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77303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0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它的特点是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传感器组。室内机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下部有出风口,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积水盘、风机和消音管道,蒸发器的位置与进风口位置对应,积水盘位于蒸发器的正下方,消音管道的上端与风机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的下端与出风口呈密封连接。箱体内有控制器,室外机内有压缩机,传感器组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蒸发器、风机、压缩机、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呈电连接。采用该智能控制装置对变电站室内空间进行环境控制,不存在安全隐患、可节省能源,同时其出风量和风速易于控制,不会产生涡流和紊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具体说是可对变电站室内环境的温湿度、空气状况进行智能控制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越来越多,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噪音、辐射等环境问题,这些变电设施越来越多地被设计成紧凑型的户内布置,或者置于地下。环境的封闭性使这些变电站的电气设备运行条件十分恶劣,造成了室内温湿度高、积灰严重、通风换气不畅、设备容易凝露以及能耗过大等问题。高温、潮湿、尘污、噪音等环境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设备的健康,制约着设备的效能,滋生着各种难以预料的隐患。 为了维护、保障变电站乃至电网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采取诸如安装空调、电加热器、除湿机、轴流风机等类型的环境控制措施。 空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室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但是,在设备轻载或晚间小负荷运行时,会造成无谓的能源损耗,还往往会造成过度降温,使空气的湿容量下降甚至达到饱和,并在设备或绝缘体的表面形成凝露,引发放电、闪络等绝缘故障,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空调并不能完全达到去湿、防凝露的目的,随着在开关柜内湿度升高,凝露产生时启动电加热棒,但是由于电加热器的凝露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或凝露传感器表面受到灰尘和气体的侵蚀后特性的改变,电加热棒往往不能及时开启,导致柜体内有凝露产生时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同时电加热棒的高温对邻近的电气和绝缘体会产生加速老化现象,得不偿失,同时也会造成能源的损耗。 目前虽然已采用传感技术来控制轴流风机的运转,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考虑其气流组织形态,使大功率风机产生的强气流大部分穿堂而过,只有小部分参与热源体表面的热交换,还有一部分形成涡流和紊流,成为蓄热体并产生附加的能源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采用该智能控制装置对变电站室内空间进行环境控制,不存在安全隐患、可节省能源,同时其出风量和风速易于控制,不会产生涡流和紊流。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的特点是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传感器组。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下部有出风口,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积水盘、风机和消音管道,所述蒸发器的位置与进风口位置对应,积水盘位于蒸发器的正下方,消音管道的上端与风机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的下端与出风口呈密封连接。所述箱体内有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蒸发器、风机呈电连接。所述室外机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的控制器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呈电连接。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感器组还包括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和氧含量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呈电连接。这些传感器可对变电站室内环境中的烟雾、灰尘、氧含量进行监控,避免人员进出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用于净化过滤的集尘袋。集尘袋可对室外空气进行一次净化,使得大颗粒的尘埃被阻挡在外,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同时降低室内机管道堵塞的几率。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的出风口上设置有栅格。栅格可用于调节室内出风的风向,方便使用。 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上有开口,控制器的一个侧面与该开口间呈密封连接,且控制器的该侧面有用于人机交互的液晶显示屏。在箱体上设置开口,并将控制器的液晶显示屏露出,有利用人员直接在该装置上进行设置、操作,便于人机交互。 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传感器组,室内机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下部有出风口,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积水盘、风机和消音管道,箱体内有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蒸发器、风机呈电连接;室外机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的控制器呈电连接;传感器组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呈电连接。使用时,分别将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的室内机、室外机装于变电站的室内和室外,同时将室内机的进风口连接到变电站的进风口上,然后将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分别装在变电站室内外的墙壁上即可。控制器能够根据室内、室外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室内外温湿度状况,适时启动风机或室外机的压缩机动作。当室外温度低于控制器设定值时,室外机的压缩机不启动,此时仅启动风机将室外自然冷源引入,并通过消音管道后进入到变电站室内。当室外温度高于控制器设定值时,室外机的压缩机和风机均启动,风机引入新风,使得新风与蒸发器进行充分热交换后,再通过消音管道进入到变电站室内。由此可知,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可将室外自然冷源与空调制冷配合使用,不会出现过度降温,可节省能源。同时,变电站室内空间的设备或绝缘体的表面也不易产生凝露,不会引发放电、闪络等绝缘故障,也不需要使用电加热棒,不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该装置的出风量和风速易于控制,其产生的气流可全部用于热交换,不会产生涡流和紊流,不会产生附加的能源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室内机的右视图(正面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和传感器组400。所述室内机100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 1、下部有出风口 7,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2、积水盘3、风机5和消音管道6,所述蒸发器2的位置与进风口 I位置对应,积水盘3位于蒸发器2的正下方,消音管道6的上端与风机5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6的下端与出风口 7呈密封连接。所述箱体的进风口上I设置有用于净化过滤的集尘袋300,箱体的出风口 7上设置有栅格9。所述箱体内有控制器4,该控制器4分别与所述蒸发器2、风机5呈电连接。所述室外机200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100的控制器4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400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和氧含量传感器,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4呈电连接。所述箱体上有开口,控制器4的一个侧面与该开口间呈密封连接,且控制器4的该侧面有用于人机交互的液晶显示屏8。 如图3所示,使用时,将该智能控制装置的室内机100装于变电站的机房500内、室外机200装于变电站的机房500外,室内机100的进风口 I与机房500墙壁上的进风口相连,同时将传感器组400中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和氧含量传感器安装在机房500内的墙壁上,将传感器组400中的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机房500外的墙壁上,该机房500的上部或顶部需要设置排风口 ;之后,启动该智能控制装置,并在控制器4的液晶显示屏8上设置相关参数,该智能控制装置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和传感器组(400);所述室内机(100)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1)、下部有出风口(7),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2)、积水盘(3)、风机(5)和消音管道(6),所述蒸发器(2)的位置与进风口(1)位置对应,积水盘(3)位于蒸发器(2)的正下方,消音管道(6)的上端与风机(5)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6)的下端与出风口(7)呈密封连接;所述箱体内有控制器(4),该控制器(4)分别与所述蒸发器(2)、风机(5)呈电连接;所述室外机(200)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100)的控制器(4)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400)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4)呈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和传感器组(400 );所述室内机(100 )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 I )、下部有出风口( 7 ),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2)、积水盘(3)、风机(5)和消音管道(6),所述蒸发器(2)的位置与进风口(I)位置对应,积水盘(3)位于蒸发器(2)的正下方,消音管道(6)的上端与风机(5 )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6 )的下端与出风口( 7 )呈密封连接;所述箱体内有控制器(4 ),该控制器(4)分别与所述蒸发器(2)、风机(5)呈电连接;所述室外机(200)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100 )的控制器(4 )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400 )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晓明谈家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台普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