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3240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30 0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用于给小区供水,包括进水总管、出水总管及供水控制站;所述进水总管通过第一进水管、叠压水泵及第一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该进水总管还通过第二进水管、第二阀门、水池、水池水泵及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连接所述小区,所述供水控制站通过安装在所述进水总管、出水总管、水池、第一出水管及第二出水管的各类传感器对所述叠压水泵、第二阀门、水池水泵进行融合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如下:耗电少、供水连续性好、水质有保障等。(*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用于给小区供水,包括进水总管、出水总管及供水控制站;所述进水总管通过第一进水管、叠压水泵及第一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该进水总管还通过第二进水管、第二阀门、水池、水池水泵及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连接所述小区,所述供水控制站通过安装在所述进水总管、出水总管、水池、第一出水管及第二出水管的各类传感器对所述叠压水泵、第二阀门、水池水泵进行融合控制。本技术优点如下:耗电少、供水连续性好、水质有保障等。【专利说明】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増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二次供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二次供水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无负压叠压供水、水箱/水池增压供水、叠压/水池切换式供水。 无负压叠压供水:市政管网压力可满足1?3层用户用水需求,3层以上的用户需要用电动水泵进行叠压加压才能满足正常的水压需求。优点是保持水质干净,缺点是停电时停水,在用水高峰时段满足不了用水需求,可能对其他区域用户造成负压影响。 水箱/水池增压供水:通过增压水泵将水打到楼顶的水箱,然后靠重力将水分配到各个用户家中,或从楼底的地下水池直接对各用户进行增压供水。优点是节能省电,缺点是需要定期清洗维护水箱/水池(因为水箱/水池的开放性),无法保障用水清洁。 叠压/水池切换式供水:叠压水泵满足用水低谷的需求,在用水高峰时,切换到水池供水,从水池存水中抽取水进行增压,满足各家各户用水需求。优点是满足各时段用户用水需求,缺点是夜间小流量时段无法节省电耗,由于水池的开放性,内部的存水质量无法得到监控与保障。 针对水泵的选择与运行问题,樊建军,梁志君,董毅等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编号:1007-2284 (2007) 07-0025-03,名称为“水泵选型与运行模式对变频调速供水系统能耗的影响”的文章,该文章系统的讨论了水泵特性曲线、水泵工况、水泵效率等问题,这可以为供水工程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以达到节能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通过在住宅楼最高处安装气压罐,在管网中安装各类传感器,在供水压力最不利点安装压力传感器,并由供水控制站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控制,使系统的耗电得到了降低、供水连续性更好、水质更有保障。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用于给小区进行供水,所述系统包括进水总管、出水总管、连接管、叠压水泵、水池、水池水泵以及供水控制站,所述进水总管上设有一第一阀门;所述进水总管通过一第一进水管连接所述叠压水泵,该叠压水泵通过一第一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形成第一路供水;所述进水总管还通过一第二进水管连接所述水池,该水池通过一连接管连接所述水池水泵,所述水池水泵还通过一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形成第二路供水;所述出水总管连接至所述小区为小区进行供水; 所述小区在最高住宅楼的顶部或者同等高度的多层建筑泵站的屋顶安装有一气压罐,所述气压罐与所述出水总管连接,用于夜间小流量供水; 所述第二进水管上设有一第二阀门; 所述小区在供水压力最不利的点上均安装有一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进水总管上安装有一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一第三压力传感器以及一第一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二出水管上安装有一第四压力传感器以及一第二流量传感器;所述出水总管上安装有一第五压力传感器;所述水池中安装有一余氯传感器及一液位传感器; 所述叠压水泵、水池水泵、第二阀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五压力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余氯传感器以及液位传感器均连接至所述供水控制站。 