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2006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能够解决入射光在导光板内部发生光线全反射的问题。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每个网点上的所有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作为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因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以及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液晶显示器是一种被动发光器件,需要背光模组(BacklightUnite,BLU)给液晶显示器提供光源使其显示图像。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与导光板,光源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引导从光源所发出光束的传输方向,将线光源或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导光板是背光模组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在于合理引导光的散射方向,从而为液晶面板提供亮度高、均匀性好的面光源。然而现有技术中,如图1a所示,进入导光板10的入射光X与导光板10的反射面A的夹角α较大,因此入射光X在反射面A反射后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处的入射角β较大。由于光线在出光侧表面B处的入射角β小于折射角θ。因此入射角β越大,折射角θ越大。当入射角β大于一临界值时(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上述折射角θ为90°。这样一来,入射至出光侧表面B的光线将无法从导光板射出,从而被反射回导光板10中,即光线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内上发生了全反射现象。为了破坏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上的全反射现象,现有技术中,如图1b所示,在导光板的反射面A上设置有网点101。导光板10内的光线照射至网点101上并反射至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上,由于网点101用于反射的表面为曲面,这样一来上述曲面会减小反射光线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处的入射角β,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射出,从而达到破坏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上的全反射现象的目的。然而,为了加工方面,导光板10反射面A上所有网点101曲面的曲率相同,但是照射至不同网点101上的光线与导光板10的反射面A的夹角α的大小并不同,如图1b所示,虚线所示光线的夹角α’大于实线所示光线的夹角α。因此,虚线所示光线经过网点101的反射后,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处的入射角β’较大,从而无法从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B射出,而发生全反射;而实线所示光线经过网点101的反射后,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处的入射角β较小,从而能够从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B射出。这样一来,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上能够使得光线射出的部分亮度较大,而无法实现光线射出的部分亮度较暗,从而降低了导光板出光均匀性。进而会在显示面板上形成明显的强弱光区,这样的强光和弱光交错在一起,就会出现如萤火虫般忽明忽暗的发光现象。这中萤火虫现象的产生会对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降低了显示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入射光在导光板出光侧表面的局部区域上发生光线全反射,而引起光线不均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每个所述网点上的所有所述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导光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导光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其中,每个网点上的所有所述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这样一来,光线照射至网点时,可以通过微结构增加网点曲面上光线接触位置的曲率,从而能够减小在微结构处反射的光线在导光板出光侧表面的入射角,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发射出去,避免了部分需要折射出的光线由于反射光与导光板的夹角较小而发生的全反射现象,提升了导光板出光侧表面的光线出光率,从而提高了光线均匀性和显示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图1b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d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e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点分布设计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点分布设计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网点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导光板;A-导光板的反射面;B-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101-网点;100-网点的底面;201-微结构;202-微结构的顶面;203-微结构的底面;L1、L2-球形曲面横截面所在的圆周;o’-球状曲面的顶点;o-球状曲面的低端(或抛物线坐标系的原点);P-抛物线;30-侧入式光源;301-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靠近侧入式光源的部分;302-导光板的反射面远离侧入式光源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10,如图2a所示,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201的网点101。其中,如图2b所示,每个网点101上的所有微结构201排列在同一曲面120上。由图2a中C处的局部视图2c可以看出,照射至微结构201上的光线(以实线表示),反射后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的入射角β,相对与未照射至微结构201上的光线(以虚线表示),反射后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表面B的入射角β’而言,入射角β小于入射角β’。因此,通过上述微结构201,可以使得反射至导光板10出光侧表面B的光线能够发生折射,从而从导光板10射出。并且,微结构201的数量越多,能够改变导光板10中光线传播路径的光线就越多,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导光板10的出光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其中,每个网点上的所有所述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这样一来,光线照射至网点时,可以通过微结构增加网点曲面上光线接触位置的曲率,从而能够减小在微结构处反射的光线在导光板出光侧表面的入射角,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发射出去,避免了部分需要折射出的光线由于反射光与导光板的夹角较小而发生的全反射现象,提升了导光板出光侧表面的光线出光率,从而提高了光线均匀性和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述曲面120可以为曲率分布规则形状或曲率不规则的形状。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限制。然而,在制备导光板10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钻头,在导光板母版上撞击形成网点模型,然后,在母版上形成一层构成导光板10的材料层。这样一来,上述部分材料层会流入或绕开上述网点模型,以形成凸出于导光板10外部或凹陷于导光板10内部的曲面120。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加工方便,优选的,上述钻头一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每个所述网点上的所有所述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微结构的网点;每个所述网点上的所有所述微结构排列在同一曲面上;所述曲面为球形曲面;所述曲面被N个抛物线平分,所述抛物线的起点为所述曲面的顶点,终点位于所述网点的底面上;其中,N≥1;所述微结构沿所述抛物线的起点至终点依次排列,并且,所述微结构的形状相同,大小依次递增;所述抛物线上的所述微结构的位置满足公式:其中,P—为所述抛物线焦距的2倍;y(i)—为在所述抛物线坐标系中,所述微结构在y方向上的坐标△z(i+1)—为在所述抛物线坐标系中,沿z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抛物线上,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顶面为圆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上排列于同一圆周的所述微结构的形状、大小相同,其中,所述圆周所在的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挪威郑伯然徐善飞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