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4083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2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壳体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和长条形的台阶部,所述第二凹槽和台阶部位于两个第一凹槽之间,其中台阶部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的左右两边,背光组件包括:防浪涌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防浪涌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CPU电源输入端、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仪表外壳上并没有用于直接安装背光组件的结构,所述背光组件均直接安装在PCB组合上,而PCB组合则安装在外壳内,外壳正对背光组件的部位开有让位缺口,在外壳上还安装有屏板,在屏板上开有IXD窗口,该IXD窗口正对背光组件的IXD显示区域。这样一来,背光组件通过PCB组合定位,而屏板则是通过外壳定位的,由于定位基准不一致,极易导致背光组件上的LC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LCD窗口不能完全对准。 当使用汽车仪表进行蜂鸣器报警时,对于使用者来说,其声音非常急促,并且时间很短,不能对使用者起到声音预警作用,而且蜂鸣器的波形缓慢上升快速下降,在蜂鸣器发声时,声音发生弱小,尾音短,并且不能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改变尾音的长短如图1; 汽车仪表在抗御浪涌电压的能力在不断的下降,仪表中的精密仪器在浪涌电压发生过程中,不断的损坏电路及其部件,对于汽车仪表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 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包括长条形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I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I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关键在于:所述壳体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 ;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 在所述壳体I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 所述背光组件7包括:防浪涌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 防浪涌电路输出端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 防浪涌电路包括:第四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九电容和第一 IC芯片, 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六电容一端,所述第六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 IC芯片输入端,所述第一 IC芯片输出端连接第九电容一端所述第九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 IC芯片重置延迟端; 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蜂鸣器、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二电容、第二晶体管、第四晶体管, 蜂鸣器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负极、所述蜂鸣器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还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还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第二电容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另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四晶体管源极,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晶体管栅极。 所述的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优选的,所述防浪涌电路还包括第三辅助二极管D3,所述第三辅助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三辅助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 所述的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优选的,所述蜂鸣器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电容、第三晶体管, 第三电容一端分别连接汽车仪表防浪涌电路电源输入端和第四电阻一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三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三晶体管源极连接第六电阻一端,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容另一端,所述第五电容另一端还连接第三晶体管栅极后接地。 所述的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优选的,在每一所述卡孔5a内均设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体连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边的中部。 所述的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设有矩阵分布的四个凸钉4a,在所述背光组件7的背面设有与凸钉4a一一对应的凹陷部,所述凸钉4a伸入相应凹陷部内。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二凹槽和台阶部,在台阶部上开设卡孔,将背光组件直接卡扣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使背光组件也通过外壳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组件上的IX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IXD窗口更准确地对准,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改造容易和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更改使得充电变快,放电变慢,波形由缓慢上升快速下降变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使得蜂鸣器发声时,由于充电时上升很快使得声音更加清脆,放电缓慢使得尾音变长,声音更加柔和,且可让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改变尾音的长短。 防浪涌电路涉及精巧,运行和维护成本低廉,制作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蜂鸣器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防静电干扰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防静电干扰装置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防静电干扰装置汽车仪表背部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综合数据显示电路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综合数据显示电路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综合数据显示电路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扩展指示灯电路不意图; 图11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扩展指示灯电路不意图; 图12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背光可调电路不意图; 图13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中背光组件示意图; 图14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的壳体示意图; 图15是本技术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的壳体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如图13、14、15所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1)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一一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在所述壳体(1)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所述背光组件(7)包括:防浪涌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防浪涌电路输出端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防浪涌电路包括:第四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九电容和第一IC芯片,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六电容一端,所述第六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IC芯片输入端,所述第一IC芯片输出端连接第九电容一端所述第九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IC芯片重置延迟端;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蜂鸣器、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二电容、第二晶体管、第四晶体管,蜂鸣器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负极、所述蜂鸣器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还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还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第二电容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另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四晶体管源极,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晶体管栅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I),在所述壳体(I)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出)的内端,在壳体(I)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 —一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 在所述壳体(I)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 所述背光组件(7)包括:防浪涌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 防浪涌电路输出端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 防浪涌电路包括:第四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九电容和第一 IC芯片, 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蜂鸣器驱动电路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六电容一端,所述第六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 IC芯片输入端,所述第一 IC芯片输出端连接第九电容一端所述第九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 IC芯片重置延迟端; 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蜂鸣器、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二电容、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东生伍跃洪唐彦杰刘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