进一步地,所述叠压水泵为一叠压水泵机组;所述水池水泵为一水池水泵机组。 进一步地,所述气压罐设定有一使水泵的工况点稳定在高效区的出水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压力最不利的点为管网末端,即距离泵站最远点,或者供水区域的最尚点。 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利用供水控制站对小区供水进行控制,不仅使供水连续性好,能够满足用户用水需求,且水质得到了保障,耗电量也降低了 ;2、在住宅楼高处安装有气压罐,可以用于夜间小流量供水或者停电时的供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技术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用于给小区1进行供水,所述系统包括叠压水泵2、水池水泵3、水池4、供水控制站5、进水总管71、出水总管77以及连接管74,所述进水总管71上设有一第一阀门61,用于控制市政供水的进入;所述进水总管71通过一第一进水管72连接所述叠压水泵2,该叠压水泵2通过一第一出水管75连接所述出水总管77形成第一路供水;所述进水总管71还通过一第二进水管73连接所述水池4,该水池4通过一连接管74连接所述水池水泵3,所述水池水泵3还通过第二出水管76连接所述出水总管77形成第二路供水;所述出水总管77连接至所述小区1为小区进行供水。其中,所述叠压水泵2为一叠压水泵机组,所述水池水泵3为一水池水泵机组,采用水泵机组不仅可以降低设备固投,且可以降低供水不均匀系数,水泵机组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要求来确定,一般对于3000人左右的小区,我们需要选择3台叠压水泵和3台水池水泵来共同完成,且水泵的流量为275m3/h,扬程为75m,功率为30kw。 所述小区1在最高住宅楼的顶部或者同等高度的泵站的屋顶安装有一气压罐11,所述气压罐11与所述出水总管77连接,负责对所述小区1进行小流量供水或者停电时短暂的供水,所述小区1可以由多个住宅区组合而成,人数一般在3000人左右较为合适;所述气压罐11设定有一使水泵的工况点稳定在高效区的出水压力。 所述第二进水管73上设有第二阀门62 ;所述小区1在供水压力最不利的点上安装有一第一压力传感器81,所述供水压力最不利的点为管网末端,即距离泵站最远点,或者供水区域的最高点;所述进水总管71上安装有一第二压力传感器82 ;所述第一出水管75上安装有一第三压力传感器83以及一第一流量传感器84 ;所述第二出水管76上安装有一第四压力传感器85以及一第二流量传感器86 ;所述出水总管77上安装有一第五压力传感器87 ;所述水池4中安装有一余氯传感器(未图示)及一液位传感器(未图示)。 所述叠压水泵2、水池水泵3、第二阀门62、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二压力传感器82、第三压力传感器83、第四压力传感器85、第五压力传感器87、第一流量传感器84、第二流量传感器86、余氯传感器(未图示)以及液位传感器(未图示)均连接至所述供水控制站5ο 所述供水控制站的控制原理如下: 在进行控制时,要监测的物理量有: ①进水总管压力Pi,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监测采集,用于防止管道产生负压; ②出水总管压力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气压罐和区域增压的多传感器融合控制二次供水系统,用于给小区进行供水,所述系统包括进水总管、出水总管、连接管、叠压水泵、水池以及水池水泵,所述进水总管上设有一第一阀门;所述进水总管通过一第一进水管连接所述叠压水泵,该叠压水泵通过一第一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形成第一路供水;所述进水总管还通过一第二进水管连接所述水池,该水池通过一连接管连接所述水池水泵,所述水池水泵还通过一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总管形成第二路供水;所述出水总管连接至所述小区为小区进行供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供水控制站;所述小区在最高住宅楼的顶部或者同等高度的泵站的屋顶安装有一气压罐,所述气压罐与所述出水总管连接,用于夜间小流量供水;所述第二进水管上设有一第二阀门;所述小区在供水压力最不利的点上均安装有一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进水总管上安装有一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一第三压力传感器以及一第一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二出水管上安装有一第四压力传感器以及一第二流量传感器;所述出水总管上安装有一第五压力传感器;所述水池中安装有一余氯传感器及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叠压水泵、水池水泵、第二阀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五压力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余氯传感器以及液位传感器均连接至所述供水控制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一平黄之晗刘心超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恒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