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国奇专利>正文

重力或弹力与输入动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15365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5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物体势能不变的条件下,使物体的重力、弹力等有势力与输入动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的装置。弹性齿圈C受到支承滚轮G、H的支撑呈扁圆形态;容器E内物体的有势力W被分解成两个作用力Fa和Fb,分别作用于齿轮A、B的轮齿上;系统运行时给齿轮A、S输入同速的动力N1、N2,分别于a、b点作用于弹性齿轮C的外齿上;给支承滚轮G、B输入与N1、N2同步的动力N3、N4,以保证G、H轮与弹性齿圈C内齿的啮合点始终保持在a、b点;这样,在输入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较小的作用力Fa和系统内的总摩擦力会被克服掉,较大的作用力Fb会与输入动力N2形成合力,产生一个新动力Fb·s/t,并且这个新动力会大于系统运行所消耗的动力,这是一种合成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在物体的势能不变条件下,让物体的重力或弹力或其它有势力,与输入动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的装置。
技术介绍
  能量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可以用力和距离的乘积Fs来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是构成能量Fs的两个基本要素。甲物体的重力对乙物体的作用力F,虽然可以是构能量Fs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但因甲物体在势能不变的条件下不会产生位移,也就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构成能量Fs的另一个基本要素s,因而甲物体不会对乙物体作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在甲物体势能不变条件下的系统运行时,将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Fb,人为地与一个与其作用力方向相同的输入动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Fb·s/t对乙物体做功,并且这个新动力的大小能够大于系统运行所消耗的动力。本专利技术所依据的原理:1一种新动力图1中:A、B是有轴和固定支架的齿轮;C是没有轴和固定支架的大齿轮,其重力为W;A、B、C的圆心在同一水平线上,A、B轮分别于a、b点与C轮啮和;C轮的重力W分为Fa和Fb,分别于a、b点竖直向下作用于A、B轮的轮齿上,这时Fa=Fb=0.5W;我们称Fa为第一作用力,Fb为第二作用力。图1所示系统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通过一根绕在A轮上的绳索,将一个重力为Fa′(Fa′=Fa)的重物,自a′点垂直向下悬挂在A轮上,我们称这个重物的重力为第一静负荷,针对作用于A轮的第一作用力Fa的反作用力由第一静负荷来提供;同时,通过一根绕在B轮上的绳索,将一个重力为Fb′(Fb′=Fb)的重物自b′点垂直向下悬挂在B轮上,我们称这个重物的重力为第二静负荷,针对作用于B轮的第二作用力Fb的反作用力由第二静负荷提供。如图2:在图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有轴和固定支架的齿轮S,S轮也是于b点与C轮啮合。