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微雾化装置,包括给药室模块以及雾化单元。给药室模块包括倾斜底壁、管形侧壁、容置槽以及导流部。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管形侧壁连接于倾斜底壁的周缘,且与倾斜底壁定义形成具有上开口的容置槽。容置槽架构于容置液体药剂。管形侧壁具有输出孔,且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输出孔。导流部环绕设置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的一连接区域。雾化单元设置于给药室模块且对位于输出孔,且架构于将经由输出孔输出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复数雾滴并喷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尤指一种可减少药液残留且便于清洁的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
技术介绍
近年来,微雾化装置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保健及美容等用途。举例而言,微雾化装置可作为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投药治疗或缓解的辅助器具,且提供患者利用吸入投药方式取代口服投药方式,以提升药物吸收疗效与作用效率并可降低副作用的发生。此外,微雾化装置可随身携带,以提供患者于呼吸道急性恶化阻塞时可即时投药并迅速地发挥药效,以避免患者于意外发病时无法立即治疗或舒缓的情况发生。微雾化装置可将液体药剂转化或雾化为雾滴,并且喷入至患者的口腔中,使该些雾滴可被吸入至患者的支气管及肺部,俾进行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或缓解。目前,微雾化装置依其雾化作动方式可大致区分为气动喷射雾化器(Pneumatic Jet Nebulizer)、超音波雾化器(Ultrasonic Nebulizer)以及网孔式雾化器(Mesh Nebulizer),其中网孔式雾化器采用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device)与喷孔片(nozzle plate)相搭配的微泵技术原理作为雾化作动机制,以使液体药剂转化为雾滴并喷出。图1为传统网孔式雾化器的给药匣结构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给药匣1大体上为正方体空腔结构,且包括一底壁11、四个侧壁12、一容置槽13及一输出孔14。底壁11大体上为矩形板体,四个侧壁12两两相互垂直连接,且四个侧壁12分别垂直连接于底壁11的周缘。容置槽13由底壁11与四个侧壁12定义形成。输出孔14穿设于一侧壁12中且邻近于底壁11的位置,以作为输出或供给药液的出口。于传统的给药匣1结构中,由于底壁11平行于水平面,且四个侧壁11分别与底壁12的周缘垂直连接而于容置槽13的底部形成多个内边角,因此于雾化器完成雾化作业后常会有药液残留于容置槽13的底部,进而造成药液浪费或供药不足等问题发生。此外,容置于给药匣1的容置槽13的药液通常具有粘滞性,且容置槽13底部的内边角区域通常为液体流场的死区,因此底壁11表面较远离输出孔14及前述内边角等区域相对地较容易有药液残留。更甚者,传统的给药匣1结构不易清洗干净,如此也会于后续使用时造成药液污染或滋菌等问题。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陷的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实为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其可减少药液残留,以避免药液浪费或供药不足的问题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其可便于清洗及有效清洁,以避免后续使用时造成药液污染或滋菌等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本专利技术的微雾化装置包括给药室模块以及雾化单元。给药室模块包括倾斜底壁、管形侧壁、容置槽以及导流部。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管形侧壁连接于倾斜底壁的周缘,且与倾斜底壁定义形成具有上开口的容置槽。容置槽架构于容置液体药剂。管形侧壁具有输出孔,且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输出孔。导流部环绕设置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的一连接区域。雾化单元设置于给药室模块且对位于输出孔,且架构于将经由输出孔输出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复数雾滴并喷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本专利技术的给药室模块包括倾斜底壁、管形侧壁、容置槽以及导流部。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管形侧壁连接于倾斜底壁的周缘,且与倾斜底壁定义形成具有上开口的容置槽。容置槽架构于容置液体药剂。管形侧壁具有输出孔,且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输出孔。导流部环绕设置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的一连接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本专利技术的给药室模块包括倾斜底壁、管形侧壁、容置槽以及C环形弧面部。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C环形弧面部连接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且与倾斜底壁及管形侧壁定义形成具有上开口及输出孔的容置槽。容置槽架构于容置液体药剂。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输出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其利用给药室模块的管形侧壁以及倾斜底壁所具有的特定角度的倾斜角,使具有粘滞性的液体药剂较容易地被导引朝向输出孔的方向汇流且输出。