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5670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江、河、湖的堤防工程的围堰,尤其是一种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它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相对一侧都设置有凹槽,互扣平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的凹槽Ⅰ中,两个立柱的下端都安装有斜轨,两个斜轨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连接,立柱与斜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斜轨上侧设置有凹槽Ⅱ,互扣侧板的下端安装在凹槽Ⅱ内,互扣平板的上下两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Ⅰ,互扣侧板的上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Ⅱ。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汛期洪水发生险情时,及时进行阻水处理,能够避免险情的进一步恶化,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组合式结构,不仅拆卸方便,而且能够重复利用,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江、河、湖的堤防工程的围堰,尤其是一种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
技术介绍
黄河流域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河滩一般高出堤外3?5m,有的超过10m,形成“地上悬河”,加上大堤是在民埝的基础上逐渐加高培厚形成的,质量参差不齐,隐患多,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为消除隐患,增强工程的抗洪能力,黄河实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在加固大堤的同时,在其两侧进行放淤固堤。现阶段,我国堤防工程存在的隐患主要包括动物的洞穴、腐烂植物形成的间隙、堤内的废井、暗沟、坟墓,及堤防自身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堤防裂缝、冻土块、新旧堤的结合面、工段接头)等,大多数堤防在汛期,一旦遇到强度大、水位高的洪水考验后,堤防隐患将暴露无遗,加上受制于堤防监测技术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堤防安全还存在缺陷。 黄河下游是华北平原上的“悬河”,洪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入海。现存大堤是在历史民埝的基础上不断培修而成的,基础条件复杂,且多是沙质土,抗冲防渗能力差,目前还有不少险点、隐患没有消除,一旦发生大洪水,不仅各类险情大量出现,而且险情发展很快。这些特点和情况决定了黄河防洪难度大,抢险任务重。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洪水和保障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设施和最后屏障。因为现有的堤防大多由民埝、旧堤经多次加高培厚而形成,隐患多、质量较差,1998年洪水后,国家投人巨资对长江、黄河等重大堤防进行除险加固,使一部分堤防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但由于我国堤防岸线长,加固任务还很艰巨。 2002年,王协亮等从黄河历史上发生较大洪水时堤防出现的险情来看,分析主要险情是大堤在高水位长时间作用下,堤基渗透稳定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如渗水、管涌、流土、液化等,大多发生在历史溃口处、古河道汇入处和堤后深塘处。另一类主要险情是堤身在洪水长期浸泡下,土体抗剪强度低,发生漏洞、裂缝、滑坡等险情,并提出了除险加固的对策。 2003年,郭全明等重点论述了黄河堤防险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经历年对黄河大堤险点、险段统计,包括老口门、管涌、渗水、裂缝、堤身残缺、堤身缺口、顺堤行洪7项,其中渗水变形占险点总数的46%以上,这说明渗透变形问题是黄河堤防的首要问题。截止2002年,采用放淤固堤、修筑前后戗、垂直截渗墙、锥探灌浆等措施,前后两次所编列的113处堤防险点已基本消除完毕。黄河堤防出险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标准化堤防的建成,黄河堤防安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2009年,汪自力等对黄河下游堤防的安全进行了分析,提出堤防的安全涉及堤防本身、穿堤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黄河下游存在“二级悬河”,而且堤防多为沙性土构成,平时大多又不偎水,堤身、堤基存在的隐患难以显露,一旦洪水漫滩出槽,将可能引起渗水、崩塌等险情,对堤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加强堤防安全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堤防隐患探测及安全监测、穿堤建筑物土石结合部渗水监测、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与监测、堤防安全评估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2010年,连惠瑶等通过调查,分析当前黄河下游堤防险点隐患的概况,提出以放淤固堤加固为主,当背河侧100m范围内有村庄时采用截渗墙,对分散的局部隐患采用压力灌浆等方法消除隐患,是保障黄河不决口的最有效的措施。 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这些国内与黄河堤防隐患及除险加固的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实践积累,都为堤防的新的除险加固技术的继续深入研究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对黄河堤防工程隐患的分布、类型、原因等研究较为深入,对黄河堤防除险加固的方法研究,仍大多数集中在如何探测、排查、施工方法上。在具体的除险加固工程技术上,也集中截渗墙、前后戗工程、标准化堤防建设等方面,而且主要放在了汛后的加固工程处理上。 现有的技术方案之一放淤固堤,放淤固堤加固技术的优点是可帮宽堤防工程的断面,延长渗径长度,使其防渗效果好,稳定性强,有利于抗震,也便于以后的抗洪抢险,为抢险争取时间。