若使C轮按图中所示沿顺时针方向于相对固定的空间位置绕自己的圆心旋转,应该同时通过A、S轮分别输入动力N1、N2,让处于a、b点的C轮的两个轮齿分别获得一个同速的持续向上和向下的动力;这时,假设未取下A轮左侧悬挂的重物,那么,通过A轮输入的动力N1,只须略大于用来克服系统左半部分产生的摩擦力P1所需的功率为P1·s/t的动力,即(F略+P1)·s/t,C轮便可于b点获得一个向上的动力,但这样,当系统开始运行后,A轮悬挂的重物会向下降落直至地面,无法持续地提供针对第一作用力Fa的反作用力,因而通过A轮输入的动力N1,除应提供用来克服摩擦力P1所需的动力外,还应替代第一静负荷持续地提供针对第一作用力Fa的反作用力,所以,输入动力N1的功率应该略大于(Fa′+P1)·s/t,即(F略+Fa′+P1)·s/t,这样,C轮轮齿才会于a点获得一个功率为F略·s/t的持续向上的动力。因为C轮不具备绕固定点转动的条件,所以不能根据杠杆原理将其于a点获得的向上的功率为F略·s/t的动力传递至b点并改变力的方向,因而,应该在给A轮输入动力N1的同时,也给S轮输入一个与N1线速相同的,略大于用来克服系统右半部分的总摩擦力P2所需的动力N2,N2的功率略大于P2·s/t,即(F略+P2)·s/t,作用于C轮轮齿上,这样,C轮轮齿便会于b点获得一个功率为F略·s/t的可持续向下的动力。重要的是:在b点,第二作用力Fb,和输入动力N2中功率为F略·s/t的部分对C轮轮齿的作用力F略,两个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并且都是通过C轮轮齿作用于B轮轮齿上,因而,二者必然会形成一个大小为(Fb+F略)的合力作用在B轮轮齿上,这样,该系统就会产生一个功率为(F略+Fb)·s/t的匀速的合成动力,由C轮轮齿轮流地于b点持续地作用于轮流来到b点的B轮轮齿上。因此,系统运行时,只要有输入动力N2于b点作用在C轮轮齿上,B轮轮齿受到的作用力(F略+Fb)就会大于由第二静负荷提供的反作用力Fb′,从而导致B轮右侧的第二静负荷被转化为一个会做功的功率为Fb′·s/t的负荷,所表现出来的是B轮右侧悬挂的重物会向上运行做功。但是,系统运行时,由这个重物提供的针对第二作用力Fb的反作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应改由一架可持续转动并有稳定负荷的机器(如发电机)与B轮相接以取代这个重物,让这架机器的负荷(持续消耗的合成动力中功率为Fb·s/t的动力),也就是让这架机器以持续做功的方式,持续地提供针对第二作用力Fb的反作用力,这样,在输入动力N1、N2的共同作用下,大齿轮C就会如图2所示绕自己的圆心持续旋转,并且旋转时的重力势能保持不变。须注意的是,这架机器的负荷的功率要稳定在Fb·s/t和(F略+Fb)·s/t之间,因为该负荷的功率一旦小于Fb·s/t,由其提供的针对第二作用力Fb的反作用力就会小于第二作用力Fb,从而导致C轮与B轮相脱离。综上所述,在a点,因为C轮轮齿对A轮轮齿作用力的方向和A轮轮齿对C轮轮齿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因而系统运行时,针对第一作用力Fa的反作用力,要持续地消耗输入动力N1中功率为Fa·s/t的部分来持续地提供;奇妙的是在b点,第二作用力Fb和输入动力N2中功率为F略·s/t的部分,都是以相同的方向通过C轮轮齿于b点作用于B轮轮齿上,因而系统运行时,第二作用力Fb与N2中的F略必然会形成一个大小为(F略+Fb)的合力,从而产生一个功率为(F略+Fb)·s/t的匀速的合成动力,其中功率为F略·s/t的部分,来自输入动力N2,可以由电力转换而来,但是功率为Fb·s/t的部分,却是由第二作用力Fb与N2的线速度s/t人为合成的一种新动力,新动力的大小与输入动力的大小无关。2新动力是一种合成能量如图3,假设图2所示系统中B轮的分度圆无穷大,那么图3中过b点的竖直直线L可以看做是B轮分度圆过b点的弧。下面我们做两个思想实验。实验1:C轮重心位置保持在0点不变的条件下,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设:第二作用力Fb通过C轮轮齿,于b点推动原处于b点的B轮轮齿运行到了m点,bm的距离为h米,那么,第二作用力Fb对B轮轮齿所做的功,应该是Fb·h,这是一种新的能量;这个做功过程,是在系统运行时C轮的重力势能不变的条件下,由构成能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即作用在B轮轮齿上的第二作用力Fb和这个轮齿运行的距离h,二者合成产生新能量的过程。