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型移动体以及负载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2495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倒立型移动体具备:乘坐部,其供乘坐者乘坐;输出部,其输出信号;输入部,其接受从输出部输出的信号的输入;导通遮断部,其具有以位于输出部与输入部之间的方式连结并能够导通信号的导通部与遮断信号的导通的遮断部;主支承部,其在未对乘坐部施加负载的情况下,以遮断部位于输出部与输入部之间来遮断信号的导通的方式弹性支承乘坐部,并且在对乘坐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以导通部位于输出部与输入部之间来导通信号的方式进行压缩变形;以及控制部,其在输出部与输入部之间导通了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倒立移动体的倒立移动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倒立型移动体以及负载检测装置,尤其涉及在进行与是否施加了负载对应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检测该负载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倒立双轮车中,需要确保控制的稳定性,从功能安全性的观点来看,要求检测乘坐者是否正乘坐于倒立双轮车。其理由在于,若无法检测乘坐者是否正乘坐于倒立双轮车,则无法进行与乘坐者的乘坐状况对应的适当控制。这里,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运输车的驾驶员检测器。对于该驾驶员检测器而言,若驾驶员乘车,则板下方的阀杆(stem)位移至妨碍光束。而且,若驾驶员从运输车下来,则板恢复为隆起的形状,返回到不妨碍光束的状态。然而,该驾驶员检测器通过与后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的结构,来检测驾驶员的乘坐。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629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的认知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与是否施加了负载对应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检测该负载的倒立型移动体以及负载检测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式涉及的倒立型移动体是供乘坐者乘坐并移动的倒立移动体,其具备:乘坐部,其供上述乘坐者乘坐;输出部,其在上述乘坐部的下方,并输出信号;输入部,其在上述乘坐部的下方,并接受从上述输出部输出的信号的输入;导通遮断部,其在上述乘坐部的下方,并以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的方式被连结,并具有能够导通上述信号的导通部与将上述信号的导通遮断的遮断部;主支承部,在未对上述乘坐部施加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上述遮断部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来遮断上述信号的导通的方式弹性支承上述乘坐部,并且在对上述乘坐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上述导通部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来导通上述信号的方式进行压缩变形;以及控制部,在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导通了上述信号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倒立移动体的倒立移动控制。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涉及的负载检测装置具备:负载承受部,其承受来自外部的负载;输出部,其在上述负载承受部的下方,并输出信号;输入部,其在上述负载承受部的下方,并接受从上述输出部输出的信号的输入;导通遮断部,其在上述负载承受部的下方,并以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的方式被连结,并具有能够导通上述信号的导通部与将上述信号的导通遮断的遮断部;以及主支承部,在未对上述负载承受部施加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上述遮断部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来遮断上述信号的导通的方式弹性支承上述负载承受部,并且在对上述负载承受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上述导通部位于上述输出部与上述输入部之间来导通上述信号的方式进行压缩变形,上述输入部接受上述信号的输入,并输出对在该输入部与上述输出部之间导通了上述信号的情况进行通知的通知信号。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各方式,可提供在进行与是否施加了负载对应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检测该负载的倒立型移动体以及负载检测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简要地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倒立双轮车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踏板(step)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乘坐者未乘坐的情况下的踏板部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乘坐者乘坐的情况下的踏板部的状态的图。