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换热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5933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包括:前端板,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以及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相对于前端板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前端板,其中,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前端板与第二后端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具有板式换热器组件,其中,板式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片、第二换热片以及框架,其中,第一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一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第二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二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以至少实现框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且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换热机组主要采用容积式或即热式两种形式。容积式换热机组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可保存一段时间的热水量,但其换热效率较低,不适合连续大需求使用,且占地面积大,综合运行成本高;即热式换热机组采用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较高,占地面积小,但受到其换热原理的局限,往往温度不稳定,舒适性差,为了稳定温度,通常都需要配一个较大容积的蓄水装置,这又产生了类似容积式的弊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一种换热机组,以至少实现框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且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包括:前端板,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以及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相对于前端板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前端板,其中,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前端板与第二后端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根据本技术,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均平行于前端板设置,其中,前端板上对应于第一后端板板面的第一区域内、以及对应于第二后端板板面的第二区域内,分别设置有4个角孔。根据本技术,每个悬挂梁均由沿前端板顶端至其底端方向间隔开的上梁和下梁构成。根据本技术,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以及前端板与第二后端板之间均通过夹紧螺栓连接,以实现上述的距离可调。<br>根据本技术,前端板表面上的每个角孔外周边缘还均匀地设置有螺栓孔。根据本技术,每个悬挂梁均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前端板固定连接。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具有板式换热器组件,其中,板式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片、第二换热片以及上述任一的框架,其中,第一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一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第二换热片悬挂在位于第二后端板与前端板之间的悬挂梁上。根据本技术,第一换热片具有与第一区域内的4个角孔位置一一对应的中间水进口、出水口、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第二换热片具有与第二区域内的4个角孔位置一一对应的补水口、中间水出口、产品水进口和供水口,其中,补水口、中间水出口、中间水进口、出水口、产品水进口和供水口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连接,其中,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相互连通并与设置在第一换热片外部的供热源连接,以构成热源循环回路,其中,在第一换热片内部,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之间的连接管段,与中间水进口和出水口之间的连接管段相互热耦合,其中,在第二换热片内部,产品水进口和供水口之间的连接管段,与补水口和中间水出口之间的连接管段相互热耦合。根据本技术,在补水口处设置有进水流量控制装置,在供水口处设置有出水流量控制装置。根据本技术,在热源入口处设置有:根据供水口处出水温度对进入热源入口的热源进行流量控制的热源流量控制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在本技术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和换热机组中,具有前端板以及第一后端板和第二后端板,并且在前端板与第一后端板之间、以及前端板和第二后端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在具体使用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可以直接悬挂在悬挂梁上,即,本技术的框架中两组换热器共用一个前端板,以形成连体框架结构,而与每组换热器的进出口连通的连接管可以直接通过角孔伸出以进行连接使用。因此,本技术的框架以及具有该框架的换热机组占地面积更小、结构更加紧凑且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并且还可以提前预制管路管道。另一方面,在本技术的换热机组中,补水口、中间水出口、中间水进口、出水口、产品水进口和供水口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连接,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相互连通并与设置在第一换热片外部的供热源连接,以构成热源循环回路。同时,在第一换热片内部,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之间的连接管段,与中间水进口和出水口之间的连接管段相互热耦合;在第二换热片内部,产品水进口和供水口之间的连接管段,与补水口和中间水出口之间的连接管段相互热耦合,利用这种方式,以形成本技术换热机组的热量利用流路。也就是说,诸如自来水的供水由补水口流入第二换热片经预热后由中间水出口流出并进入第一换热片。在第一换热片中经预热的水与热源热耦合以进行热交换并继续升温成高温水,并再次由产品水进口进入第二换热片,此时高温水在第二换热片中与补水口流入的补水热交换以降温成可供使用的供水,而热量传递给补水以对其进行上述的预热过程。因此,本技术的换热机组可进行热量自补偿,即,热量再利用,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换热机组效率更高。而且水流在整个过程中是在串联的管路中进行的,所以在机组中实现的是同流量的换热,保证了供水口出水流量的稳定。进一步,在补水口处设置的进水流量控制装置,以及在供水口处设置的出水流量控制装置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水流量。此外,设置在热源入口处的热源流量控制装置能够根据供水口处的出水温度对进入热源入口的热源进行流量控制,通过这种流量控制来实现对热源供热温度的控制,从而实现对与热源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片中的水流温度的控制,最终通过流量控制来使得对供水口的出水温度的稳定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换热机组的换热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换热机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以及换热机组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框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包括前端板1、第一后端板21以及第二后端板22。具体地,前端板1的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15,角孔15作为组装连接孔,当将本技术的框架组装到板式换热器中时,换热片的各个连接管路由角孔15延伸而出,从而在换热器外部进行连接。进一步,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分别相对于前端板1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该前端板1。也就是说,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二者相对于前端板1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并且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例如,第一后端板21可以相对于第二后端板22更加靠近前端板1,反之亦然。应当理解,上述的距离可调的结构可以通过任何现有的方式实现,例如,在前端板1与第一后端板21之间、以及前端板1与第二后端板22之间均通过夹紧螺栓3连接,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分别通过各自的夹紧螺栓3来实现调整;或者也可以在前端板1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板(1),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15);以及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相对于所述前端板(1)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端板(1),其中,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之间、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端板(1),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开的角孔(15);以及
第一后端板(21)和第二后端板(22),相对于所述前端板(1)以距离可调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端板(1),
其中,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之间、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挂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端板(21)和所述第二后端板(22)均平行于所述前端板(1)设置,
其中,所述前端板(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后端板(21)板面的第一区域内、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后端板(22)板面的第二区域内,分别设置有4个所述角孔(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悬挂梁均由沿所述前端板(1)顶端至其底端方向间隔开的上梁(4)和下梁(5)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一后端板(21)之间、以及所述前端板(1)与所述第二后端板(22)之间均通过夹紧螺栓(3)连接,以实现所述的距离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板(1)表面上的每个所述角孔(15)外周边缘还均匀地设置有螺栓孔(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悬挂梁均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所述前端板(1)固定连接。
7.一种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具有板式换热器组件,
其中,所述板式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片、第二换热片以及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框架,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片悬挂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庆陈枫邵慧发靳磊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睿能太宇沈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