实验2:系统开始运行后,假设A、S轮边旋转边自然地以与旋转的线速度相同的速度,整体竖直向下匀速平动,那么C轮也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地随着A、S轮的平动而平动;这样,于b点受到第二作用力Fb作用的B轮的轮齿,会随着C轮的平动向下方运行做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物体势能不变的条件下,使物体的重力、弹力等有势力与输入动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受力齿轮(A)、一个有槽受力齿轮(B)、一个弹性齿圈(C)、一个条形金属杆(K)、两个支撑滚轮(G)和(H)、一组中介滚轮(D)、一个筒形容器(E)和一个加力齿轮(S);所述受力齿轮(A),有轴和固定支架,工作时向此轮输入动力N1;所述有槽受力齿轮(B),也有轴和固定支架,并有一圈类似皮带轮轮槽的无夹角的沟槽;所述弹性齿圈(C),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可持续地改变形状,工作时持续地呈现扁圆形态,有内齿和外齿,全部内外齿的齿根部均有一个开口销状的开口,其外层除了外齿的轮齿还有两圈无齿区,其长轴两端的外齿分别于a、b点与受力齿轮(A)和有槽受力齿轮(B)啮合;所述条形金属杆(K),其长度远大于弹性齿圈(C)为圆形时的直径;所述两个支撑滚轮(G)、(H),是两个相同的齿轮,分别装配在条形金属杆(K)的两端,共同配置于弹性齿圈(C)的圈内,分别于a、b点与弹性齿圈(C)的内齿啮合,使(C)、(K)、(G)、(H)四者形成一个组合体,这样,原本为圆形的弹性齿圈(C)因受到支撑滚轮(G)、(H)的支撑而呈现扁圆形态,工作时通过给这两个支撑滚轮(G)、(H)输入动力N3、N4,使之分别于a、b点在弹性齿圈(C)的内齿上原地滚动;所述一组中介滚轮(D),由安装在同一根轴上的两个小滚轮构成,工作时于c点在弹性齿圈(C)外层的两圈无齿区上原地滚动;所述筒形容器(E),有固定支架和活塞,筒内的物体或物质有重力或弹力或其他有势力,作用在活塞上的有势力W,通过装配于活塞杆下端的一组中介滚轮(D)于c点作用于弹性齿圈(C)上,再由弹性齿圈(C)将W分为Fa和Fb两个作用力,其中Fa远小于Fb,分别于a、b点作用在受力齿轮(A)和有槽受力齿轮(B)的轮齿上;所述加力齿轮(S),与受力齿轮(A)完全相同,有轴和固定支架,配置在有槽受力齿轮(B)的沟槽内,于b点与弹性齿圈(C)的外齿啮合,其圆心和受力齿轮(A)、有槽受力齿轮(B)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工作时向此轮输入动力N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物体势能不变的条件下,使物体的重力、弹力等有势力与输入动
力形成合力产生新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受力齿轮(A)、
一个有槽受力齿轮(B)、一个弹性齿圈(C)、一个条形金属杆(K)、两个支撑
滚轮(G)和(H)、一组中介滚轮(D)、一个筒形容器(E)和一个加力齿轮(S);
所述受力齿轮(A),有轴和固定支架,工作时向此轮输入动力N1;
所述有槽受力齿轮(B),也有轴和固定支架,并有一圈类似皮带轮轮槽的
无夹角的沟槽;
所述弹性齿圈(C),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可持续地改变形状,工作时持
续地呈现扁圆形态,有内齿和外齿,全部内外齿的齿根部均有一个开口销状的
开口,其外层除了外齿的轮齿还有两圈无齿区,其长轴两端的外齿分别于a、b
点与受力齿轮(A)和有槽受力齿轮(B)啮合;
所述条形金属杆(K),其长度远大于弹性齿圈(C)为圆形时的直径;
所述两个支撑滚轮(G)、(H),是两个相同的齿轮,分别装配在条形金属杆
(K)的两端,共同配置于弹性齿圈(C)的圈内,分别于a、b点与弹性齿圈(C)
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国奇
申请(专利权)人:董国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