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友才专利>正文

机动车辆自测自控防碰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901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车辆自检自控防碰撞装置,其特征是由一个气控机构,一个速度传感轮、六个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一个控制电路组成,气控机构与机动车辆刹连相连,速度传感轮串装在机动车辆变速箱至里程表的软轴上,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在机动车辆的前后安装,控制电路与机动车辆的电瓶相接。当车辆运行时,该装置可随车速变化产生的危险区域不同而进行自测自控。(*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动车辆自测自控防碰撞用保安装置。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辆是当今世界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交通运输工具由于速度快、运载量大,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和方便。但是也正是由于其速度之快、运载量之大,在行车时只能由驾驶人员人为的进行判断,往往造成不少的重大交通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因此,寻求一种机动车辆自测自控防碰撞装置,以替代驾驶人员反应和判断的不足,是人民群众和司乘人员的普遍愿望。目前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这种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以随机动车辆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危险区域的不同,而进行自测自控的防碰撞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防止机动车辆前碰撞,而且可防后碰撞。本技术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它由一个气控机构、一个速度传感轮、六个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一个控制电路所组成。气控机构由电气开关和气泵组合;速度传感轮由上盖、下盖、轴承、轮轴、轮片、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三极管构成;六个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由护盖、罩身、镜头、橡胶和石棉及粘胶剂、滤色玻璃构成的探头体与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二极管组成;探头体与红外接收二极管组成为接收探头;控制电路由与非门、电阻、电容电位器、三极管、双D触发器、斯密特触发器、双器输入或门、二极管、继电器、开关、电感和气控机构的电气开关、速度传感轮的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三极管、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中的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二极管所构成,并分为振荡、整形、放大、调制、逻辑判断、进、退车脉冲、检波延时、功放、报警、前置放大调谐检波整形部分。气控机构装在机动车辆上通过气泵活塞杆与机动车辆刹车相连;速度传感轮装在机动车辆上,其轮轴和轮片与机动车辆里程表同步转动,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在机动车辆的前后安装;控制电路与机动车辆的电瓶相接,由电瓶供给电源。至此本技术即可完成。本技术的特点是1.反应快,对机动车辆制动敏捷;适用性广,不论白天、夜晚睛天、雨天都能达到自测自控防碰撞的效果。2.结构简单、元器件较少,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一般普通技术人员均能制做,生产厂家无需新增专用设备。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控制电路原理框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电路的原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发射探头或接收探头的剖视结构图。图4是图3护盖1的右视图。图5是图3罩身2的左视图。图6是本技术速度传感轮的剖视结构图。图7是图6轮片18的端面形状结构图。图8是本技术电气开关与气泵组合的气控机构图。下面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8,一由电气开关DJ、气泵〔23〕组合而成的气控机构,安装在机动车辆上。气泵活塞杆〔24〕与机动车辆刹车连杆相连;电气开关与机动车辆的气管连通,并为通电气孔导通,停电关闭的电气开关。一个由上盖〔14〕、下盖〔15〕、轴承〔16〕轮轴〔17〕、轮片〔18〕、红外发射二极管LD4、LD5和红外接收三极管BG17、BG18构成的速度传感轮,装在机动车辆上。