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志忠专利>正文

汽车遮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573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遮雨装置,包括有:一伞架,一安装在车门上的第一边柱、一安装于车体的第二边柱、多个介于前述两边柱之间的主伞骨、和二连动件;一伞布,覆盖在前述的伞架上;和一储能器,包括一可动件、多个辅助伞骨,和一储能元件,连动件会将车门开启的力量转换为拉动可动件运动的力量,再透过可动件连动辅助伞骨进而推动前述的多个主伞骨朝向一辐射方向张开,而使伞布被张开用以遮雨,其中的储能元件在伞布张开的过程中储能,相反可在车门关闭的过程中释能,以提供收合伞布时的辅助力量,同时达到快速收合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遮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车体和侧开式车门之间,可以在车门开启过程中张开,并在车门关闭过程中自动收纳的遮雨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更先进更安全的主动式或是被动式安全防护技术一直是汽车设计极为重视的项目,但是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汽车不但是人们的代步工具,亦可视为人们的第二个家,除了安全与性能的要求之外,舒适性与便利性也是消费者愈来 愈重视的问题。大部分的汽车都没有遮雨装置,每次雨天下车时,乘客在开启车门之后即使很快地就开启雨伞,仍无法完全避免被雨水淋到;在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319179公开了一种汽车遮雨棚,这种遮雨棚被收放在一收纳盒内,并且可以随着车门的开启而被拉出横置在车门的上缘,而类似的技术还有已公开的美国专利6948766 “Protector forautomobiles”(汽车的保护装置)和美国专利 6044856“Rain shieldcanopy for use withan automobile”(用于汽车上的遮雨顶蓬);另外在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289119公开的一种上下汽车使用的遮雨装置,则是使用了非常复杂的齿轮和其它机构来将遮雨棚伸出。虽然已有前述的解决方案被提出来解决乘客上下车时被雨淋湿的问题,但是前述的技术都无法给予乘客一个宽敞和舒适的头部空间,因为沿着车门上缘被拉出来的遮雨棚高度太低,甚至会影响乘客撑起雨伞;另一方面,前述已知技术的构造都较为复杂,不易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汽车的乘客开启车门下车之前自动地张开阻挡雨水,避免乘客在张开雨伞之前被雨淋湿的汽车的遮雨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体内容为一种汽车的遮雨装置,包括一伞架,设一枢接座,枢接座一端通过连接轴枢接第一边柱,另一端通过连接轴枢接第二边柱,在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之间设多个主伞骨,这些主伞骨的一端由金属线枢接于枢接座,使主伞骨以枢接座为中心朝向天空的方向呈辐射状张开或收合;至少二连动件,分别为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的一端固定在枢接座的一固定部上,另一端由自由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可以为拉绳,并将其自由端穿入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中并固定;一伞布,覆盖在伞架上;一储能器,设一可动件,朝向接近枢接座的第一位置或是远离枢接座的第二位置移动,设多个辅助伞骨,这些辅助伞骨的一端由金属线枢接在可动件上,另一端分别枢接在相应的主伞骨上的一施力点,一储能元件,储能元件的一端与枢接座配合连接,储能元件的另一端则和可动件的突缘配合连接,储能元件是被夹在枢接座和可动件之间,在可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储能,并在可动件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释能,以提供可动件朝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的辅助力量。其中该连动件为拉绳、和金属链所构成的群组。其中枢接座具有一中空轴杆,可动件是一种中空的管状元件并且具一通道,该可动件套在该枢接座中空轴杆,并且仅能沿着该中空轴杆的轴向方向在第一位置和该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连动件和该第二连动件的一端穿过该通道及该中空轴杆然后固定在一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设置在该中空轴杆的内部。其中该施力点介于该主伞骨的两端之间,且靠近该枢接座的位置。其中该储能元件为压缩弹簧、气压元件、液压元件或是其它等效的弹性可变形储能元件所构成的群组。 其中还包括有两条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上,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可动件上,且拉伸弹簧在该车门开启的过程中被拉伸,拉伸弹簧在车门关闭时,仍保持一被拉伸的状态。其中还具有一延迟构造,该延迟构造包括有二引导元件分别位在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用以引导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其中该弹性元件为弹簧。其中枢接座的中空轴杆内设有一第二储能元件,第二储能元件的一端抵住环状突肋,第二储能元件的另一端则是被该可动件的通道中的一阻挡部阻挡,第二储能元件在车门开启的过程中储能而在车门关闭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其中该第二储能元件是压缩弹簧。