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3967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包括支架、动力系统、带动连杆、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支撑旋转部件包括焊接在支架上的支撑架及焊接在支撑架上的滚动轴承,支架支撑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一端引出带动连杆,带动连杆依次贯穿连接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线盘两端分别连接支撑旋转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滚动轴承的设置减少了与带动连杆、线盘的摩擦力,使能量最大输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便快捷地收取收线,解决了现场人工收线难度大、耗时长、收线杂乱、重复折叠易损坏、绝缘层及两端的固定部件易磨损、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收线质量差、再次使用效率低、使用寿命缩短诸多问题;具有结构合理、可拆分、便于携带、省时省力、安全可靠,易操作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包括支架、动力系统、带动连杆、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支撑旋转部件包括焊接在支架上的支撑架及焊接在支撑架上的滚动轴承,支架支撑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一端引出带动连杆,带动连杆依次贯穿连接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线盘两端分别连接支撑旋转部件。本技术滚动轴承的设置减少了与带动连杆、线盘的摩擦力,使能量最大输出。本技术方便快捷地收取收线,解决了现场人工收线难度大、耗时长、收线杂乱、重复折叠易损坏、绝缘层及两端的固定部件易磨损、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收线质量差、再次使用效率低、使用寿命缩短诸多问题;具有结构合理、可拆分、便于携带、省时省力、安全可靠,易操作特点。【专利说明】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属于机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逐步攀升,为适应用电需求,国网逐步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电力设备数量、检测项目日益增加。电力设备在运行后需进行检查、维护、例行诊断试验等,以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试验电压、电流等需施加在电力设备上,作为仪器和设备之间的桥梁,试验电压、电流的传输媒介一测试线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修现场试验用线多而长,造成现场试验用线混乱,换项时收线时间长,重复折叠、拉拽使试验用线过早损坏,绝缘层、两端的固定部件严重磨损,带来安全隐患、延误工期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包括支架、动力系统、带动连杆、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包括焊接在所述支架上的支撑架及焊接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滚动轴承,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一端引出所述带动连杆,所述带动连杆依次贯穿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及所述线盘,所述线盘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所述动力系统、所述带动连杆、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及所述线盘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动力系统旋转带动所述带动连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线盘旋转。 所述收线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所述动力系统产生动能,通过所述带动连杆将动能传输到所述线盘,带动所述线盘旋转,实现收线的功能。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带动所述带动连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线盘旋转过程中,所述滚动轴承的设置减少了与所述带动连杆、所述线盘的摩擦力,使能量最大输出。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线盘包括两个盘叶和连接所述两个盘叶的连轴,所述线盘为分拆式螺杆结构,所述分拆式螺杆结构是指所述两个盘叶中的一个盘叶通过I型垫片、翼型螺母连接所述连轴。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两个盘叶中的一个盘叶通过I型垫片、翼型螺母连接所述连轴,收线完毕后,松动翼型螺母将盘叶与线盘分离,试验用线与线盘相分离,便于取线。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带动连杆为凹凸型插入式结构,所述带动连杆与所述线盘连接处设有卡箍固定。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凹凸型插入式结构加工制作简单,方便装拆,便于动能的传递,不易损失动能,稳定性好;所述卡箍的设置防止收线中因震动、晃动致使所述凹凸型插入式结构脱离进而使所述带动连杆与所述线盘脱离。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动力系统为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为手提式可调速单相异步电动机,所述手提式可调速单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为2.5欣。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手提式可调速单相异步电动机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易操作,易携带,效果好,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使用方便。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线盘的个数为2个。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2个线盘同步收线,提高收线效率。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收线装置末端线盘活动连接的盘叶上固定设置有一个手摇杆。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手摇杆的设置方便手摇作业,实现无电源状况下手摇收线效果。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电动机通过固定销定位在所述支架上。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避免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支架发生位移,并便于所述电动机的装卸。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支撑点为轮子。 [0021〕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便于移动、携带整个所述收线装置。 根据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支架一端设有坐槽,所述坐槽支撑所述动力系统。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技术所述动力系统带动所述带动连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线盘旋转过程中,所述滚动轴承的设置减少了与所述带动连杆、所述线盘的摩擦力,使能量最大输出; 2、本技术所述两个盘叶中的一个盘叶通过I型垫片、翼型螺母连接所述连轴,收线完毕后,松动翼型螺母将盘叶与线盘分离,试验用线与线盘相分离,便于取线; 3、本技术所述凹凸型插入式结构加工制作简单,方便装拆,便于动能的传递,不易损失动能,稳定性好;所述卡箍的设置防止收线中因震动、晃动致使所述凹凸型插入式结构脱离进而使所述带动连杆与所述线盘脱离; 4、本技术所述手提式可调速单相异步电动机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易操作,易携带,效果好,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使用方便; 5、本技术2个线盘同步收线,提高收线效率; 6、本技术所述手摇杆的设置方便手摇作业,实现无电源状况下手摇收线效果; 7、本技术避免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支架发生位移,并便于所述电动机的装卸; 8、本技术所述支架的支撑点为轮子,便于移动、携带整个所述收线装置。 9、本技术方便快捷地收取收线,解决了现场人工收线难度大、耗时长、收线杂乱、重复折叠易损坏、绝缘层及两端的固定部件易磨损、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收线质量差、再次使用效率低、使用寿命缩短等诸多问题;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可拆分、便于携带、省时省力、安全可靠,易操作等特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线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V型垫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支撑旋转部件主视图; 图6为本技术支撑旋转部件左视图; 图7为本技术带动连杆剖视图; 其中,1、支架;2、动力系统;3、带动连杆;4、支撑旋转部件;5、线盘;6、盘叶;7、连轴;8、翼型螺母;9、1型垫片;10、手摇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限定,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包括支架1、动力系统2、带动连杆3、支撑旋转部件4及线盘5,所述支撑旋转部件4包括焊接在所述支架1上的支撑架及焊接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滚动轴承,所述支架1支撑所述动力系统2,所述动力系统2 —端引出所述带动连杆3,所述带动连杆3依次贯穿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4及所述线盘5,所述线盘5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4,所述动力系统2、所述带动连杆3、所述支撑旋转部件4及所述线盘5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动力系统2旋转带动所述带动连杆3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线盘5旋转。 所述收线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所述动力系统2产生动能,通过所述带动连杆3将动能传输到所述线盘5,带动所述线盘5旋转,实现收线的功能。 此处设计的优势在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试验用便携式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动力系统、带动连杆、支撑旋转部件及线盘,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包括焊接在所述支架上的支撑架及焊接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滚动轴承,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一端引出所述带动连杆,所述带动连杆依次贯穿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及所述线盘,所述线盘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旋转部件,所述动力系统、所述带动连杆、所述支撑旋转部件及所述线盘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动力系统旋转带动所述带动连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线盘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万光陈虎隋恒侯宪法高春燕董亚岳彩鹏张芳刁明涛陈思良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聊城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