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95881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它能有效地解决列车受到碰撞时阻抗力有较大波动的问题。所述挤压式吸能装置由安装板、连接法兰和吸能管组成。所述安装板上开有圆形安装孔,连接法兰嵌入圆形安装孔并通过焊接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法兰具有变径通孔,吸能管开口端通过过盈配合穿过连接法兰。所述安装板上开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吸能装置连接在车体上。主要用于列车头部被碰撞时的能量吸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被动安全
。它能有效地解决列车受到碰撞时阻抗力有较大波动的问题。所述挤压式吸能装置由安装板、连接法兰和吸能管组成。所述安装板上开有圆形安装孔,连接法兰嵌入圆形安装孔并通过焊接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法兰具有变径通孔,吸能管开口端通过过盈配合穿过连接法兰。所述安装板上开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吸能装置连接在车体上。主要用于列车头部被碰撞时的能量吸收。【专利说明】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
本技术属于轨道车辆被动安全
,涉及列车头部的被动安全装置。
技术介绍
吸能装置是列车被动安全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列车被动安全性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基本原理一般是在车端安装吸能元件,通过碰撞过程中吸能元件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或破坏来吸收碰撞能量,不同类型的吸能元件所采用的变形模式一般也不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折叠式(或称压溃式)吸能装置是通过使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发生类似于“手风琴”式的折叠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达到减小车体变形程度和保护车内乘客安全的目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424043.9公开了唐山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技术专利“排障吸能装置及动车组头车”中涉及一种带有吸能的排障器,在排障梁后端安装了吸能管和吸能支座,在碰撞过程中吸能管穿过支座发生挤压变形,达到吸收能量的目的。 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基于折叠变形的折叠式吸能装置,目前常用的压溃管、吸能盒等吸能装置都是基于这种变形模式。主要通过碰撞过程中结构发生弯曲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由于在弯曲的前一阶段,弯曲刚度比较大,所以阻抗力随着压缩过程逐渐增大,当变形到一定程度时,管壁发生了塑性弯曲(变形过程有些类似于Euler屈曲的失稳),导致阻抗力急剧下降,达到稳定状态后,管壁其他位置继续产生弯曲变形,继而失稳,如此往复,使得压溃式吸能装置在吸能过程中的阻抗力波动较大,这对乘客的安全是不利的。 二、基于蜂窝结构压溃的吸能块,是指在碰撞过程中通过蜂窝结构逐步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该种结构虽然阻抗力较为平缓,但存在吸能容量小,设计吸能容量不易控制等缺陷。 三、基于翻卷变形的吸能管,这种吸能装置主要通过圆管向内或向外发生连续翻卷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其后期的阻抗力较为平缓,但在变形前期(即触发变形时)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峰值,这种峰值也会对乘客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仿真试验,由于折叠式吸能装置变形过程中特有的屈曲失稳会导致传递给车体的阻抗力有较大波动,这对乘客的人身安全是不利的。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挤压变形”的吸能装置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列车受到碰撞时阻抗力有较大波动的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包括与安装板垂直固定的吸能管,安装板设有上、下两排圆形安装孔,吸能管为具有均匀壁厚的圆管,圆管的一端为变直径开口端,另一端为等直径封闭端;吸能管的开口端通过连接法兰与安装板垂直固定;连接法兰的外径设有台阶,内径为变径通孔,该变径通孔与吸能管的开口端外径过盈配合,连接法兰的一端嵌入安装孔,所述台阶端面与安装板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上二、下四两排圆形安装孔。 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螺栓孔。 其中,所述连接法兰为圆形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内部变径通孔与吸能管开口端外径吻合,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开口端外径,所述吸能管开口端嵌入变径通孔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到连接法兰上。 如上所述挤压式吸能装置,其中,所述安装板上开有圆形安装孔,所述连接法兰嵌入安装孔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上开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整个吸能装置连接到车体上。 在碰撞过程中,吸能管在撞击力的推动下穿过连接法兰的变径通孔,在连接法兰变内径通孔的诱导下发生挤压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此种吸能装置具有阻抗力变化平缓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折叠式吸能装置所存在的不足,能更好地保护司机及车内乘客的安全。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效果和优点在于:所述挤压式吸能装置在碰撞过程中阻抗力变化平缓,峰值小,无剧烈波动,且阻抗力、吸能行程与吸能管几何参数直接相关,吸能容量设计方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吸能模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三维视图。 图2为本技术法兰三维视图。 图3为本技术连接法兰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吸能管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安装板三维视图。 图6为本技术单元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为适应牵引车前端轮廓,该吸能装置设有安装板3,安装板3上开有六个圆形安装孔4,并开有与车体连接的螺栓孔5。 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包括与安装板3垂直固定的吸能管2,安装板3设有上、下两排圆形安装孔4,吸能管2为具有均匀壁厚的圆管,圆管的一端为变直径开口端,另一端为等直径封闭端;吸能管2的开口端通过连接法兰I与安装板3垂直固定;连接法兰I的外径设有台阶,内径为变径通孔,该变径通孔与吸能管2的开口端外径过盈配合,连接法兰2的一端嵌入安装孔4,所述台阶端面与安装板3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安装板3上设有上二、下四两排圆形安装孔4。 所述安装板3上开有螺栓孔5。 其中,所述连接法兰I为圆形法兰。所述连接法兰I内部的变径通孔与吸能管2开口端外径吻合,尺寸略小于吸能管2开口端外径,所述吸能管2开口端嵌入变径通孔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到连接法兰I上。 其中,所述安装板3上开有圆形安装孔4,所述连接法兰I嵌入安装孔4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安装板3上。所述安装板3上开有螺栓孔5,通过螺栓将整个吸能装置连接到车体上。 在碰撞过程中,吸能管2在撞击力的推动下穿过连接法兰I的变径通孔,在连接法兰I的变径通孔的诱导下发生挤压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此种吸能装置具有阻抗力变化平缓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折叠式吸能装置所存在的不足,能更好地保护司机及车内乘客的安全。 连接法兰I穿过安装板3圆形安装孔4垂直嵌入安装板3,连接法兰I周圈通过填角焊接固定在安装板3上。将吸能管2开口端装入连接法兰I的变径通孔,通过施加一定压力形成过盈配合,达到固定吸能管2的目的。 将六根吸能管2按上述方法全部固定在安装板3上,最后使用螺栓将整个挤压式吸能装置固定在头车前端。 以上叙述例图显示和描述本技术的主要特征、技术实质、基本原理、技术优点以及【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思想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其他各种变化和改进(包括增加不对称防爬齿结构或根据车头空间以及吸能要求设计安装板形状和配置不同长度、厚度及数量的吸能管等等),任何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设计方案,应被理解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包括与安装板(3)垂直固定的吸能管(2),其特征在于:安装板(3)设有上、下两排圆形安装孔(4),吸能管(2)为具有均匀壁厚的圆管,圆管的一端为变直径开口端,另一端为等直径封闭端;吸能管(2)的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包括与安装板(3)垂直固定的吸能管(2),其特征在于:安装板(3)设有上、下两排圆形安装孔(4),吸能管(2)为具有均匀壁厚的圆管,圆管的一端为变直径开口端,另一端为等直径封闭端;吸能管(2)的开口端通过连接法兰(1)与安装板(3)垂直固定;连接法兰(1)的外径设有台阶,内径为变径通孔,该变径通孔与吸能管(2)的开口端外径过盈配合,连接法兰(1)的一端嵌入安装孔(4),所述台阶端面与安装板(3)通过焊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守讷李铎杨超杨宝柱朱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