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203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作为固定机动载具的可伸缩桅杆,该桅杆于升起后得以维持稳定避免摇晃,其特征在于:    数支支撑杆,其一端为可活动地拆卸及安装于桅杆设立处的机动载具顶部的周缘,另一伸出末端则通过可扰曲及可调整张力的绳状物或可伸缩调整长度的杆件与桅杆的顶端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尤其指利用一些支撑于桅杆四周的车体上的撑杆,以及利用钢缆连接于桅杆与撑杆之间,以此让桅杆升起后稳固而不易摇晃。
技术介绍
将某些设备装设在一载具上的可伸缩桅杆的顶端,并借着该载具机动地部署于一定的地点,及桅杆升起后的高度优势,可以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及弥补定点设备的扩充限制,已是国防、通信、消防等常见的方式。然而局限于桅杆的伸缩能力,常必须牺牲其结构强度,以至于当桅杆升起的高度愈高时抗风力的能力愈低,于是受风力所造成桅杆摇晃的情形便成为将桅杆升起后首要克服的问题,否则对桅杆结构及其上的设备操作都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此一问题,习知的方式如下;一、运用安全系数更高的桅杆。二、在桅杆顶端或中段与机动载具之间,利用纲缆等绳状物或杆件连接。三、在桅杆顶端或中段与机动载载具所向外伸出的撑地脚之间,利用钢缆等绳状物或杆件连接。四、在桅杆顶端或中段与植入四周地面的地摏之间,利用钢缆等绳状物或杆件连接。就第一种方式而言,会有成本、重量或体积增加等缺点,也有可能受限于桅杆本身的制作技术而无法达到需求。第二种方式的做法因载具本身的大小和所提供的固定位置的限制,会使得钢缆或杆件与桅杆间产生一夹角,此夹角会随桅杆高度的增加及载具体积的缩小而变小,也可能因每一钢缆或杆件与桅杆的固-->定位置而产生不同的夹角。夹角的大小会影响钢缆或杆件的受力及桅杆本身的下压力,在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如果夹角愈小,则钢缆或杆件的受力愈大,桅杆本身的下压力也变大,不仅钢缆或杆件较易损坏,更可能对载具或桅杆产生破坏。因此,这种固定方式所提供抗风力的安全系数较差。至于第三种方式的做法,其载具与桅杆通常体积较大且笨重,操作时需要向外伸出撑地脚来稳固载具及桅杆,而钢缆或杆件固定于撑地脚上时,与桅杆所产生的夹角固然较前一种方式大,而能提供较佳的抗风力安全系数,但其缺点在于向外伸出的撑地脚会扩大载具的占地面积,且撑地脚会增加载具本身的重量,加上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桅杆与各撑地脚的相对位置也不一定能成为理想的等角距,反而会使局部方向的抗风能力降低。第四种方式的操作地点如果在野外,有充足的空间、适当位置及充分的工具来植入地摏,且能使钢缆或杆件与桅杆的夹角相对的加大,则为最佳的方式。但操作地点若在都市地区,地面都是柏油或水泥等坚硬路面,要想植入地摏或是拆除地摏皆是非常耗工费时的,同时还会破坏地面。另外,都市地区往往一位难求,没有充足的空间可将钢缆或杆件展开至理想的夹角,因此,这种方式在都市地区的应用是相当困难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机动载具的桅杆在升起后的晃动现象,本创作人特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它是吸取习知技术的第二、三种方式的优点并去除其缺点所达成的。本技术是按如下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机动载具位于桅杆设立处的周边活动设置数支支撑杆,该支撑杆可以是向下的或向外的,也可以是两者兼备。该支撑杆的一端可活动地枢接于机动载具的顶部周缘,而相对的末端则以钢缆、绳子、链条等挠性物或刚性的杆件和桅-->杆顶端系连。该支撑杆若为一向下的形式则其支撑杆未端应撑抵于地面,而不论该支撑杆为向下或向外的形式,其各支撑杆的未端还可利用钢缆或杆件予以相连以增加其稳固性,如兼用上下支撑杆的形式时,该上下杆件的末端之间也可以用钢缆或杆件连接。经由本创作的上述形式,可以演变出多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在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时,可选择只用向下的支撑杆;较次大的空间时,则搭配上支撑杆并视需要于上下支撑杆的末端之间连接钢缆或杆件以增加其稳定性;在地面空间只容许机动载具停放时,则选择用上支撑杆,并将支撑杆的末端用钢缆或杆件连接于桅杆顶端及机动载具的底端,本技术是按的积极效果如下:针对不同体积的机动载具,可以提供适合长度的上/下支撑杆,使其可活动收藏于该载具上,并视安装地点选用适合的支撑杆,活动地枢接于载具预设的支撑座上,如此,无论是采取那一种实施方式,其桅杆升至最高点的顶端,向下以钢缆或杆件与上或下支撑杆末端连接时和桅杆间的夹角,均可控制在一个预知固定的、使桅杆最不易摇晃的角度,且该夹角只会随着桅杆升起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使桅杆的稳固性更高。