图5A是表示乘坐者未乘坐的情况下的激光与狭缝柱塞(slit plunger)之间的关系的不意图。图5B是表示乘坐者未乘坐的情况下的激光与狭缝柱塞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6是实施方式I涉及的踏板部的外观图。图7是表示踏板部的内部的激光的传输路径的第I例的图。图8是表示踏板部的内部的激光的传输路径的第2例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倒立双轮车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踏板部的内部构造的图。图12是表示乘坐者未乘坐的情况下的踏板部的状态的图。图13是表示允许体重的乘坐者乘坐的情况下的踏板部的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超过允许体重的乘坐者乘坐的情况下的踏板部的状态的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倒立双轮车的处理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倒立双轮车I进行说明。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倒立双轮车I的图。倒立双轮车I具有一对车轮2以及踏板部3。踏板部3设有板状体的盖体(cover) 4,该盖体4在乘坐者乘坐于倒立双轮车I时供乘坐者的脚放置。倒立双轮车I利用传感器对乘坐在踏板部3的盖体4上的乘坐者沿倒立双轮车I的前后方向作用负载时的倒立双轮车I向前后方向的姿势角进行检测,并基于该检测结果对驱动左右车轮2的马达进行控制,以维持倒立双轮车I的倒立状态。即,倒立双轮车I以下述方式对驱动左右车轮2的马达进行控制:若乘坐于踏板部3的乘坐者向前方作用负载而使倒立双轮车I向前方倾斜,则以维持倒立双轮车I的倒立状态的方式向前方加速,若乘坐者向后方作用负载而使倒立双轮车I向后方倾斜,则以维持倒立双轮车I的倒立状态的方式向后方加速。接着,参照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踏板部3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踏板部3的内部构造的图。踏板部3具有:基盖(base cover) 11、基底12、侧框13、柱塞14、狭缝柱塞15、光发送器16、光接收器17、发送侧光传输线路18、以及接收侧光传输线路19。基盖11是在踏板部3的上部具备的踏板部3的盖体4。在乘坐者乘坐于倒立双轮车I的情况下,乘坐者乘坐在基盖11上。在基盖11的下部连接着柱塞14以及狭缝柱塞15ο在踏板部3的下部具备基底12。基底12的上部与柱塞14以及狭缝柱塞15连结。艮P,基盖11与基底12经由一对柱塞14以及狭缝柱塞15而相互连结。另外,基底12的两端部分别与一对侧框13的下部连结。基底主体30的上部安装在基底12的下部。在基底主体30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车轮2。在踏板部3的两侧部分别具备侧框13。一个侧框13的内表面、与另一个侧框13的内表面相对置。在该相对置的面彼此的一方安装有光发送器16,在另一方安装有光接收器17。柱塞14对基盖11进行弹性支承。柱塞14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体,通过其弹力来弹性支承基盖11。这里,弹性体例如是橡胶或者弹簧等。柱塞14成为在因乘坐者乘坐于基盖11而对基盖11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的情况下由于从基盖11施加的负载而压缩变形那样的弹性系数。作为该规定值,可以预先决定考虑了乘坐者乘坐的任意负载。在踏板部3中只要具备至少一个以上柱塞14即可,但为了稳定地支承基盖11,优选如图2所示具备多个柱塞14。此时,柱塞14也可以以基盖11的重心、或基盖11相对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中心轴为中心来对称配置,从而平衡性良好地支承基盖11。狭缝柱塞15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体,通过其弹力来弹性支承基盖11。狭缝柱塞15成为在因乘坐者乘坐于基盖11而从基盖11施加了负载时对基盖11施加了上述规定值以上的负载的情况下由于从基盖11施加的负载而与柱塞14 一起压缩变形那样的弹性系数。[0037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倒立移动体,是供乘坐者乘坐并移动的倒立移动体,其中,具备:乘坐部,其供所述乘坐者乘坐;输出部,其在所述乘坐部的下方,并输出信号;输入部,其在所述乘坐部的下方,并接受从所述输出部输出的信号的输入;导通遮断部,其在所述乘坐部的下方,并以位于所述输出部与所述输入部之间的方式被连结,并具有能够导通所述信号的导通部与将所述信号的导通遮断的遮断部;主支承部,在未对所述乘坐部施加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所述遮断部位于所述输出部与所述输入部之间来遮断所述信号的导通的方式弹性支承所述乘坐部,并且在对所述乘坐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该主支承部以所述导通部位于所述输出部与所述输入部之间来导通所述信号的方式进行压缩变形;以及控制部,在所述输出部与所述输入部之间导通了所述信号的情况下,该控制部进行所述倒立移动体的倒立移动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哲也尾藤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