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秋冬专利>正文

随转向移动的车类照明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571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随转向移动的车辆照明灯,尤指一种可随车辆转弯而预先照明的车辆照明灯,其大体包括:车灯主座、两转轴、灯内、外框、唧筒组、两伺服马达机械、控制电路及转向操控装置等相关要件等组合而成。使各连结的结构受转向操控装置控制作用相互牵动,而达到可随车辆的转向而预先照明,消除转弯时的视觉盲点,而提高行车安全的效果。(*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随转向移动的车类照明灯结构,尤指一种可随车辆转弯而预先照明的车类照明灯。传统的车灯照明状况,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一般正常直线行进时,车灯L的光源D则向前照明,为与车辆M前进方向呈一直线;若当车辆M转弯时,则驾驶人的视线E会预先转移至所需转弯的方向与角度,再将车辆M转弯变换方向至所需的转弯角度;但由于传统的车灯L为固定装置的方式,所以会产生当驾驶人的视线E已注视所需转弯的方向与角度时,但车灯L却是随着车辆M的转弯角度而移动,使得驾驶人的视线E与车灯L的光源D产生转向角度位差上的视觉盲点G,使驾驶人无法预知车辆转弯时的路况,而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心理恐惧,进而影响驾驶人之驾驶心况,造成行车交通不幸事件的发生,实大为一隐患;故传统的车辆照明结构非最佳的设计,其安全性的考虑,亦非最佳。本技术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传统的车灯结构缺点,即本技术要设计一种活动式车灯,采用定点轴向的转动,而达到配合驾驶人的视线方向,进而消除视线上的视觉盲点,且于转弯方向时,保持与视线呈同一直线方向,得到视线上的确知更能提高驾驶者的安全性与实用性。为使读者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特征及功效完全了解,现配合图示及图号,详细说明于后图1 为传统的车灯照明状况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作整体传动结构系统示意图。图3 为本技术唧筒油回另一实施例。图4 为本技术车灯结构立体图。图5 为图3之侧视图。图6 为图3的上视图。图7 为图5的向右动作图。图8 为图5的向左动作图。图9 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图10为图8的车灯部分示意图。图11为图8的向右动作图。图12为图8的向左动作图。图13为本技术的操控装置实施例图。图14为图12的电源接触局部示意图。图15为电刷之导电动作图。图16为本技术的车灯照明状态图。图中L-车灯 D-光源 M-车辆 E-视线 G 视觉盲点3-方向盘 130 控制电路 150 电池 120,1201伺服马达1601,1602 连动螺杆 170,1701控制板140,141,142,143,148,149,1481,1491 唧筒144,145,146,147,1441,1451,1461,1471 油管160,161,162,163 唧筒杆32灯内框 30车灯主座 22,23 衔接座 31灯外框33,34 外框定位柱 35,36 内框定位柱 20车框主转轴21车框副转轴 15,16 杆接头 11,110缸体转向座17,1710 缸体定位轴 26,27 定位扣环 18,117衔接轴19,191缸体定位轴 K 车灯12,13,24,25,121,131,241,251 定位扣环50,51 限位座 80,81 组装定位座 75,76 定位转向轴70车灯主框 77,78 定位扣环 73衔接座 180 唧筒181 唧筒杆 65杆接头 74衔接轴 71,72 定位扣环61缸体转向座 69缸体定位轴 62,63 定位扣环180,182 唧筒 40内套筒 311 方向杆322 左转用螺纹 48,49,344,355 电源电片333 右转用螺纹 45电线 4 外套筒 43左转用螺纹44右转用螺纹 38,39 