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出口热缓冲区和第一热管;出口热缓冲区设置于定径区的前部;第一热管连接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第一热管位于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的内部。热管可以将热管一端的热量传递给热管的另一端。定径区在拉丝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出口热缓冲区,出口热缓冲区的温度介于环境温度与定径区的温度之间,从而使得拉丝件离开塑性变形区和定径区后经过一个温度缓冲区域,再进入大气环境中,使得拉丝件不会经历巨大的温度变化,减小表面微裂纹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丝拉拔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
技术介绍
根据实际测定,在一般的拉拔速度条件下,低碳钢丝拉拔一道次的平均温升为60?80°C ;而高碳钢则达到100?160°C ;有资料显示拉拔过程中有80%以上的功变成了热量。拉拔时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被钢丝带走,但是钢丝与模具接触,大约有15?22%的热量保留在模具内。 而残留在模具内的热量使得模具具有很高的温度,拉丝件在离开模具的塑性变形区和定径区后,进入大气环境中,温度骤然下降,在巨大的温度变化下,拉丝件的表面容易产生微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能够使得拉丝件离开定径区后经过一个温度缓冲区域,再进入大气环境中,使得拉丝件不会经历巨大的温度变化,减小表面微裂纹的产生。 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还包括出口热缓冲区和第一热管;出口热缓冲区设置于定径区的前部;第一热管连接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第一热管位于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的内部。 其中,还包括塑性变形区、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入口端预热区和第二热管,塑性变形区设置于定径区的后部,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设置于塑性变形区的后部;第二热管连接定径区和入口端预热区,第二热管穿过塑性变形区和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第二热管位于定径区、塑性变形区、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和入口端预热区的内部。 其中,还包括第三热管,第三热管连接塑性变形区和入口端预热区;第三热管穿过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第三热管位于塑性变形区、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和入口端预热区的内部。 优选的,出口热缓冲区的第一热管的一端的端面距出口热缓冲区的拉伸孔的距离为4?10mm,定径区的第一热管的一端的端面距定径区的拉伸孔的距离为4?10mm。 优选的,第一热管通过预埋的工艺浇铸在拉丝模具的内部。 优选的,拉丝模具为组装式的拉丝模具,拉丝模具包括外组件、中间组件、第一内组件和第二内组件;外组件的前部与第一内组件之间卡接第一热管;外组件的后部与中间组件之间卡接第二热管,中间组件与第二内组件之间卡接第三热管。 优选的,第一热管的孔径为5?1mm ;第一热管的壳体材料的杨氏模量比拉丝模具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大10%以上。 优选的,拉丝模具为钨钴硬质合金、钢结硬质合金钢、刚玉系陶瓷或碳化硅陶瓷制作的拉丝模具。 优选的,出口热缓冲区的第一热管的布管密度为80?300mm2/根;定径区的第一热管的布管密度为60?200mm2/根。 优选的,出口热缓冲区的拉伸孔的孔径比拉丝模具的成品的直径大2?8mm,出口热缓冲区的长度为定径区的长度的1.5倍以上。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出口热缓冲区和第一热管;出口热缓冲区设置于定径区的前部;第一热管连接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第一热管位于出口热缓冲区和定径区的内部。热管可以将热管一端的热量传递给热管的另一端。定径区在拉丝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出口热缓冲区,出口热缓冲区的温度介于环境温度与定径区的温度之间,从而使得拉丝件离开塑性变形区和定径区后经过一个温度缓冲区域,再进入大气环境中,使得拉丝件不会经历巨大的温度变化,减小表面微裂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有效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不言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做出其它附图。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中: 1-出口热缓冲区;11_外组件;12_中间组件;13_第一内组件;14_第二内组件;2-定径区;3_塑性变形区;4_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5_入口端预热区;61_第一热管;62-第二热管;63_第三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为了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并使本专利技术上述的目的、特征、有益效果能够更加明白、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4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附图1。 —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2,还包括出口热缓冲区I和第一热管61 ;出口热缓冲区I设置于定径区2的前部;第一热管61连接出口热缓冲区I和定径区2,第一热管61位于出口热缓冲区I和定径区2的内部。 热管可以将热管一端的热量传递给热管的另一端。定径区2在拉丝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出口热缓冲区1,出口热缓冲区I的温度介于环境温度与定径区2的温度之间,从而使得拉丝件离开塑性变形区3和定径区2后经过一个温度缓冲区域,再进入大气环境中,使得拉丝件不会经历巨大的温度变化,减小表面微裂纹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入口端预热区5、第二热管62和第三热管63,塑性变形区3设置于定径区2的后部,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设置于塑性变形区3的后部;第二热管62连接定径区2和入口端预热区5,第二热管62穿过塑性变形区3和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第二热管62位于定径区2、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和入口端预热区5的内部。第二热管62和第三热管63使得定径区2、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的温度趋于均匀一致,降低了热应力对模具的影响,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第三热管63连接塑性变形区3和入口端预热区5 ;第三热管63穿过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第三热管63位于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和入口端预热区5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出口热缓冲区I的第一热管61的一端的端面距出口热缓冲区I的拉伸孔的距离为4mm,定径区2的第一热管61的一端的端面距定径区2的拉伸孔的距离为4mm。作为备选方案,出口热缓冲区I的第一热管61的一端的端面距出口热缓冲区I的拉伸孔的距离也可以为6mm、8mm或10mm,定径区2的第一热管61的一端的端面距定径区2的拉伸孔的距离也可以为6mm、8mm或10mm。 第一热管61的孔径为5?1mm ;第一热管61的壳体材料的杨氏模量比拉丝模具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大10%以上。 拉丝模具为钨钴硬质合金制作的拉丝模具。 第一热管61、第二热管62和第三热管63通过预埋的工艺浇铸在拉丝模具的内部。 出口热缓冲区I的第一热管61的布管密度为80mm2/根;定径区2的第一热管61的布管密度为60mm2/根。 出口热缓冲区I的拉伸孔的孔径比拉丝模具的成品的直径大2mm,出口热缓冲区I的长度为定径区2的长度的1.5倍。 实施例二 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2,还包括出口热缓冲区I和第一热管61 ;出口热缓冲区I设置于定径区2的前部;第一热管61连接出口热缓冲区I和定径区2,第一热管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口热缓冲区(1)和第一热管(61);所述出口热缓冲区(1)设置于定径区(2)的前部;所述第一热管(61)连接出口热缓冲区(1)和定径区(2),所述第一热管(61)位于出口热缓冲区(1)和定径区(2)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热缓冲功能的拉丝模具,包括定径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口热缓冲区(I)和第一热管(61);所述出口热缓冲区(I)设置于定径区(2)的前部;所述第一热管(61)连接出口热缓冲区(I)和定径区(2),所述第一热管(61)位于出口热缓冲区(I)和定径区(2)的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入口端预热区(5)和第二热管(62),所述塑性变形区(3)设置于定径区(2)的后部,所述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设置于塑性变形区(3)的后部;所述第二热管(62)连接定径区(2)和入口端预热区(5),所述第二热管(62)穿过塑性变形区(3)和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所述第二热管(62)位于定径区(2)、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和入口端预热区(5)的内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丝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热管(63),所述第三热管(63)连接塑性变形区(3)和入口端预热区(5);所述第三热管(63)穿过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所述第三热管(63)位于塑性变形区(3)、入口端不接触变形区(4)和入口端预热区(5)的内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热缓冲区(I)的第一热管(61)的一端的端面距出口热缓冲区(I)的拉伸孔的距离为4?10mm,所述定径区(2)的第一热管(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益民拉丝辅机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