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鉴川专利>正文

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840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由配设于座椅固定位置的各气袋总成、压缩泵浦以及控制电路所构成,其中,每一组气袋总成由气袋、进气控制阀以及排气控制阀所构成,而其控制电路则与压缩泵浦以及各气袋总成的进、排气控制阀相联结,用以控制压缩泵浦的运转,以及控制各气袋的进、排气动作;以上构成可让使用者经由控制电路设定各气袋总成的进入量,以准确令各气袋扩撑和收缩的状态改变,藉以达到调整座椅各部位对人体的支撑作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特指一种汽车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相同车款的车辆所配备的座椅多为相同的尺寸及造型,因此相同的车款为能符合不同身高、体型乘客的乘坐需求,而多将前座的座椅设计成具有可调整座椅前后位置,以及可调整椅背倾斜角度的功能;也因为一般轿车前座的座椅在不同的位置,以及椅背不同倾斜角度的状态下,会关系到后座乘客的乘坐空间,而使得一般轿车的前座座椅大多皆具有可调整座椅前后位置,以及调整椅背倾斜角度的功能。前述有关轿车前座座椅所具备的调整前后位置以及椅背倾角的功能,就驾驶人而言仍稍显不足,因为驾驶人乘座在驾驶座的座椅上时,尤须要具备良好的视线,以及肩、腰、臀、腿等部位的适当支撑性,以避免因为乘坐不适而影响到对车辆的操控能力,或是因为座椅乘坐不舒适而容易造成疲劳驾驶,进而影响行车的安全。以致于,许多车厂已进一步将驾驶座座椅高度调整功能,以及腰部支撑调整功能视为其出厂车辆的标准配备,以期能够尽量满足驾驶人的使用需求;又,类似的座椅高度、腰部支撑调整功能,大多是以手动或电动方式让驾驶人在若干既定的段位之间寻找较为合适的段位;然而,有些驾驶人觉得较为舒适的支撑状态,可能位于两个不同的段位之间,因此常遇有无法将座椅调整至符合驾驶人需求的状态。再者,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汽车座椅虽然已具备可以调整座椅支撑状态的功能,但仍就无法让使用者自行调整座椅的软硬程度,就其实用性及适用性而言,仍然存在有待改良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具有准确调整座椅椅面的浮凸状态以及柔软度,进而达到调整座椅各部位对人体支撑作用,同时对使用者所接触的部位进行按摩的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气袋总成、一压缩泵浦和一控制电路,各气袋总成设于座椅的固定位置,由气袋、进气控制阀以及排气控制阀所构成,其进气控制阀以及排气控制阀与控制电路相联结;压缩泵浦与各气袋总成的进气控制阀相联结;控制电路与压缩泵浦以及气袋总成的进、排气控制阀相联结,可经由乘坐者的操控而控制压缩泵浦的运转,以及控制所指定的气袋的进、排气动作。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各气袋总成的进气控制阀由第一管路与压缩泵浦联结,由另一第二管路与气袋相联结。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气袋总成的进气控制阀由第一管路与压缩泵浦联结,由另一第二管路与气袋相联结,排气控制阀则设于第二管路之间。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各气袋总成的进气控制阀由第一管路与压缩泵浦联结,由另一第二管路与气袋相联结,排气控制阀则设于第二管路之间,且压缩泵浦、控制电路以及各气袋,总成的进、排气控制阀整合于一机体中。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各气袋总成分别固设于座椅相对应于乘坐者的腰、肩背、臀、股位置处。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座椅在既定的区域布设有通风槽道,并且设有一风扇与通风槽道接续,座椅的表层至少在通风槽道的区域设有可让风扇的气流排出座椅的细孔。所述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座椅在既定的区域布设有通风槽道,并且设有一风扇与通风槽道接续,座椅的表层至少在通风槽道的区域设有可让风扇的气流排出座椅的细孔,并且在各气袋与通风槽道,以及各气袋与座椅表层之间衬设有笼网状衬垫。