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用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0294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1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内的一种户用污水处理系统,由顺次连接的沉淀隔油池、填料池、蓄水提升池、自复氧生物池和人工湿地床组成,自复氧生物池内设置有填料层,自复氧生物池池壁上设置有复氧管和通气孔,自复氧生物池池底设置有曝气管,填料层上面设置有布水管,自复氧生物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人工湿地床相连,人工湿地床与回用蓄水池相连或与当地地表水体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废水处理不达标,能耗较大的技术难题,为人们提供的户用污水处理系统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处理后的废水可达标排入蓄水池以作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户用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户用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处于丘陵、山地的农村地区,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不宜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适合针对散户建设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此外位于城市郊区的农家乐、加油站等餐饮、娱乐、月艮务设施,常常单独设置,产生的生活污水需单独处理。然而现有小型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废水处理不达标,同时能耗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废水处理不达标,能耗较大的技术难题,为人们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处理后的废水可达标排入蓄水池以作农用的户用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来实现的。 本专利技术的户用污水处理系统,由顺次连接的沉淀隔油池、填料池、蓄水提升池、自复氧生物池和人工湿地床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油池内设置有隔板和总进水管,填料池内设有弹性填料和进水管,填料池和蓄水提升池之间有过水孔,蓄水提升池内有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提升泵与提升管相连,自复氧生物池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砂层、细颗粒砾石层和粗颗粒砾石层,自复氧生物池池壁上设置有复氧管和通气孔,自复氧生物池池底设置有曝气管,填料层上面设置有布水管,布水管与提升管相连,自复氧生物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人工湿地床相连,人工湿地床内设置有砾石层,人工湿地床底部从上至下依次为土工布层、高密度聚乙烯膜和压实粘土层,人工湿地床底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可调出水管与回用蓄水池相连或与当地地表水体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蓄水提升池内设置有与提升泵相配合的液位控制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自复氧生物池设置有预留孔,帐篷安装在预留孔中。 上述方案中,所述自复氧生物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缓冲池相连,缓冲池通过恒流出水器与人工湿地床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湿地床中铺设有石灰石或硅灰石。 本专利技术是专利技术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实用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t匕,本专利技术采用了“沉淀隔油池+填料池+蓄水提升池+自复氧生物池+人工湿地床”处理工艺,并在多个处理环节上,做出了改进;同时该工艺仅废水提升环节需要外加动力,其余均为自流,选用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能耗较低;处理后的废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废水排放一级B标,在管理得当、夏季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还可达一级A标,处理后的废水即可排入蓄水池以作农用,又可直接排入当地地表水体。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可归纳如下:I)出水水质好本专利技术采用“沉淀隔油池+填料池+蓄水提升池+自复氧生物池+人工湿地床”处理工艺,沉淀隔油池设置挡板,兼具沉淀与隔油功能;填料池内设置了弹性填料,增加了微生物的附着面积,提高了微生物浓度,同时也使得微生物种类增多,废水厌氧处理效果提升。自复氧生物池是在传统快渗工艺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系统仍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淹水和落干相互交替,但通过在快渗池两侧(对立面)设置通气孔和复氧管,以及底部设置间歇曝气装置,从而将传统快渗池的好氧、兼氧两层,改进为三层:自复氧生物滤层、好氧生物滤层、间歇浅层曝气生物滤层;好氧生物滤层通过两侧设置的通气孔和复氧管,实现该层自然通气,强化COD (化学需氧量)去除和硝化效果,浅层曝气生物滤层设置曝气管对该层进行间歇曝气,为该区域提供好氧-兼氧交替环境,以进一步脱出TN (总氮)的效果;传统的快渗滤池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主要集中在池体上半部,而自复氧生物池对池体每层均实现了有效利用,对污染物质去除效果有较大提升。人工湿地床中铺设有石灰石等基质,通过化学、物理作用能够对磷起到较好的去除作用。 经本专利技术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废水排放一级B标,在管理得当、夏季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还可达一级A标。 