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系统的控制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101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10),其包括:变速部(20);电动机(M2);电控差动部(16);容纳变速部、电动机和电控差动部的壳体(12);以及用于支承电动机的转子且包括支承部(40s)和锥形部(40t)的支承部件(40),支承部形成于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40a),在轴向端部(40a)处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锥形部的直径从上述轴向端部(40a)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增大,在轴向端部(40b)处支承部件固定在壳体上,并且其中电动机的定子的卷绕部(46w)配置在形成于锥形部(40t)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而在形成于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向变速部的摩擦接合装置(C,B)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更具体地涉及所述系 统的用于减小其尺寸的改进。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包括(a)变速部,所述变速部构成 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和(b)电控差动部,所述电控差动部连接到电动 机,并具有在其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转速之间的差动状态,所述差动状态可 根据所述电动机的工作速度的变化进行控制。已提出一些用于减小这种车 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尺寸的技术。JP-2006-94680 A公开了这种车辆用动力 传递系统的一个示例,其中电动机的定子经由间隔件安装在壳体上,并且 电动机的旋转装置的旋转轴由固定在壳体上的支承壁可旋转地支承。间隔 件和支承壁一体形成,从而能通过将支承壁固定在壳体上而将间隔件固定 在壳体上。这样,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不需要用于与支承壁分离地将 间隔件固定在壳体上的结构,从而系统能小型化。尽管上述现有技术允许一定程度地减小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尺寸, 但尺寸的减小有限。特别地,现有技术难以有效地减小动力传递系统的总 长,即其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轴向上的尺寸。就此方面,有必要研究一种构 造成在其总长上尽量减小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
技术介绍
而作出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构造成在其总长上尽量减小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上述目的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以下模式中的任一种得以实现,每种模式都 如所附权利要求那样编号并适当地从属于其它模式,以便更易于理解本申 请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可能组合。(1)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包括变速部,所述变速部构成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并包括摩擦接合装置;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连接到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包括转子和具有巻绕部的定子;电控差动部,所述电控差动部连接到所述电动机,并具有在其输入轴 和输出轴的转速之间的差动状态,所述差动状态可根据所述电动机的工作 速度的变化进行控制;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变速部、所述电动机和所述电控差动部;以及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并包括支 承部和锥形部,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在所述 一个轴向端部处所述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 上述一个轴向端部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增大,在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 处所述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其中所迷电动机的所述定子的所述巻绕部配置在形成于所述锥形 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而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 有用于向所述变速部的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在根据作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上述模式(i)构造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 统中,用于支承电动机的转子的所述支承部件包括支承部和锥形部,所述 支承部形成于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在所述一个轴向端部处转子浮皮绕 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上述一个轴向端部沿轴向朝另 一个轴向端部增大,在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处支承部件固定在壳体上。电 动机的定子的所述巻绕部配置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 而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向变速部的摩擦接 合装置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与支承部件不包括锥形部的现有技术 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情况相比,设置包括锥形部的支承部件可减'J、车 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轴向尺寸。这样,本专利技术的当前模式(l)提供了一种 能有效地将轴向总尺寸减到最小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2) 根据上述模式(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其中,所述锥形部具有流体通路,所述流体通路贯穿所述锥形部而形成为从上述另一个 轴向端部朝所述支承部件的径向内部延伸,每个所述流体通路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并且具有开口端,所述开口端在相对于所述流体通路的延伸方向 倾斜的平面上截取的截面为椭圓形,每个所述流体通路在所迷开口端与形 成于所述壳体内的流体通路保持连通。在才艮据上述^^莫式(2 )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中,能使轴向尺寸比在支 承部件不包括锥形部的现有技术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中更小。(3) 才艮据上述模式(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其中, 所述变速部的所述摩擦接合装置包括在所述变速部的轴向上彼此相邻配置 的离合器和制动器,并且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还包括保持部件,所迷 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离合器的毂和所述制动器的毂,使得所述离合器和制动 器的所述毂配置在所迷保持部件的相应的轴向相对侧。在才艮据上述^t式(3)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中,能使轴向尺寸比在支 承部件不包括锥形部的现有技术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中更小。(4 )才艮据上述模式(1)至(3 )中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还包括贯穿所述锥形部而形成为从所述另一个轴向端 部朝所述支承部4牛的径向内部延伸的多个流体通路,以及从所述一个轴向间内的内筒形部,所述内筒形部具有在所述内筒形部的外周面上开口并具 有在所述内筒形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相应开口端的多个流体通路。在才艮据上述;^莫式(4 )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中,贯穿内筒形部而形成 的流体通路的开口端位于动力传递系统的径向内部,从而系统能有效地小 型化。(5 )根据上述模式(1)至(4 )中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还包括液压控制单元,所述液压控制单元被设置成产生用于控制所述车辆 用动力传递系统的工作的液压,并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根据上述才莫式(5),能有效地将设有液压控制单元的动力传递系统的 轴向总尺寸减到最小。(6 )才艮据上述模式(1)至(5 )中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其中,所述变速部是具有被选择性地建立的多个档位的有级变速器。根据上述模式(6),能有效地将设有有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轴 向总尺寸减到最小。(7 )才艮据上述模式(1)至(6 )中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其中,所述电控差动部包括具有旋转元件的行星齿轮组,以及固定在所述 行星齿轮组的所迷旋转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的至少一个电动机。根据上述模式(7),能有效地将设有包括行星齿轮组和电动机的差动 部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轴向总尺寸减到最小。(8 )才艮据上述才莫式(1)至(7 )中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其中,所述电控差动部根据所述电动机的工作速度的变化而用作无级变速 器。根据上述模式(8),能有效地将设有可作为无级变速器工作的电控差动部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轴向总尺寸减到最小。 (9)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包括 变速部,所述变速部构成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连接到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包括转子; 电控差动部,所述电控差动部连接到所迷电动机,并具有在其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转速之间的差动状态,所述差动状态可根据所迷电动机的工作速度的变化进行控制;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变速部、所述电动机和所述电控差动部;以及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并包括支 承部和锥形部,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在所述 一个轴向端部处所述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 上述一个轴向端部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增大,在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 处所述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流体通路,所迷流体通路贯穿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10),包括:(a)变速部(20),所述变速部构成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并包括摩擦接合装置(C,B);(b)电动机(M2),所述电动机连接到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包括转子(44)和具有卷绕部(46w)的定子(46);(c)电控差动部(16),所述电控差动部连接到所述电动机,并且在所述电控差动部的输入轴(14)和输出轴(18)的转速之间具有差动状态,所述差动状态可根据所述电动机的工作速度的变化进行控制;以及(d)壳体(12),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变速部、所述电动机和所述电控差动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支承所述电动机(M2)的所述转子(44)的支承部件(40), 所述支承部件(40)包括支承部(40s)和锥形部(40t),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40a),在所述一个轴向端部(40a)处所述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所述一个轴向端部(40a)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增大,在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处所述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壳体(12)上, 并且其中所述电动机(M2)的所述定子(46)的所述卷绕部(46w)配置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40t)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而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向所述变速部(20)的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5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濑雄二小岛昌洋茨木隆次田端淳今村达也柿并拓马佐田夏木新智夫池宣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