轮轴〔17〕开有两端相通或不相通的方孔〔19〕,(图中为不相通的方孔)通过方孔〔19〕与机动车辆变速箱至里程表的软轴串装,最好用两根软轴串装,使轮轴与里程表同步转动;红外发射二极管LD4、LD5装在上盖〔14〕上;红外接收三极管BG17、BG18装在下盖〔15〕上;轮轴〔17〕装在上盖〔14〕和下盖〔15〕的轴承〔16〕中;轮片〔18〕与轮轴〔17〕相固连,(图中为螺钉固连)安装在上盖。〔14〕和下盖〔15〕相合后留有的空间〔20〕里;轮片〔18〕开有多个通孔,分别在不同半径的两圆周上等角布置并与上盖〔14〕和下盖〔15〕上的LD4、LD5和BG17、BG18相对应作为一特征轮片〔18〕开有6个通孔,分别在不同半径的两圆周上按120度角等分各开3个通孔〔21〕、〔21〕与上盖〔14〕和下盖〔15〕上的LD4、LD5和BG17BG18对应,其通孔〔21〕、〔22〕开在分角线异侧。六个由护盖〔1〕、罩身〔2〕、镜头〔3〕、橡胶和石棉及粘胶剂〔4〕、滤色玻璃〔5〕构成的探头体与红外发射二极管LD1、LD2、LD3和红外接收二极管LD6、LD7、LD8分个组成的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后。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各为三个,探头体与LD1、LD2、LD3组成的为三个发射探头,探头体与LD6、LD7、LD8组成的为三个接收探头,安装在机动车辆前面采用两个发射探头和两个接收探头,称前发射和接收探头,后面各安装一个发射和接收探头,称后发射和接收探头。探头体的护盖〔1〕两端面做成斜面,其一端做成开有一定圆弧缺口〔7〕的止口凸台〔6〕;罩身〔2〕与护盖〔1〕相配的一端做成斜面并做有斜面止口〔8〕,在止口〔8〕的圆孔壁上开有一定圆弧通孔〔9〕与护盖止口凸台〔6〕的圆弧缺口〔7〕相配合形成一组孔〔10〕,其组合孔〔10〕主要用于排尘垢,雨水使探头不受影响,滤色玻璃〔5〕装在罩身〔2〕的止口〔8〕内与圆弧通孔〔9〕靠近,用护盖〔1〕的止口凸台〔6〕控定;镜头〔3〕装在罩身〔2〕中靠近滤色玻璃〔5〕,用橡胶和石棉及粘胶剂〔4〕保护定位,镜头可以制作也可以采用放映机镜头;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二极管LD1-LD3LD6-LD8分个装在罩身〔2〕的另一端与镜头〔3〕隔一圆锥孔〔11〕。为了使发射和接收探头更好的发挥其效能,保护滤色玻璃〔5〕的清洁,罩身〔2〕与护盖〔1〕配合处做有一盛气圆周孔槽〔12〕,护盖〔1〕的止口凸台〔6〕开有多个与盛气圆周孔〔12〕相通的斜旋形通孔〔13〕,通过机动车辆的气管经常对滤色玻璃以旋转气流的形式予以吹冲。本技术的控制过程是整个控制电路的电源VDD通过电气设备总开关和12V电瓶接线柱相连,当驾驶员合上电气设备总开关时整个电路通电,由R1、R2、C1、W1,IC4的与非门1、与非门2(CD4011)组成的振荡电路开始振荡,经过IC4的与非门3与非门4整形后输出一定频率和幅度的矩形波,再经过BG1、BG2放大,再经BG3、BG4对红外发光二极管LD1、LD2、LD3进行调制,当机动车前进时由于传感轮的轮片与车轮同步旋转,在设计时使其先照亮BG18再照亮BG17、BG18、BG17依次轮换导通截止,触发H1、H2(CH40106)斯密特触发器,一方面与非门7被封锁。BG12截止J1不能工作,另一方面与非门8打开,经IC1双D触发器(CO43),与非门8,C5、C6斯密特触发器H3、H4与非门5整形延时后,经R12给BG8的基极送一与车速同变化的矩形波,经D6检波由C10、R11、W2组成的时间常数电路滤波后BG7的基极得到一个随车速变化而变化的平均电压,再经BG6、BG5放大,经D5给前发射探头中的LD2、LD3红外发光二极管供电,车速越快,红外发光管LD2、LD3发射的光的功率越大。如果危险区域内出现了危险信号,危险信号将LD2、LD3发射的红外光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有一部分被机动车前接收探头中的红外接收管LD7、LD8接收,接收信号后经IC3(C1373)内部电路进行前置放大和C14、L1调谐,再经IC1内部电路检波、整形,在IC1的第一脚输出负脉冲信号,使BG13截止,BG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辆自测自控防碰撞装置,包括电气开关DJ、气泵[23],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由上盖[14]、下盖[15]、轴承[16]、轮轴[17]、轮片[18]、红外发射二极管LD↓[4]、LD↓[5]和红外接收三极管BG↓[17]、BG↓[18]构成的速度传感轮,六个由护盖[1]罩身[2]、镜头[3]、橡胶和石棉及粘胶剂[4]、滤色玻璃[5]构成的探头体与红外发射二极管LD↓[1]、LD↓[2]、LD↓[3]和红外接收二极管LD↓[6]、LD↓[7]、LD↓[8]分别组成的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一个由与非门1至8、电阻R↓[1]至R↓[29]、电容C↓[1]至C↓[21]、电位器W↓[1]至W↓[3]、三极管BG↓[1]至BG↓[12]和BG↓[15]至BG↓[17]、双D触发器(CO43)、斯密特触发器(CH40106)双四输入或门(co32)、二极管D↓[1]至D↓[8]断电器J↓[1]至J↓[2]、开关K↓[1]、电感L↓[1]、电气开关DJ、速度传感轮的红外发射二极管LD↓[4]、LD↓[5]和红外接收三极管BG↓[17]、BG↓[18]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的红外发射二极管LD↓[1]、LD↓[2]、LD↓[3]和红外接收二极管LD↓[6]LD↓[7]、LD↓[8]组成的分为振荡、整形、放大、调制、逻辑判断、进、退车脉冲、检波延时、功放、报警、前置放大调谐检波整形的控制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友才
申请(专利权)人:李友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