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本专利技术还涉及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从电动车和微电网等能量转换设备中得到了环境和经济收益。在电动车和微电网中,蓄电池等储能设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针对蓄电池充放电技术在许多国家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陆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为了提高电动车的效率,汽车行业在电池、逆变器以及非隔离DC/DC变换器等设备上加强了研究。传统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电路有如下缺点: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长,它能够产生大的电流尖峰,造成电路损坏使电路的可靠性降低;开关管在开通与关断过程中,管子上的电流与电压同时上升或下降并且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大,产生很大的开关损耗;电磁干扰严重,随着频率的提高,电路中的di/dt和dv/dt增大,从而产生电磁干扰(EMI),影响周围的设备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主二极管D1,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连接,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和第一辅助二极管Da1,谐振电感Lr和第一辅助二极管Da1串联后与主二极管D1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
联的输入电压源Vh、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输入电压源
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
联有主二极管D1,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连接,
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
Cr,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
二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和第一辅助二极管Da1,谐振
电感Lr和第一辅助二极管Da1串联后与主二极管D1并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其
特征在于,所述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助开关管Sa3均为
携带反并联二极管或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特性的可关断功率开关器件。
3.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其结构为:
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
Vl,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
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主二极管D1,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
Sa2的集电极连接,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
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和第一辅助
二极管Da1,谐振电感Lr和第一辅助二极管Da1串联后与主二极管D1并联;
所述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助开关管Sa3均为携带反
\t并联二极管或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特性的可关断功率开关器件。;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
助开关管Sa3的第一脉冲序列Vs_s2、第二脉冲序列Vs_sa2、第三脉冲序列
Vs_sa3;
步骤2、步骤1中产生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琦,何园,张鹏,刘昭,孙向东,杨惠,安少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