当然,为适应桅杆高度的变化,钢缆或杆件可选择具调整长度的结构,如设有松紧调整器的钢缆或可伸缩调整长度的杆件。综上所述,通过提供一个适当长度、可于机动载具顶缘进行活动的安装、拆卸的支撑杆,可以有效控制从桅杆顶端向下连接的固定件与桅杆间的夹角,从而由该可预期及可控制的夹角,使桅杆不因机动载具所处地点的不同,而均能达到一致有效的稳固定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形态立体图图2为图1省略了车体后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杆的部分结构及与钢缆结合前视图-->图4、5为本技术支撑杆一端枢接于角座上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支撑杆底部与钢缆结合状态立体图图7为钢缆勾挂于桅杆近顶部的结构立体图图8、10、12、14、16、18为本技术以另一种实施形态的背立体图图9、11、13、15、17、19为图8、10、12、14、16、18中实施形态前视图图中1桅杆,11顶座,12耳部,13槽孔2车体,21车顶架,22底盘3地面40、41、42、43、44  钢缆5支撑杆,51支点,52、53耳部,54槽孔6角座,61钩爪,62凹穴,70、71钩子8上支撑杆,9 L形支撑杆,91上支撑杆,92滑轮,93下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是于桅杆1的近顶端处向车体2的两侧地面3处拉设数条钢缆40,另外在桅杆1设置处周围的车顶架21上向地面3方向斜伸撑置数支支撑杆5,每一支撑杆5的末端与前述由桅杆1顶端垂下的钢缆40互相勾结,而各支撑杆5于地面3的端部间也被类似的钢缆41所互相勾结,当然这些连接于支撑杆5底端的钢缆41也可以用更具钢性的金属杆件予以代替。如图4、图5所示,上述车顶架21边侧和支撑杆5结合的部分,其较佳的结构应为一种可活动拆卸的装置,以方便其可活动地装卸以及将自车顶架上拆卸的支撑杆收纳于车子内部,其结构可以在车顶架-->21的欲装设支撑杆5位置处设一个角座6,该角座6可能具有一钩爪61以能勾住车顶,或只是一端螺置于车顶上,不过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一个在下端部的凹穴62,其可供支撑杆5一端的两侧凸伸支点51嵌入,并可在该凹穴62中在转动其支点51,以便调整至最佳位置而让支撑杆5稳固地撑抵于地面。上述支撑杆5如图3所示,除一端具有一向两侧凸伸的支点51外,另外一相对端尤其是与地面3接触的一端则设有数个形成于支撑杆5各面的耳部52、53,每一个耳部52、53都具有一个槽孔54,以便供结合在钢缆40、41端部的钩子70、71勾挂连结(如图6)。在图1、图2中,自桅近1近顶端垂下的钢缆40,其端部同样结合有钩子71,并以此分别勾挂于顶座11底面的数个耳部12的槽孔13中(如图7)。在进行上述钢缆40的勾挂时,可先将各钢缆40勾挂于预定的耳部中,然后再升起桅杆1以得到最佳的钢缆40张力及最佳的拉紧力。上述的固定方式还可适应机动载具所处的地点空间大小而有多种不同的实施形态,其中于图1、图2的形态下还可于车顶架21上设相对于支撑杆5数量的上支撑杆8(如图8、图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作为固定机动载具的可伸缩桅杆,该桅杆于升起后得以维持稳定避免摇晃,其特征在于:数支支撑杆,其一端为可活动地拆卸及安装于桅杆设立处的机动载具顶部的周缘,另一伸出末端则通过可扰曲及可调整张力的绳状物或可伸缩调整长度的杆件与桅杆的顶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支撑杆为一向下伸出的下支撑杆,其一端活动地枢接于机动载具顶部周缘,另一伸出末端则撑置于机动载具停置处地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支撑杆撑置于地面的一端彼此通过钢缆或杆件形成张力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支撑杆各包含一上支撑杆及一下支撑杆,上、下支撑杆的其中一端活动接合于机动载具的顶部周缘,而绳状物则连接于桅杆的顶端、上支撑杆的向外伸出末端,下支撑杆向下撑置于机动载具所停置地面的伸出端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上支撑杆由所枢接的机动载具顶周缘处向外伸出。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下支撑杆撑置于地面的一端彼此通过钢缆或杆件形成张力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载具桅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上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德瑛
申请(专利权)人:法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