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
,主要是涉及一种兼容于标准CMOS工艺,用于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系统前端的混频电路。
技术介绍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就是利用已有的几乎无所不在的电力线作为通信载体,在不需要重新布线的基础上,在现有的电力线上实现信息的传输。该技术是把载有信息的高频信号加载于电力线上,然后用电力线传输,接收信息的调制解调器再把信号从杂乱的信息中分离出来,以实现信息的传递。而在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系统中,混频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电路模块,它的工艺兼容性,它的噪声,线性度,转换增益等性能指标对电力线载波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混频电路的设计是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的关键技术之一。混频器分为有源混频器和无源混频器两种。有源混频器一般采用Gilbert(吉尔伯特)混频器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由MOS管M1和M2,M3和M4,M5和M6以及电阻R1和R2组成的对称结构。其连接关系为:差分射频信号RF+、RF-分别从MOS管M1和M2的栅极输入,MOS管M1和M2的源极连接到恒流源I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力线耦合进来的模拟信号SI从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的栅极输入,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的源极分别与电流源(IS)连接,第一MOS管(M1)的漏极接到第三MOS管(M3)和第六MOS管(M6)的源极上,第二MOS管(M2)的漏极接到第四MOS管(M4)和第五MOS管(M5)的源极上,第三MOS管(M3)的漏极和第四MOS管(M4)的漏极接到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上,第五MOS管(M5)的漏极和第六MOS管(M6)的漏极接到第八MOS管(M8)的漏极上,第八MOS管(M8)的漏极与其栅极相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力线耦合进来的模拟信号SI从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的栅极输入,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的源极分别与电流源(IS)连接,第一MOS管(M1)的漏极接到第三MOS管(M3)和第六MOS管(M6)的源极上,第二MOS管(M2)的漏极接到第四MOS管(M4)和第五MOS管(M5)的源极上,第三MOS管(M3)的漏极和第四MOS管(M4)的漏极接到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上,第五MOS管(M5)的漏极和第六MOS管(M6)的漏极接到第八MOS管(M8)的漏极上,第八MOS管(M8)的漏极与其栅极相连,第七MOS管(M7)和第八MOS管(M8)的源极与电源(VDD)相连,第七MOS管(M7)的漏极接到第九MOS管(M9)的栅极,第八MOS管(M8)的漏极接到第十MOS管(M10)的栅极,第九MOS管(M9)的漏极与电源(VDD)相连,第九MOS管(M9)的源极与第十MOS管(M10)的漏极相连,第十MOS管(M10)的源极为输出端(FLT);
差分本振信号LO+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的负向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向端与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的栅极连接;差分本振信号LO-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的负向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向端与第五MOS管(M5)和第六MOS管(M6)的栅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向端与第二电容(C2)的负相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向端与第一电容(C1)的负向端连接,偏置电源(Vbais1)所产生的第一偏置电压源(BAIS1)与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凯瑞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