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45019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设置在顶罩结构内的集热装置和位于顶罩结构底部的连接结构,所述的集热装置包括集热板、位于集热板下方的集热框、储热部件,所述的储热部件位于集热框内,所述的集热框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所述的顶罩结构为锥形且与集热框的连接处设置有排风口,所述的集热框上设置有与储热部件相连的风能转热能装置,所述的风能转热能装置位于排风口的上方,所述的连接结构上设置有排风装置,所述的送风装置位于排风装置的下方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0.5米,其节能环保,有效的提高建筑内的换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设置在顶罩结构内的集热装置和位于顶罩结构底部的连接结构,所述的集热装置包括集热板、位于集热板下方的集热框、储热部件,所述的储热部件位于集热框内,所述的集热框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所述的顶罩结构为锥形且与集热框的连接处设置有排风口,所述的集热框上设置有与储热部件相连的风能转热能装置,所述的风能转热能装置位于排风口的上方,所述的连接结构上设置有排风装置,所述的送风装置位于排风装置的下方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0.5米,其节能环保,有效的提高建筑内的换气速度。【专利说明】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
技术介绍
在大中型高层建筑物的内部都设置有清风系统,清风系统的功能是出尽建筑物内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流通,满足室内人员从事各种活动的需要。智能建筑内的清风系统其均受控制器统一管理控制。建筑物内的清风系统,其一般采用清风天窗,加大室内和室外空气对流,但是其易使各种杂质灰尘进入建筑物内;或采用中央空调将室内空气抽离室内,并将室外空气经处理后抽入空气,但是,其对能源的依赖性大,需消耗电能。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有的方案其采用在建筑物顶部设置集热装置,利用顶部的热气产生热运动,带动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通,但是,其仅利用热运动产生空气的流动,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速太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其节能环保,有效的提高建筑内的换气速度。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设置在顶罩结构内的集热装置和位于顶罩结构底部的连接结构,所述的集热装置包括集热板、位于集热板下方的集热框、储热部件,所述的储热部件位于集热框内,所述的集热框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所述的顶罩结构为锥形且与集热框的连接处设置有排风口,所述的集热框上设置有与储热部件相连的风能转热能装置,所述的风能转热能装置位于排风口的上方,所述的连接结构上设置有排风装置,所述的送风装置位于排风装置的下方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0.5米。 送风装置将集热框内的热空气送入建筑内,排风装置将建筑内的空气排出。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以加速建筑内空气的流速,加快换气速度。本专利技术的换气原理与现有技术一致,均为利用顶部的热气产生空气的热运动,加速建筑内空气的流速。但是,本专利技术在其基础上做了改进,其一:在连接结构上设置排风装置,加速室内空气抽离的速度;其二,在集热框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加快热气的流动速度,即加快热运动的速度。利用送风装置和排风装置加快气流速度,提高换气速度;其三,在排风口上设置有风能转热能装置,利用排风口的风能带动风能转热能装置将其转化为热能,达到能源二次利用,节能的目的,且风能转热能装置可增加热能的产生速率,加快热运动的速度。顶罩结构为锥形,使得排风装置排出的风在顶罩结构内的流道宽度逐渐减小,即在排风口处的宽度最窄,使得该处的风速最大,即利用最大风速来带动风能转热能装置对风能进行转化,使风能转热能装置产生的热能最大。且在夜晚无阳光照射的情况下,风能转热能装置可利用自然风进行转化,加速建筑物内空气的流通。 在正常使用时送风装置位于排风装置的下方,避免排风装置将送风装置送进的热气排出去。且送风装置位于连接结构之间具有高度差,高度差满足一定的条件,排风装置才不会将送风装置送出的热气排出,或将很少的热气排出,实验证明,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要0.5米,才能达到该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储热部件位于风能转热能装置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送风装置与排风装置的高度差为0.7米。 作为优选,所述的集热板为太阳能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风装置和送风装置均为排风扇。 综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送风装置加速热运动,且利用排风装置加速建筑内空气的流动,其两者的配合可加速建筑内换气的速度。 2、本专利技术利用风能转热能装置将排气装置产生的风转换为热能,其节能环保,且风能转热能装置可增加热能的产生速率,加快热运动的速度。 3、本专利技术将风能转热能装置设置在排风口处,且顶罩结构为锥形,使得在排风口风速最大,使得风能转热能装置转化为热能最大。 4、本专利技术的风能转热能装置设置在顶罩结构外,在无阳光的情况下,可将自然风进行转化为热能,加速建筑内空气的流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顶罩结构;11、排风口;2、集热装置;21、集热框;22、集热板;23、储热部件;24、送风装置;3、连接结构;31、排风装置;4、风能转热能 >j-U ρ?α装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1、设置在顶罩结构I内的集热装置2和位于顶罩结构I底部的连接结构3,所述的集热装置2包括集热板22、位于集热板22下方的集热框21、储热部件23,所述的储热部件23位于集热框21内,所述的集热框21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24,所述的顶罩结构I为锥形且与集热框21的连接处设置有排风口 11,所述的集热框21上设置有与储热部件23相连的风能转热能装置4,所述的风能转热能装置4位于排风口 11的上方,所述的连接结构3上设置有排风装置31,所述的送风装置24位于排风装置31的下方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0.5米。实施例2: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为了对风能转热能装置4进行保护,本专利技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所述的储热部件23位于风能转热能装置4的下方。储热部件23将太阳能和风能所转化的风能进行存储,其周边温度较高,即储热部件与送风装置之间的温度较高,为了避免高温对风能转热能装置4的破坏,将其设置在温度较低的位置,即风能转热能装置4位于储热部件23的上方。 实施例3: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了一种数据,即所述的送风装置24与排风装置31的高度差为0.7米。送风装置24与连接结构3的高度差为0.5米时,能很好的保证送风装置的热气被很少的排出,在高度差为0.7米时,热气几乎不会被排风装置排出,且集热框21的高度不会太高,节约材料,也便于整合装置的安装。 实施例4: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为了节约能源,本专利技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所述的集热板22为太阳能板。 为了简化结构及节约供给能源,所述的排风装置31和送风装置24均为排风扇。排风扇其启动的电源电压低,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操作,可达到节约的目的。 如上所述,可较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I)、设置在顶罩结构(I)内的集热装置(2)和位于顶罩结构(I)底部的连接结构(3),所述的集热装置(2)包括集热板(22)、位于集热板(22 )下方的集热框(21)、储热部件(23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热部件(23 )位于集热框(21)内,所述的集热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包括顶罩结构(1)、设置在顶罩结构(1)内的集热装置(2)和位于顶罩结构(1)底部的连接结构(3),所述的集热装置(2)包括集热板(22)、位于集热板(22)下方的集热框(21)、储热部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热部件(23)位于集热框(21)内,所述的集热框(21)的底部设置有送风装置(24),所述的顶罩结构(1)为锥形且与集热框(21)的连接处设置有排风口(11),所述的集热框(21)上设置有与储热部件(23)相连的风能转热能装置(4),所述的风能转热能装置(4)位于排风口(11)的上方,所述的连接结构(3)上设置有排风装置(31),所述的送风装置(24)位于排风装置(31)的下方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0.5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启天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天启智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