通过长期放淤固堤,可减少河床中泥沙,加宽加高堤防工程,使黄河下游变为相对地下河,这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战略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黄河上就开始实施放淤固堤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放淤施工工序简单,效率高,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能连续作业。放淤固堤加固的缺点是:堤防工程淤区和取土占用耕地,淤区取土多为沙土,若不及时妥善处理,极易产生沙化,导致淤筑区和周边地区的环境恶化,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淤区施工用水量大,施工用水需要排水出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现有的技术方案之二组织大型机械进行抢险,根据黄河下游堤防在高水位作用下容易发生的各种重大险情的状况,应选用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铲运机等大型机械进行高强度的土石方作业。采用机械装运抛投,能够极大地加快抢险速度,减轻抢险人员的劳动强度,迅速控制住险情。据统计,用人工和机械配合方式抢险与传统人工方式比较,可提高抢险效率6-7倍,节省投资76%。在人和机械配合抢护重大险情时,指挥调度部门应充分考虑各种复杂情况,合理布置场地,在人员和机械的安排上进行优化组合。人工负责柳料的运输、纺织袋装土、捆抛柳枕等任务。机械设备用于加修前戗、后戗,运送土石料,抛投块石、铅丝笼及土袋等工作。在人员和机械配合技巧上,要优先选择人抢车休、车抢人休和轮抢轮休等方案。 对于河流堤防或土石坝坝坡在汛期出现破坏、裂缝和漏水等险情时,现有的除险加固方案主要是放於固堤和大型机械抢险,其主要缺点如下:1.放於固堤主要在非汛期开展施工,对于汛期洪水时发生的险情,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无法及时进行阻水处理,不能减小水的楔形作用,不能避免险情进一步恶化。 2.对于堤防工程在汛期出现的险情,不能满足快速实施和方便操作的要求,不能达到使险情尽快控制,为除险加固赢得时间,尽快实施除险加固的后续补救措施等目的。 3.对于抢险时使用的纺织袋装土、捆抛柳枕等材料不能重复利用,而阻水效果有限,对于人工搬运抢险材料,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4.在野外缺少动力的条件下,检测设备将无法稳定工作,使用上也比较复杂,不简单方便。 综上所述,由于在河流汛期,一方面在洪水干扰下很难施工,另一方面缺乏成熟的设备和技术障碍,不能在水中快速安全的开展相应的抢险作业,导致险情不能有效遏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河流汛期,一方面在洪水干扰下很难施工,另一方面缺乏成熟的设备和技术障碍,不能在水中快速安全的开展相应的抢险作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它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相对一侧都设置有凹槽,互扣平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的凹槽I中,两个立柱的下端都安装有斜轨,两个斜轨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连接,立柱与斜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斜轨上侧设置有凹槽II,互扣侧板的下端安装在凹槽II内,互扣平板的上下两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I,互扣侧板的上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II。 所述的加固片I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活动连接;所述的加固片II的一端与立柱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斜轨活动连接。 所述的立柱下端设置凹槽III,凹槽III内安装有卡槽固定片,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相对一侧都设置有凹槽,互扣平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的凹槽Ⅰ中,两个立柱的下端都安装有斜轨,两个斜轨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连接,立柱与斜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斜轨上侧设置有凹槽Ⅱ,互扣侧板的下端安装在凹槽Ⅱ内,互扣平板的上下两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Ⅰ,互扣侧板的上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Ⅱ。

【技术特征摘要】
1.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相对一侧都设置有凹槽,互扣平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的凹槽I中,两个立柱的下端都安装有斜轨,两个斜轨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连接,立柱与斜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斜轨上侧设置有凹槽II,互扣侧板的下端安装在凹槽II内,互扣平板的上下两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I,互扣侧板的上端两侧设置有加固片I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片I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活动连接;所述的加固片II的一端与立柱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斜轨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防除险加固组合式移动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下端设置凹槽III,凹槽III内安装有卡槽固定片,防水膜卷的中心轴两端安装在两个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峰周宜富靳晓颖贾洪涛吴明芳王烙斌黄玉富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