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42412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上设置的基层处理层、树脂防水层、防护面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优秀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不透水性,耐热性、基层附着力、耐环境温变开裂性,耐热老化性、耐酸碱盐腐蚀性,耐紫外线老化性,以及裂缝追随性,完全能满足铁路桥面混凝土长期有效的防水层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桥梁防水,具体地指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
技术介绍
桥梁桥面暴露部位混凝土的防水层是桥梁的重要部分,是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保障。防水层需要满足一些必要的技术要求,如较高的基层附着力,优异力学性能(强度和弹性),不透水性,耐热性,低温柔性,耐环境温变开裂性,耐热老化性,耐酸碱盐腐蚀性,耐紫外线加速老化性,防水膜表面稳定,无起泡、开裂、粉化、脱落,并能适应基层变形而不开裂。材料造价适当下降,进而减少建设成本。现有高速铁路或城际铁路等无砟轨道的桥面防水主要采用聚脲、聚氨酯等防水涂料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聚脲聚氨酯等防水涂料由于受到基面处理、环境温度、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防水膜的耐老化性较差,与混凝土基层附着力不高,通车运行一年多就出现防水膜表面开裂、粉化,力学强度明显下降,从基层剥离脱落,并严重时会影响行车安全。而防水卷材不能单独使用,需要增加混凝土保护层,一方提高防水层造价,另一方面保护层混凝土表面没有保护涂层,随着老化的进行也逐渐出现开裂粉化而失去作用,从而导致防水膜暴露在环境,慢慢失去作用。因此研制一种新型的防水层是亟待研宄和解决的问题,研制的新型防水层需要能很好地附着在混凝土基面上,不容易剥离脱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弹性,耐水性好,耐热性好,低温柔性好,耐热老化、酸碱盐老化、紫外线加速老化后性能稳定,表面稳定,综合造价低于现行防水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能很好地附着在混凝土基面上,不容易剥离脱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上设置的基层处理层、树脂防水层、防护面漆层。优选的,所述防水层厚度为0.6?0.7mm。进一步的,所述基层处理层厚度为0.05?0.1mm。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防水层厚度为0.5?0.6mm。进一步的,所述防护面漆层厚度为0.05?0.1mm。优选的,所述基层处理层为甲基丙烯酸共聚树脂层。优选的,所述树脂防水层为以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优选的,所述防护面漆层为以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本技术中,基层处理层、树脂防水层、防护面漆层三层结构紧密粘附在一起形成防水层。基层处理剂主要起到封闭混凝土孔隙、增强混凝土表面强度及提高树脂防水层与混凝土基层的附着力的作用。树脂防水层为防水层主要部分,给整个防水层提供力学性能如强度、弹性、耐水性和不透水性,提供耐环境温变开裂性能,提供耐腐蚀、耐老化性及裂缝追随等性能的支撑。防护面漆层是防水层的重要部分,给整个防水层提供耐腐蚀、耐紫外老性能保障,保护整个防水层经得起腐蚀、老化后表面保持稳定,无起泡、开裂、粉化、脱落现象,外观颜色稳定。本技术与目前现行的防水层(包括聚脲、聚氨酯、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相比,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每一层均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又相互保护,始终保持防水层完整状态,而后者是单一材料,容易发生破坏而失效。本技术与聚脲防水层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基层附着力,不易从基层剥离脱落,降低了对行车安全的风险,还具有优异裂缝追随性能、耐紫外线加速老化性能,表面保持稳定,无起泡、开裂、粉化、脱落等发生,外观颜色稳定,同时涂膜相对较薄,材料用量少,综合造价降低,节约了建设成本。与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相比,无需混凝土保护层,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耐紫外线老化性非常好,使用年限更长久,节约的建设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基层处理层2.树脂防水层3.防护面漆层4.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从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 4上设置有基层处理层1、树脂防水层2、防护面漆层3,三层材料复合为一体形成防水层。其中基层处理层I厚度为0.05mm、树脂防水层2厚度为0.5mm、防护面漆层3厚度为0.1mm。基层处理层I为甲基丙烯酸共聚树脂层,基层处理层I中的甲基丙烯酸共聚树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甲基丙烯酸功能单体,双丙烯酸交联单体等在乙酸丁酯中进行溶液自由基聚合直接得到。树脂防水层2为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树脂防水层2中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其它改性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得到,将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配合颜料、填料、助剂、催化剂、固化剂等分散研磨混合均匀后得到涂料,将制备的涂料涂在基层处理层I上,固化后形成树脂防水层2。防护面漆层3为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防护面漆层3中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其它改性单体在乙酸丁酯和二甲苯的混合溶液中自由基聚合得到,配合颜料、填料、助剂、催化剂、固化剂等分散研磨混合均匀后得到涂料,将制备的涂料涂在树脂防水层2上,固化后形成防护面漆层3。本技术可应用于桥梁桥面暴露且不承载部位(如双轨之间、防撞墙、排水沟等)混凝土的防水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优秀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不透水性,耐热性、基层附着力、耐环境温变开裂性,耐热老化性、耐酸碱盐腐蚀性,耐紫外线老化性,以及裂缝追随性,完全能满足铁路桥面混凝土长期有效的防水层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4)上设置的基层处理层(I)、树脂防水层(2)、防护面漆层(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厚度为0.6 ?0.7mm。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处理层(1)厚度为0.05 ?0.1mm0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防水层(2)厚度为0.5?0.6mm0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面漆层(3)厚度为0.05 ?0.1mm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处理层(I)为甲基丙烯酸共聚树脂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防水层(2)为以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面漆层(3)为以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为基料的涂料层。【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上设置的基层处理层、树脂防水层、防护面漆层。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优秀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不透水性,耐热性、基层附着力、耐环境温变开裂性,耐热老化性、耐酸碱盐腐蚀性,耐紫外线老化性,以及裂缝追随性,完全能满足铁路桥面混凝土长期有效的防水层要求。【IPC分类】E01D19-08【公开号】CN204325915【申请号】CN201420774250【专利技术人】罗世东, 林文泉, 赵志军, 杨光, 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涂型桥面混凝土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在混凝土(4)上设置的基层处理层(1)、树脂防水层(2)、防护面漆层(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世东林文泉赵志军杨光刘演新梁旭利李辉史方刚宋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