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各气袋总成与泵浦、控制电路的配设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各气袋总成与泵浦、控制电路的管路、线路配设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座椅整合有气压支撑系统与通风系统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座椅的通风系统运作状态示意图。附图符号说明10——座椅25——第二管路11——表层30——控制阀12——细孔40——压缩泵浦20——气袋总成50——控制电路21——气袋60——机体22——进气控制阀 70——通风槽道23——排气控制阀 80——风扇24——第一管路90——笼网状衬垫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有至少一组气袋总成20,各气袋总成20可分别固设于座椅10相对应于乘坐者的腰、肩背、臀、大腿等位置,每一组气袋总成20由气袋21、进气控制阀22以及排气控制阀23所构成,其进气控制阀22以及排气控制阀23并与一控制电路50构成讯号的联结;一压缩泵浦40,设于座椅10的固定位置并与各气袋总成20的进气控制阀22相联结,以对气袋21进行充气;前述的控制电路50,可配设于座椅10或车室空间的固定位置,并与压缩泵浦40以及各气袋总成20的进、排气控制阀22、23构成讯号联结,用以控制压缩泵浦40的运转,以及控制各气袋21的进、排气动作;上述构件在实际使用时,其控制电路50依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或是经由使用者的实时操控而控制指定的气袋21的进、排气动作,以准确调整各相关气袋21内部的进气量以及空气压力,令各相关气袋21扩撑至所预期的程度,亦即改变各气袋21相对应于座椅10椅面的浮凸状态以及柔软度,进而达到调整座椅10各部位对人体支撑作用的目的,让乘坐者得以随着自己的感觉,将座椅10的坐垫高度、各部位的浮凸支撑程度,以及各部位的软硬度调整到最合适的使用状态。另外,本技术的气压支撑调节系统亦可达到按摩座椅的功能,是于使用时,将控制电路切换到按摩功能的动作模式以及设定各气袋总成的按摩压力,透过控制电路依设定模式控制各气袋的进、排气动作,令各气袋持续做扩撑、收缩的交替状态改变,即可达到对使用者所接触的部位进行按摩的效果。如图3所示,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可将各气袋总成20的进气控制阀22由第一管路24与压缩泵浦40联结,由另一第二管路25与气袋21相联结,而排气控制阀23则设于第二管路25之间,并且将压缩泵浦40、控制电路50以及各气袋总成20的进、排气控制阀22、23整合于一机体60中,而得以将机体60设置于最适合放置的位置,即可不受限于座椅10型式的限制。再者,如图4及图5所示,整体座椅10可进一步在既定区域布设有通风槽道70,并且设有一风扇80与通风槽道70接续,用以将座椅10外部的空气送入通风槽道70,并经由座椅10表层11的细孔12排出;当座椅10的表层11由织物结构所构成时,可由织物纤维之间的空隙作为让气流排出的细孔12,当表层11是由天然或合成皮件所构成时,即可通过打孔使表层11形成让气流排出的细孔12。由于座椅10表层11的细孔12的孔隙较小,故可让此气流一直延伸至座椅10布设有通风槽道70的各区域,使整体座椅10布设有通风槽道70的各区域皆可产生通风效果,其除了可经由流窜于通风槽道70的气流对座椅10的表层11构成散热(或是保暖)目的外,亦可透过经由细孔12排出的气流对乘坐者形成一吹拂作用,以直接让乘坐人员获知通风气流所产生的舒适感。值得一提的是,当座椅10所布设的通风槽道70涵盖气袋21的区域时,可进一步在气袋21与通风槽道70以及气袋21与座椅10的表层11之间衬设笼网状衬垫90,笼网状衬垫90由弹性纤维所构成,由弹性纤维形成整个形体的支撑作用,而不致于在乘坐时压溃,并由弹性纤维所架起的空间供气流通过,如此即可让气流绕过气袋21并且顺利由气袋21上方位置排出座椅10,而不至于影响座椅10的通风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的气压支撑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气袋总成、一压缩泵浦和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气袋总成设于座椅的固定位置,由气袋、进气控制阀以及排气控制阀所构成,其进气控制阀以及排气控制阀与控制电路相联结;压缩泵浦与各气袋总成的进气控制阀相联结;控制电路与压缩泵浦以及气袋总成的进、排气控制阀相联结,可经由乘坐者的操控而控制压缩泵浦的运转,以及控制所指定的气袋的进、排气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鉴川
申请(专利权)人:郑鉴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