯塑形线和间断塑形线。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在邻近瓶底部位设置加强筋,输液时对抗大气压形成残留气腔,用于存留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时残留的气体。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规模生产。运输时不会破裂产生碎屑,使用时瓶体可以站立,配药及插入输液针时不必手持危险部位,悬吊时不必手持吊环,不必插入进气针,可以加压输液,没及时换瓶时不用对输液管路排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灌装输注液整体实施形状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设置两条预留塑形薄弱线)输液前瓶体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图2实施例输液完毕后瓶体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设置四条塑形阴线和四条塑形阳线相邻间隔对称分布)输液前瓶体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图4实施例输液完毕后瓶体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在邻近输液软瓶瓶体底部设置加强筋的形状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输液完毕后整体实施形状结构图(含不同部位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吊环、21-瓶壁、22-瓶底、23-漏斗部、24-加强筋、3_预留塑形薄弱线、31-塑形阳线、32-塑形阴线、4-瓶口塞、5-输注液、6-残留气腔及7-输液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输液软瓶现有缺点,本技术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1、瓶口塞4及输注液5。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上瓶壁21部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3,当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在预留塑形薄弱线3导向下变形瘪陷。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一端端部密闭形成瓶底22,输液软瓶瓶体对应瓶底部22另外一侧瓶壁21弧形缩小收口形成漏斗部23连接瓶口部。瓶口部腔内设置适配的软质弹性瓶口塞4,所述瓶口塞4与瓶口部内腔密封连接。所述瓶口塞4与输液软瓶瓶体形成密闭腔隙,腔内灌装输注液5。在所述瓶底22中央部位凹陷设置吊环1,吊环I在瓶底22凹陷内不影响输液软瓶直立。输液时,吊环I展开可以悬吊在输液架吊钩上,方便使用。所述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设置的预留塑形薄弱线3是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最薄弱的部位,压力作用下最先变形,对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变形瘪陷起导向作用。所述输液软瓶上部没有灌注输注液5的部分形成残留气腔6,是输液灌装线对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5时容纳没能排出气体的位置。所述残留气腔6在目前输液灌装产品中普遍存在:若输液软瓶内输注液5灌装过满,封装时输注液5外溢导致封装部密封性受影响,进而造成封装失败漏液。输液时,经所述瓶口塞4插入连接输液管路的输液针,展开吊环I将输液软瓶瓶体悬吊在输液架勾上,排净输液管路内的气体,连接静脉针即可输液。随输注液5从输液软瓶瓶体内不断排出,输液软瓶瓶体内的压力不断降低,原输液软瓶瓶体壁内外压力差平衡破坏。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壁内外压力差不断增大,在大气压正压及输液水柱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逐渐瘪陷。预留塑形薄弱线3正是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最先变形和变形最为突出的部位,并对后期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变形瘪陷起导向作用。如图1所示: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在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由邻近瓶底22部位延伸达到邻近瓶口塞4部位。如此,随着部分输注液5排出,输液软瓶瓶体变形最突出的部位在各个预留塑形薄弱线3部位形成一个棘突状突起;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内的输注液5不断排出,棘突状突起不断延长;最终输注液5排空,在各个输液软瓶瓶体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瓶壁部位形成由邻近瓶底22延伸达到瓶口塞4部位的棘突线。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设置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使输液软瓶瓶体弹性复张力减小,在大气压正压及输液水柱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内的输注液5可轻易完全排出。如此,使用实用本技术结构输液时时,将不必使用进气针形成空气回路来平衡输液软瓶瓶体内外的压力。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双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单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这样,通过对称均匀分布的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可以将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等分。这样,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瘪陷时,等分的瓶壁21能紧密贴合,避免瘪陷后的瓶壁21形成新的腔隙;避免部分输注液5留存在瘪陷后的瓶壁21形成的新腔隙内不能输完。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设置两条预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1)、瓶口塞(4)及输注液;其特征是:所述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上设置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当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在预留塑形薄弱线(3)导向下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宏
申请(专利权)人:高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