此外,利用给药室模块的导流部(即C环形弧面部)也可使容置槽内不具有内边角,进而使容置槽内不会有液体流场的死区,且液体药剂也可凭借导流部的导引而自然地朝输出孔方向汇流,因此于微雾化装置完成雾化作业后可减少药液残留,避免药液浪费或供药不足的问题发生。再则,倾斜底壁的倾斜角的特定角度设计,一方面可以达到减少药液残留的功效之外,另一方面也可使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的容置槽在符合规范的药液容积下(例如4ml~5ml)仍具有相对较短的高度且整体较为小型化,以此可更方便使用者随身携带与使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微雾化装置及其给药室模块可便于清洗及有效清洁,且可避免后续使用时造成药液污染或滋菌等问题。再则,本专利技术的微雾化装置可作为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投药治疗或缓解的辅助器具,且提供患者利用吸入投药方式取代口服投药方式,以提升药物吸收疗效与作用效率并可降低副作用的发生。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微雾化装置可随身携带,以提供患者于呼吸道急性恶化阻塞时可即时投药并迅速地发挥药效,以避免患者于意外发病时无法立即治疗或舒缓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网孔式雾化器的给药匣结构的剖面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微雾化装置的侧视图。图2B为图2A所示微雾化装置于A-A截面的剖面图。图3A、3B及3C为图2A及2B所示的微雾化装置的给药室模块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给药室模块的上盖于图式中未绘出。图3D为图3A所示的给药室模块于B-B截面的剖面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微雾化装置的另一给药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给药室模块的上盖于图式中未绘出。图4B为图4A所示的给药室模块于D-D截面的剖面图。图5为药液残留百分比与给药室模块的倾斜底壁的倾斜角的关系图,其中雾化作业以图2A及2B所示的微雾化装置进行。【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给药匣11:底壁12:侧壁13:容置槽14:输出孔2:微雾化装置3:给药室模块4:雾化单元5:导管31:倾斜底壁32:管形侧壁33:容置槽34:输出孔35:导流部或C环形弧面部36:上盖37:组接部38:轴杆41:压电元件42:喷孔片51:套接部52:通口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雾化装置,包括:一给药室模块,包括:一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一管形侧壁,连接于该倾斜底壁的一周缘,且与该倾斜底壁定义形成具有一上开口的一容置槽以容置一液体药剂,其中该管形侧壁具有一输出孔,且该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该输出孔;以及一导流部,环绕设置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的一连接区域;以及一雾化单元,设置于该给药室模块且对位于该输出孔,以将经由该输出孔输出的该液体药剂转化为复数雾滴并喷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雾化装置,包括:
一给药室模块,包括:
一倾斜底壁,具有一特定角度的倾斜角;
一管形侧壁,连接于该倾斜底壁的一周缘,且与该倾斜底壁定义形
成具有一上开口的一容置槽以容置一液体药剂,其中该管形侧壁具有一输出
孔,且该倾斜底壁向下延伸至该输出孔;以及
一导流部,环绕设置于倾斜底壁与管形侧壁的一连接区域;以及
一雾化单元,设置于该给药室模块且对位于该输出孔,以将经由该输
出孔输出的该液体药剂转化为复数雾滴并喷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倾斜角的该特定角度的范围
介于3度至3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倾斜角的该特定角度的范围
介于5度至15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输出孔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
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开设于该管形侧壁的一内表面且与该导流部的一缺口
相对位,该第二开口开设于该管形侧壁的一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导流部的该缺口的两相对侧
面分别具有一导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导流部为一C环形弧面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输出孔与该容置槽的一底面
的一最低位置区域相邻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给药室模块包括一上盖,可
轴转地枢接于该管形侧壁,以封闭该容置槽的该上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管形侧壁包括至少一第一锁
扣元件,该上盖包括至少一第二锁扣元件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一锁扣元件,且
该至少一第一锁扣元件与该至少一第二锁扣元件相锁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化装置,其中该给药室模块具有一组接部,
连接于该管形侧壁的一外表面且对位于该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良,李昱纬,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