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电极及验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30125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1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感应电极及验电器,感应电极包括:引导固定结构,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感应连接结构,感应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验电头连接的感应部件。感应电极的接触引导部分能够迅速将验电器的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者带电线路准确接触,内凹状的定位固定部分使得带电线路与定位固定部分进行面接触,进行进一步的稳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现有技术中针状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导线的点接触转变为面接触,使得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准确稳固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验电器,能够准确验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应电极及验电器
本技术涉及验电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感应电极及验电器。
技术介绍
高压验电器主要用来检测高压架空带电线路、电缆线路、高压用电设备是否带电,是电力系统和工矿企业电气部门必备的安全用具。目前,高压验电器利用电容等效原理来对电缆电路等进行验电,通常由针式感应电极、验电器以及绝缘杆组成,利用针状感应电极的顶部接触带电设备,监测到设备或带电线路带电后启动声光报警器进行报警。 验电器的原理是验电器和大地等效为一个电容器,验电器是电容器的一个电极,大地是另一个电极,当验电器针式感应电极的触针接触到带电线路或者带电设备时,相当于在等效电容的两端施加了一个工频交流电压,此时电容器中出现电容电流,验电器的设计人员通过对流过验电器电路中的电容电流按照各个验电器的电压等级进行严格的设置,实质上通过感应电极感应带电设备或导线周围的梯度电场来启动报警装置。其中,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接触是否到位直接影响验电是否成功。现有的针式验电器在检测高压带电线路、多分裂架空线等情况下由于绝缘杆较长(大约4m)、导线直径较小(大约3cm),导致操作人员无法准确的将针状感应电极与导线顶触,且带电线路无法与针状感应电极稳固接触,最终导致验电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感应电极及验电器,能够将感应电极与带电线路准确接触,并能稳固接触导线,确保准确报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感应电极,所述感应电极包括: 引导固定结构,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 感应连接结构,所述感应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验电头连接的感应部件。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定位固定部分的表面为粗糙面。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V形结构。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V形结构的夹角范围为30度至60度。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U形结构。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感应部件为螺纹。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感应电极的对称轴方向上的整体长度为130mm-230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在上述感应电极中,所述感应连接结构的长度为70mm-170mm,包括端点值。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验电器,所述验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电极。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感应电极,所述感应电极包括:引导固定结构,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感应连接结构,所述感应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通过将现有技术中针状感应电极改变为包括内凹状的引导固定结构的感应电极,感应电极的接触引导部分能够迅速将验电器的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者带电线路准确接触,内凹状的引导固定部分使得带电线路与引导固定部分进行面接触,进行进一步的稳固。本技术将现有技术中针状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导线的点接触转变为面接触,使得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准确稳固接触。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验电器,能够准确验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电极不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验电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状的感应电极无法与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准确稳固接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感应电极,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电极示意图,感应电极包括:引导固定结构,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101,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102 ;感应连接结构105,感应连接结构105的一端与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验电头连接的感应部件104。其中,感应连接结构105包括连接部件103和感应部件104,连接部件103的一端与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与感应部件104连接。在远距离的情况下,接触引导部分101将带电设备或带电导线进行引导接触,使得感应电极较为准确且迅速的触碰到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之后将导线置于内凹状的引导固定结构中,使得定位固定部分102与导线面接触,导线和感应电极稳固接触。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引导固定结构为V形结构,V形结构的夹角范围优选为30度至60度,因此,V形结构的夹角可以为30度、60度或45度。目的是导线与感应电极稳固接触,防止导线从定位固定部分滑出。本实施例V形结构的夹角约为45度。其中,定位固定部分102的表面为粗糙面。目的是增加导线和感应电极之间的摩擦,使得导线与感应电极的接触更加稳固。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引导固定结构为U形结构,其中,U形结构的引导固定结构中,定位固定部分102的表面同样为粗糙面。 如图2所示,感应连接结构105的感应部件104与验电头106连接,本实施例中,感应连接结构105的感应部件104为螺纹。 感应电极的对称轴方向上的整体长度为130mm-230mm,包括端点值。感应连接结构105的长度为70mm-170mm,包括端点值,其中与验电头106连接的感应连接结构105中的感应部件104的长度为30mm,V形结构两端点的水平距离为50mm。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验电器,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验电器示意图。该验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电极,还包括绝缘棒107和验电头106,感应连接结构105中的感应部件104与验电头106连接,验电头106与绝缘棒107连接,绝缘棒107通常为4m,由于绝缘棒107较长,而感应电极尺寸较小,不能有效感应电压,尤其是对于多分裂导线,很容易发生有电不报警的情况。对于导线与感应电极接触的情况,由于绝缘杆107较长,导线直径较小,导致导线和感应电极不能准确接触,导致验电失效。通过将现有技术中针状感应电极改变为包括内凹状的引导固定结构的感应电极,感应电极的接触引导部分101能够迅速将验电器的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者带电线路准确接触,内凹状的定位固定部分102将带电线路进行面接触,进行进一步的稳固。本技术将现有技术中针状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导线的点接触转变为面接触,使得感应电极与带电设备或带电线路准确稳固接触,增加了感应电极长度提高对阶梯电场的灵敏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感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包括:引导固定结构,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感应连接结构,所述感应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验电头连接的感应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包括: 引导固定结构,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容纳导线的内凹状结构,其外侧面为接触引导部分,内侧面为定位固定部分; 感应连接结构,所述感应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的顶点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验电头连接的感应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固定部分的表面为粗糙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固定结构为V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琦宋人权杜若鹿何亮国石缨周青山王磊张雯雯郭雄白朱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