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I)本专利技术的遮雨装置被安装在汽车车门和车体之间,完全没有复杂的传动机构或是齿轮机构,不但构造精简而且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利用连动件将车门开启时的力量转换为张开伞架和伞布的力量,而在开门的过程中也会将开门的力量储存于储能器中,以便在关闭车门的过程中提供收合伞架的力量。3)本专利技术可以在车门略微开启后才让伞架和伞布张开,相反在车门关闭时,则可以利用储能器所提供的辅助力量快速地先将伞架和伞布收折利于车门的顺利关闭,并具有慢开快收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图2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安装于汽车的车门和车体之间的示意图。图3-1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在汽车的车门开启时伞架张开的示意图。图3-2 :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遮雨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在汽车的车门关闭时伞架收合的示意图。图4-1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主伞骨以枢接座为中心朝向天空的方向呈辐射状张开的示意图。图4-2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主伞骨以枢接座为中心收合的示意图。图5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 例构造。图6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构造,显示延迟构造的细节示意图。图7-1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构造,显示枢接座细部构造在遮雨装置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2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构造,显示枢接座细部构造在车门略微开启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3 :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构造,显示枢接座细部构造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图8 :为图7-1的局部构造图,显示了弹性元件及第二储能元件的断面构造。图9 :为本专利技术之汽车遮雨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构造,显示储能器的另一种可行的实施例构造。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就本专利技术汽车遮雨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以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I和图2,其中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汽车遮雨装置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其构造包括有一伞架10,设一枢接座11,枢接座11 一端通过连接轴15枢接第一边柱12,另一端通过连接轴15枢接第二边柱13,在第一边柱12和第二边柱13之间设多个主伞骨14,这些主伞骨14的一端由金属线16a枢接于枢接座11,使主伞骨14能以枢接座11为中心朝向天空的方向呈辐射状张开或收合;至少有二连动件,分别为第一连动件21和第二连动件22,第一连动件21和第二连动件22的一端固定在枢接座11的一固定部111上,另一端由自由端211,221 (见图3_1)分别连接于第一边柱12和第二边柱13,第一连动件21和第二连动件22可以为拉绳,并将其自由端211、221 (见图3-1)穿入第一边柱12和第二边柱13中并固定;一伞布30,覆盖在伞架10上(见图2);一储能器40,设一可动件41,可以朝向接近枢接座11的第一位置Pl或是远离枢接座11的第二位置P2移动(参考图3-1、图3-2),设多个辅助伞骨42,这些辅助伞骨42的一端由金属线16b枢接在可动件41上,另一端分别枢接在相应的主伞骨14上的一施力点F (这个施力点F在主伞骨14的两端之间,且以较靠近枢接座11的位置为佳),一储能元件50,储能元件50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伞架,设一枢接座,枢接座一端通过连接轴枢接第一边柱,另一端通过连接轴枢接第二边柱,在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之间设多个主伞骨,这些主伞骨的一端由金属线枢接于枢接座,使主伞骨以枢接座为中心朝向天空的方 向呈辐射状张开或收合; 至少二连动件,分别为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的一端固定在枢接座的一固定部上,另一端由自由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可以为拉绳,并将其自由端穿入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 中并固定; 一伞布,覆盖在伞架上; 一储能器,设一可动件,朝向接近枢接座的第一位置或是远离枢接座的第二位置移动,设多个辅助伞骨,这些辅助伞骨的一端由金属线枢接在可动件上,另一端分别枢接在相应的主伞骨上的一施力点,一储能元件,储能 元件的一端与枢接座配合连接,储能元件的另一端则和可动件的突缘配合连接,储能元件是被夹在枢接座和可动件之间,在可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储能,并在可动件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释能,以提供可动件朝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的辅助力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忠
申请(专利权)人:李志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