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武生专利>正文

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481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包括车用安全带,还包括由吸能管、挤压模块和能量传递件组成的能量吸收器,在吸能管前部套有固定在车中的挤压接口,能量传递件与吸能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扣插座或卷收器或带扣固定座连接。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惯性作用人体向前移动,带动安全带随人体一起向前移动,当车速过大时,吸能管克服挤压接口的阻力使其变形,此时人体的动能被转化为使吸能管变形所需的功,从而达到减少人体动能,保护乘员的作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尤其是一种在汽车发生事故时,能够吸收部分碰撞能量的安全带。确保行车安全已成为人类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为此人们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汽车座椅安全带就是其中一种。现有的安全带主要由卷收器、导向件、锁扣插件、锁扣插座、带扣固定座和织物带组成。这种安全带在汽车碰撞时,能对乘员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保护乘员安全。但是安全带本身不具有吸收能量的作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特别是预紧安全带将人体上身紧紧地约束在座位上,而人的头部却仍然在惯性的作用下以原有的行驶速度带动颈部向前运动,进而使人的头部、颈部受到伤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在碰撞过程中能通过能量吸收装置吸收乘员自身的动能,减少人的碰撞动能,从而保护乘员安全的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包括卷收器,导向件,锁扣插件,锁扣插座和带扣固定座以及连接织物带,还包括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器,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吸能管、挤压模块和能量传递件组成,所述吸能管前部的横截面积较小,并穿过固定在车体上的挤压模块的挤压口,吸能管后部尾端设有限位块,所述能量传递件的一端与吸能管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扣插座和/或卷收器和/或带扣固定座连接。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其中所述吸能管后部为圆管状或波纹管或锯齿管,前部压制成扁方形或横截面积较小的圆形或锥形,且挤压接口为相应的长方形或者圆形。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另一改进之处在于,在吸能管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车中的其它安全装置。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其中所述控制器为设置在吸能管前部的一个触点,和设在车体上相应处与所述触点配合的至少一个触点,形成至少一个触发开关,所述触点分别通过导线与设在车体中的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再一改进之处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为设置在所述吸能管后部的至少一个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与设在车体上的压缩气体阀门开关或者安全缓冲垫连接。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其中所述吸能管由不锈钢或者铁管制成。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惯性作用人体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带动安全带随人体一起向前移动,此时与所述卷收器或锁扣插座或带扣固定座连接的能量传递件带动吸能管向前运动,吸能管的后部被套在其上的挤压模块卡住,在车速较低时,乘员向前的冲击力较小,未能克服吸能管通过挤压模块的挤压口所必须的力,安全带承受拉力与现有安全带作用相同;当车速过大时,人体所受到的冲击力通过能量传递件拉动吸能管,吸能管克服挤压模块的阻力使其变形成与挤压模块的挤压口相应的形状,此时人体的动能被转化为使吸能管变形所需的功,从而达到减少人体动能,保护乘员的作用。本技术的其他细节和特点可通过阅读下文结合附图详加描述的实施例即可清楚明了,其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能量吸收器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二实施例能量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三实施例能量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四实施例能量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五实施例能量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波纹形吸能管的示意图;图8是图7中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吸能管的剖视图。参照图1、2,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第一实施例,包括卷收器2,导向件3,锁扣插件4,锁扣插座5和带扣固定座6以及连接在它们之间的织物带7,其中上述部件将乘员固定在车中,并与现有技术相同。还包括能量吸收器1,能量吸收器1由吸能管8、挤压模块10和能量传递件9组成,吸能管8前部压扁,制成扁方形,且其穿过固定在车体中的挤压模块10的挤压口14,后部为圆管形,尾端设有限位块13,该限位块13用于防止在能量吸收器1吸收能量变形时,从挤压模块10的挤压口14中脱出。能量传递件9,本实施例中为钢丝绳,其一端与吸能管8的前端连接,另一端通过导向滚轮与锁扣插座5连接。本技术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还可以同时使用两个或者三个能量吸收器,当使用两个能量吸收器时,它们可以分别与锁扣插座5、卷收器2和带扣固定座6中的任意两个连接。当使用三个能量吸收器时,它们分别与锁扣插座5、卷收器2和带扣固定座6连接。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管8与卷收器2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吸能管8与带扣固定座6连接,其他部分与图5所示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其中在吸能管8的前部压扁部分装有一个触发开关的触点11,在车体内的相应处也装有与触点11配合的触发开关的并排两个触点11′,11″,触点11和11′、11″分别通过导线与设在车体中的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连接。两者接触可触发两个电信号。当车速较高,发生碰撞时,乘员的拉力使吸能管8向前运动,这时,吸能管8上的触发点11也随之向前与置于车上的前一个触点11′接触,产生一个电信号,该电信号控制侧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图中未画出),其使安全气囊充气。当受到较大冲击力时,触点11继续向前触发后面的点触11″,产生第二个电信号,该电信号控制前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图中未画出),其使安全气囊充气。从而保护乘员安全。图6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其中吸能管8的后部连接至少一根钢丝绳12,图6中为两根钢丝绳12,钢丝绳12的另一端与压缩气体阀门开关(图中未画出)连接。与例四相似,安全气囊采用压缩气体充气,两根钢丝绳12分别控制侧安全气囊和前安全气囊的压缩气体阀门,使它们在发生碰撞时打开向安全气囊充气。钢丝绳12或者与安全缓冲垫(图中未画出)连接,钢丝绳12在发生碰撞时,可拉动设在车顶的安全缓冲垫,遮住乘员的头部,减轻了乘员头部的伤害。图7,8是本技术吸能管8另一形状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吸能管8后部制成波纹管形,以利于均匀、平滑地吸收撞击能量,根据相同的车型和安全要求,吸能管8的后部还可设计成锯齿管状,吸能管8的前部也可以制成横截面积较小的圆形或者锥形,且挤压模块10的挤压口14制成与之配合的圆孔状。上述各实施例中,吸能管8由不锈钢、钢管、铁管、或者铜管等金属材料制成。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包括卷收器,导向件,锁扣插件,锁扣插座和带扣固定座以及连接织物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器,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吸能管、挤压模块和能量传递件组成,所述吸能管前部的横截面积较小,并穿过固定在车体上的挤压模块的挤压口,吸能管后部尾端设有限位块,所述能量传递件的一端与吸能管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扣插座和/或卷收器和/或带扣固定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后部为圆管状或波纹管状或锯齿管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可吸收能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带,包括卷收器,导向件,锁扣插件,锁扣插座和带扣固定座以及连接织物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器,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吸能管、挤压模块和能量传递件组成,所述吸能管前部的横截面积较小,并穿过固定在车体上的挤压模块的挤压口,吸能管后部尾端设有限位块,所述能量传递件的一端与吸能管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扣插座和/或卷收器和/或带扣固定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武生
申请(专利权)人:王武生余涛封逸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