2)能耗低本专利技术仅蓄水提升池内污水提升需要外部提供能源,该池内设有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可满足提升动力要求,因此能耗低,运营成本少。 3)运行管理方便本专利技术流程简单,蓄水提升池内配备液位控制器,可通过调节启/闭液位,来实现间断向自复氧生物池供水的目的,以满足自复氧生物池间断运行的需求,运行管理方便;同时提供的自复氧生物池冬季保温方案简便易行。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废水处理不达标,能耗较大的技术难题,为人们提供的户用污水处理系统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处理后的废水可达标排入蓄水池以作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沉淀隔油池、填料池、蓄水提升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自复氧生物池结构示意图。 图5为人工湿地床结构示意图。 图6为自复氧生物池冬季保温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帐篷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自复氧生物池冬季保温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帐篷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沉淀隔油池;2.隔板;3.总进水管;4.填料池;5.弹性填料;6.进水管;7.过水孔;8.蓄水提升池;9.提升泵;10.液位控制器;11.提升管;12.自复氧生物池;13.砂层;14.细颗粒砾石层;15.粗颗粒砾石层;16.复氧管;17.通气孔;18.曝气管;19.帐篷;20.帐篷钢架;21.布水管;22.穿孔排水管;23.预留孔;24.缓冲池;25.恒流出水器;26.人工湿地床;27.砾石层;28.土工布层;29.高密度聚乙烯膜;30.压实粘土层;31.可调出水管;32.回用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例的户用污水处理系统如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由顺次连接的沉淀隔油池1、填料池4、蓄水提升池8、自复氧生物池12和人工湿地床2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油池I内设置有隔板2和总进水管3,填料池4内设有弹性填料5和进水管6,填料池4和蓄水提升池8之间有过水孔7,蓄水提升池8内有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9,提升泵9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从上至下依次为700mm厚的砂层13、400mm厚的细颗粒碌石(粒径5?40mm)层14和450mm厚的粗颗粒碌石(粒径4(T60mm)层15,自复氧生物池12池壁上设置有复氧管16和通气孔17,自复氧生物池12池底设置有曝气管18,填料层上面设置有布水管21,布水管21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通过穿孔排水管22与缓冲池24相连,缓冲池24通过恒流出水器25与人工湿地床26相连,人工湿地床26内设置有厚700mm、粒径2(T40mm的砾石层27,人工湿地床26底部从上至下依次为土工布层28、高密度聚乙烯膜29和压实粘土层30,人工湿地床26底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31,可调出水管31与回用蓄水池32相连或与当地地表水体相连。 蓄水提升池8内设置有与提升泵9相配合的液位控制器10。 自复氧生物池12设置有预留孔23,帐篷19安装在预留孔23中。用于自复氧生物池12冬季保温,帐篷19选用透明材质,既可使太阳光照射进入自复氧生物池12内,又能有效阻断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可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人工湿地床26中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户用污水处理系统,由顺次连接的沉淀隔油池(1)、填料池(4)、蓄水提升池(8)、自复氧生物池(12)和人工湿地床(2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油池(1)内设置有隔板(2)和总进水管(3),填料池(4)内设有弹性填料(5)和进水管(6),填料池(4)和蓄水提升池(8)之间有过水孔(7),蓄水提升池(8)内有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9),提升泵(9)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砂层(13)、细颗粒砾石层(14)和粗颗粒砾石层(15),自复氧生物池(12)池壁上设置有复氧管(16)和通气孔(17),自复氧生物池(12)池底设置有曝气管(18),填料层上面设置有布水管(21),布水管(21)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通过穿孔排水管(22)与人工湿地床(26)相连,人工湿地床(26)内设置有砾石层(27),人工湿地床(26)底部从上至下依次为土工布层(28)、高密度聚乙烯膜(29)和压实粘土层(30),人工湿地床(26)底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31),可调出水管(31)与回用蓄水池(32)相连或与当地地表水体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户用污水处理系统,由顺次连接的沉淀隔油池〔0、填料池“)、蓄水提升池(8).自复氧生物池(12)和人工湿地床(2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油池(1)内设置有隔板⑵和总进水管(3),填料池⑷内设有弹性填料(5)和进水管(6),填料池⑷和蓄水提升池(8)之间有过水孔(7),蓄水提升池(8)内有太阳能与常规动力相结合的提升泵(9),提升泵(9)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砂层(13)、细颗粒砾石层(14)和粗颗粒砾石层(15),自复氧生物池(12)池壁上设置有复氧管(16)和通气孔(17),自复氧生物池(12)池底设置有曝气管(18),填料层上面设置有布水管(21),布水管(21)与提升管(11)相连,自复氧生物池(12)通过穿孔排水管(22)与人工湿地床(26)相连,人工湿地床(26)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雍毅叶宏侯江姜涛竺美吴怡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