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577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连接在直流输入端,包括单向导通元件、第一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分压单元、延迟单元、第一隔离电阻和第二隔离电阻。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第一电阻的一端与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功率变换单元;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开关管的导通阻抗远小于继电器的导通阻抗,因此,该电路的功率损耗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
本技术属于直流输入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普通直流输入电路。由于电容Cl存在,在接入直流输入的瞬间,会有很大的浪涌冲击电流,如果其直流输入为开关电源的直流输出,则有可能导致其短路关机保护。同时该电路没有防反接功能,如果“DC+”、“DC-”接反,会直接损坏电容Cl,甚至DC/DC电源中的其他器件。 图1所示的电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实际中很少采用。图2所示电路针对图1存在的问题,在输入正端串入一个二极管VI,和一个电阻R1,前者解决防反接的问题,后者解决开机浪涌冲击电流的问题。但该电路存在新的问题,即在元件Vl和Rl上存在一定功耗。尤其在直流输入为低压、电源为大功率的情况下,功耗问题变得不可接受。 图3所示电路为图2所示电路的另外一种改进。它通过在二极管Vl和电阻Rl上并接延迟导通的继电器K1,基本克服了图2电路的缺点,但也带来了电路复杂、成本增加等缺点。 目前市场上直流输入DC/DC电源中,小功率场合多用图2所示电路,大功率场合多用图3所示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冲击的电路,具有损耗更小,电路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连接在直流输入端,包括单向导通元件、第一电阻R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分压单元、延迟单元、第一隔离电阻R4和第二隔离电阻R5 ;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至直流输入正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隔离电阻R5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隔离电阻R4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延迟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延迟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功率变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压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分压电阻R2和第二分压电阻R3,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2的非串联端作为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2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3的串联连接端作为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3的非串联端作为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单向导通元件为二极管VI,所述二极管Vl的阴极作为所述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所述二极管Vl的阳极作为所述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Rl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 更进一步地,所述延迟单元包括电容C2。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 MOS管V2,所述第一 MOS管V2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源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 AA-上山弟一栖。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 MOS管V3,所述第二 MOS管V3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源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漏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弟~*立而O 本技术可以防止直流输入反接和防开机浪涌冲击,采用MOS管,MOS管的导通阻抗远小于继电器的导通阻抗,使得电路的功率损耗更小;M0S管驱动简单,MOS管体积更小,由于低压的MOS管价格已很便宜,相对使用继电器而言,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I提供的直流输入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现有技术I提供的直流输入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现有技术I提供的直流输入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技术提供的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冲击的电路可以适用于直流输入DC/DC电源或其他直流输入应用场合,用于防止直流输入反接和防开机浪涌冲击。 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连接在直流输入端,包括单向导通元件、第一电阻R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分压单元、延迟单元、第一隔离电阻R4和第二隔离电阻R5 ;分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至直流输入正端,分压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隔离电阻R5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隔离电阻R4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延迟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延迟单元的另一端与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功率变换单元;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在本技术中,分压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分压电阻R2和第二分压电阻R3,第一分压电阻R2的非串联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第一分压电阻R2和第二分压电阻R3的串联连接端作为分压单元的输出端,第二分压电阻R3的非串联端作为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 在本技术中,单向导通元件可以为二极管VI,二极管Vl的阴极作为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二极管Vl的阳极作为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 在本技术中,延迟单元可以采用电容C2,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电路实现。 在本技术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可以为MOS管,由于MOS管的导通阻抗远小于继电器的导通阻抗,使得功率损耗更小;且MOS管的驱动简单,MOS管的体积更小,由于低压的MOS管价格便宜,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 其中,当第一开关管为第一 MOS管V2时,第一 MOS管V2的栅极作为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源极作为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当第二开关管为第二 MOS管V3时,第二 MOS管V3的栅极作为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源极作为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漏极作为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 如果不考虑成本优势,从实现的功能角度来说,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还可以为IGBT等具有开关功能的器件。 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连接在直流输入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导通元件、第一电阻R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分压单元、延迟单元、第一隔离电阻R4和第二隔离电阻R5;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至直流输入正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隔离电阻R5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隔离电阻R4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延迟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延迟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功率变换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输入防反接和开机防浪涌的电路,连接在直流输入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导通元件、第一电阻R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分压单元、延迟单元、第一隔离电阻R4和第二隔离电阻R5; 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至直流输入正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隔离电阻R5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隔离电阻R4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延迟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延迟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所述单向导通元件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输入负端,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单向导通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的功率变换单元;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分压单元的低电位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满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永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