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兴花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8019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选取的原料药及其重量组份分别是:乳香20-30克、没药10-20克、桃仁10-20克、红花10-20克、黄芪10-20克、皂刺10-20克、连翘10-20克、麻黄10-20克、金银花10-20克、薄荷8-15克、赤芍8-12克、苏梗8-12克、刺猬皮8-12克、栀子8-12克、银柴胡8-12克、海风藤8-12克、山甲8-12克、制川乌8-12克。诸药配伍精良,组方合理,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红斑性肢痛症,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治愈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选取的原料药及其重量组份分别是:乳香20-30克、没药10-20克、桃仁10-20克、红花10-20克、黄芪10-20克、皂刺10-20克、连翘10-20克、麻黄10-20克、金银花10-20克、薄荷8-15克、赤芍8-12克、苏梗8-12克、刺猬皮8-12克、栀子8-12克、银柴胡8-12克、海风藤8-12克、山甲8-12克、制川乌8-12克。诸药配伍精良,组方合理,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红斑性肢痛症,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治愈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
本专利技术属中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末梢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肢端 皮肤红、肿、痛、热,多发生于双足。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可 急可缓,多同时累及两侧肢端,以双足更为多见。表现为足趾、足底、手指和手掌发红、动脉 搏动增强,皮肤温度升高,伴有难以忍爱的烧灼样疼痛。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通常持续数 小时。受热、环境温度升高,运动、行立、足下垂或对患肢的抚摸均可导致临床发作或症状加 剧; 红斑性肢痛症病因不明,良性类型对治疗反应尚好,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情很 顽固,往往反复缓解与复发,经多年治疗而不愈。西医采取对症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为控 制复发要长时间用药,但西药副反应较多,难以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重在清热通络,活血 化瘀,改善机体功能,标本兼治,近年来,我们通过辩证施治,利用多种中草药煎制而成的中 药制剂治疗该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在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方面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 无副作用、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的中药制剂。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 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乳香20-30克、没药10-20克、桃仁10-20克、红花10-20克、黄芪10-20克、皂刺 10-20克、连翘10-20克、麻黄10-20克、金银花10-20克、薄荷8-15克、赤芍8-12克、苏梗 8-12克、刺猬皮8-12克、栀子8-12克、银柴胡8-12克、海风藤8-12克、山甲8-12克、制川 乌8-12克。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乳香20克、没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芪10克、皂刺10克、连翘10克、 麻黄10克、金银花10克、薄荷8克、赤芍8克、苏梗8克、刺猬皮8克、栀子8克、银柴胡8 克、海风藤8克、山甲8克、制川乌8克。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乳香25克、没药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黄芪15克、皂刺15克、连翘15克、 麻黄15克、金银花15克、薄荷12克、赤芍10克、苏梗10克、刺猬皮10克、栀子10克、银柴 胡10克、海风藤1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乳香30克、没药2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黄芪20克、皂刺20克、连翘20克、 麻黄20克、金银花20克、薄荷15克、赤芍12克、苏梗12克、刺猬皮12克、栀子12克、银柴 胡12克、海风藤12克、山甲12克、制川乌12克。 上述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药混合后,按照传统煎制 中药的方法取其药汁300ml,早晚各服150ml,每日1剂,分三次温服,初愈后复发,可照原方 再服,忌辛辣刺激之品。 上述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 乳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 没药,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脾、肾经。具有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之功效。 桃仁,味甘、苦,性平;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燥滑肠之功效。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 功效。 皂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消肿、解毒、杀虫之功效。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固表之功效。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功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瘆,疏肝解郁之 功效。 赤芍,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苏梗,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神之功效。 刺猬皮,味苦,性平;归胃、大肠、肾经。具有固精缩尿,收涩止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栀子,味苦,性寒;归肺、肾、心、肝、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 肿止痛之功效。 银柴胡,味甘苦,性凉;归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 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之功效。 制川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 红斑性肢痛症属中医学血痹、热痹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机体正气不足或先天禀 赋不足,外无御邪之能,内无抗病之力,且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热毒浸淫,风寒湿 热之邪得以内侵于四肢肌肉、筋骨、关节之间,致邪气留恋,或壅滞于经,或郁塞于络,气血 凝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且风寒湿热之邪伤人往往相互为虐,使病情缠绵,给病人生活带 来不便。治疗当以降火、祛湿、化瘀为原则,标本兼治,随症加减。 本专利技术中药制剂中,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赤芍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既能清血 分实热、散瘀血,又可以活血凉血散瘀,使血流通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黄芪、麻黄、 刺猬皮、山甲能益气固表、活血补血、利水消肿,具有破恶血而养新血的作用;皂刺、连翘、 金银花、栀子、银柴胡能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既能上行泻肺火、去肌表 热,又苦寒泄降,泻三焦火,凉血清心热,有效祛除体内热毒;制川乌、薄荷、海风藤、苏梗能 益气活络、祛风除湿、清利头目,起到引诸药直达病所的作用。诸药配伍精良,组方合理,益 气不碍邪,泻火不伤正,除湿不伤阴,清热不苦寒,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消肿 止痛之功效,使血热得清,疲滞得通,气血得行,病症疫愈。 为进一步考察本专利技术药物的临床疗效,我们选择了 120例门诊红斑性肢痛症患者 进行临床试验。随机分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22岁,以 16?18岁居多;病程最短1天,最长6个月;病变部位:下肢末端,呈对称性,其中皮损发 生于双足26例,局部皮肤潮红9例,双足局部肿胀12例,有灼热感13例。对照组60例中, 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乳香20‑30克、没药10‑20克、桃仁10‑20克、红花10‑20克、黄芪10‑20克、皂刺10‑20克、连翘10‑20克、麻黄10‑20克、金银花10‑20克、薄荷8‑15克、赤芍8‑12克、苏梗8‑12克、刺猬皮8‑12克、栀子8‑12克、银柴胡8‑12克、海风藤8‑12克、山甲8‑12克、制川乌8‑12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花
申请(专利权)人:张兴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