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4436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马达、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分别实现马达的恒速输出控制和恒功率输出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主控模块内部比较器对采样电压进行比较判断的方式来进行闭环控制,不需软件控制干预,且成本低,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马达、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分别实现马达的恒速输出控制和恒功率输出控制。本技术通过主控模块内部比较器对采样电压进行比较判断的方式来进行闭环控制,不需软件控制干预,且成本低,可靠性高。【专利说明】—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尤其涉及用于锂电池电动工具的马达驱动控制电路。 技术背景 目前采用锂电池供电的电动工具的马达驱动电路,经常会要求有马达恒速输出及恒定功率输出模式,要求电芯电压很高或很低的情况下马达都会保持恒定转速和功率输出。 设计者通常使用“MCU+光电开关+罗盘”,由于此种方式MCU作为主要控制单元需要编写专门的软件控制,且控制方式复杂,成本较高,可靠性较差,一旦在MCU受到干扰死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对锂电池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马达,还包括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主控模块连接控制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主控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和第二比较器,分别对来自于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的电压信号与比较器参考电压进行比较,主控模块通过比较结果对电压反馈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进行闭环控制,进而控制马达的恒速和恒功率输出。 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漏极接电池正极V+,源极接马达正极,栅极由主控模块控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串联后接在马达负极和接地端之间;主控模块采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连接处的电压并输入第一比较器。 电流反馈电路包括第二场效应管、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运放。第四电阻R4接在运放输入端负极与输出端之间。马达输入电流I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入,源极输出,并通过马达及第三电阻R3。运放放大马达输入电流I在第三电阻R3处形成的压降,并输出到第二比较器。第二场效应管栅极由主控模块控制。 本技术解决了传统的马达驱动控制电路恒速恒功率输出时,精度低且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使用MCU内部的比较器实现闭环控制,不需要编写专门软件控制程序,且成本低,可靠性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功能框图。 图2是电压反馈电路原理图。 图3是电流反馈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主控模块连接控制电压反馈电路2和电流反馈电路3,进而对马达I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第一场效应管漏极接电池正极V+,源极接马达正极,栅极由主控模块控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串联后接在马达I负极和接地端之间,主控模块采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连接处的电压并输入第一比较器5。当米样电压高于第一比较器5参考电压值时,主控模块控制第一场效应管4截止,如采样电压低于第一比较器5参考电压值时,主控模块控制第一场效应管4打开,这样实现了恒压输出,从而实现恒速输出。 如图3所示,第四电阻R4接在运放7输入端负极与输出端之间,马达输入电流I从第二场效应管6的漏极输入,源极输出,并通过马达I及第三电阻R3。运放7放大马达输入电流I在第三电阻R3处形成的压降,并输出到第二比较器8,当该压降高于第二比较器8参考电压值时,主控模块控制第二场效应管6截止,当该压降低于第二比较器8参考电压值时,主控模块控制第二场效应管8打开,从而实现恒功率输出。 主控模块可采用内带比较器的智能芯片,或采用单独的智能芯片配合两个比较器实现。 本技术可以实现恒速恒功率值的灵活变更,只要变更比较器的参考电压值,就可以随意变更恒流恒压的电流值和电压值。 以上为本技术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马达(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反馈电路(2 )和电流反馈电路(3 ),主控模块连接控制电压反馈电路(2 )和电流反馈电路(3 );所述主控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5 )和第二比较器(8 ),分别对来自于电压反馈电路(2 )和电流反馈电路(3)的电压信号与比较器参考电压进行比较,主控模块通过比较结果对电压反馈电路(2 )和电流反馈电路(3 )进行闭环控制,进而控制马达(I)的恒速和恒功率输出。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反馈电路(2)包括第一场效应管(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4)漏极接电池正极V+,源极接马达(I)正极,栅极由主控模块控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串联后接在马达(I)负极和接地端之间;主控模块采样第一电阻RU第二电阻R2连接处的电压并输入第一比较器(5)。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反馈电路(3)包括第二场效应管(6)、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运放(7);所述第四电阻R4接在运放(7)输入端负极与输出端之间;马达输入电流I从第二场效应管(6)的漏极输入,源极输出,并通过马达(I)及第三电阻R3 ;所述运放(7 )放大马达输入电流I在第三电阻R3处形成的压降,并输出到第二比较器(8 );第二场效应管(6 )栅极由主控模块控制。【文档编号】H02P7/28GK204244126SQ201420833562【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5日 【专利技术者】熊华峰, 徐文赋, 朱立湘, 任素云, 李润朝 申请人: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驱动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马达(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反馈电路(2)和电流反馈电路(3),主控模块连接控制电压反馈电路(2)和电流反馈电路(3);所述主控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5)和第二比较器(8),分别对来自于电压反馈电路(2)和电流反馈电路(3)的电压信号与比较器参考电压进行比较,主控模块通过比较结果对电压反馈电路(2)和电流反馈电路(3)进行闭环控制,进而控制马达(1)的恒速和恒功率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华峰徐文赋朱立湘任素云李润朝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