电刷请参阅图2,系本技术整体传动结构系统示意图一方向盘3,系使用电线连结控制电路130(于控制电路为具有设定控制伺服马达120、1201转速、转向、转数的功能,为一般自动控制电子电路,谅不予烦述)而控制电路130则利用电线分别与电池150与伺服马达120、1201连结,于伺服马达120上直接连设连动螺杆1602并组装控制板170,另于伺服马达1201上直接连动螺杆1601,并组装控制板1701,于控制板170的两端分别组装唧筒148、149,于控制板1701直接连设连动螺杆1601,于控制板1701的两端分别组装唧筒1481、1491,并藉由方向盘3所设连的机械(有关方向盘3的详细结构,容后详述)而传达控制电路130使伺服马达120作动,进而使连动螺杆1602转动而使控制板170向上移动,令唧筒148、149的油经由油管145、147将油打入唧筒141、143而使唧筒杆161、163向上移动,进而达到偏位移角的功效;反之传达控制电路130使伺报马达1201作动,进而使连动螺杆1601转动而使控制板1701向下移动,而把唧筒1481、1491内的油径由向管144、146将油打入唧筒140、142而使唧筒杆160、162向下移动,进而达到偏位移角之功效,而回复原位置时系伺服马达反动作,产生抽吸力抽回唧筒杆;另于停车时,若电门已关,则伺服马达120则受控制电路130所设定之另一信息,而令伺服马达120或120依上述的反向动作将车灯L归回正位;有关各机件的组装与相关动作,于后详述。另,本技术的唧筒油回系统亦可如图3所示,其各唧筒可设上、下皆有油口提供油之或进或出的相互回授;伺服马达1201使唧筒140、142伸出时,唧筒1481、1491的油系由油管144、146擀出进入唧筒140、142,再由油管1441、1461回授回唧筒1481、1491,如此伺服马达120于推动中唧筒、油管的油具有相互帮助拉(吸)推动的辅助功效;同理,伺服马达120、唧筒141、143、油管145、1451、147、1471的动作亦同。请参阅图4,系本技术车灯结构立体图一车灯L,为照明之用,系组装于灯内框32之内;一车灯主座30,为一形之框体,于框体上端分设两衔接座22、23;一灯外框31,为一形框体,于框体上、下分别设置外框定位柱33、34;一灯内框32,为一形框体,于上、下分别设置内框定位柱35、36;一车框主转轴20,为一圆柱体;一车框副转轴21,为一圆柱体;两唧筒140、141,尾端连设油管144、145,前端可延伸出唧筒杆160、161,并于两唧筒杆160、161前端装置杆接头15、16,其尾端连设有缸体转向座11、110,并可组装缸体定位轴17、1710。请参阅图5,系本技术的图4的侧视图;首先,请仍配合参阅图4,系将车灯L组装于灯内框32之内,并受限位;再把灯内框32置入灯外框31内,再由车框副转轴21将灯外框31与灯内框32组装定位,并可转动;再将组装后之灯内、外框32、31,置入车灯主座30内,再由车框主转轴20将车灯主座30与灯外框31用定位扣环26、27上、下组装定位,并可转动,恰使外框定位柱33、34靠置于车灯主座30上限位,另,内框定位柱35、36则靠置于灯外框31上限位;当灯框整体组装定位完成之后,两唧筒140、141之唧筒杆160、161便可连接车灯主座30,则杆接头13、16分别组装于衔接座22、23上,并由衔接轴17、18组装限位,再由定位扣环24、241与25、251分别扣合,使组装后得以定位,并可转动;把缸体定位座11、110套置于缸体定位轴19、191上,再用定位扣环12、121及13、131分别扣合,使组装后得以限位,并可转动;将油管144、145置装于唧筒140、141上,并可分别控制唧筒杆160、161作动。请参阅图6,系本技术图4的上视图如图所示承前述的组装作动完成后,恰使两唧筒140、141分别装置定位于两侧,并由缸体定位轴19、1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转向移动的车辆照明灯,其特征在于:上述照明灯包括车灯主座、传动机构、操控装置;该车灯主座,分别设置外框、内框,且由主转轴、副转轴所连为一体,呈可转动,内、外框并分别依设定连设传动机构的唧筒;该传动机构,设有唧筒组分别与车灯主座 之外、内框连结,再经由油管连接于另二组唧筒,而各组唧筒各以连动螺杆、控制板、伺服马达相连结,让伺服马达连动螺杆使控制板上升或下降的作动可驱动唧筒的唧筒杆;该操控装置包含控制电路、导电装置;其控制电路具有依设定分别控制二伺服马达转速、转向 、转数的功能;其导电装置设有可变电阻电源电片,装置于螺纹底部,且配合电刷之接触,受方向盘的作用而让电刷动作感应不同的电阻值,提供控制电路作依设定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秋冬
申请(专利权)人:林秋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