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307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上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的下基板和设置于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基板面对下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下基板面对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第一条状电极与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连接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的控制芯片,在进行3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以实现液晶透镜或液晶光栅功能,在进行2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以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模组能够进行3D显示,并且2D显示时不增加触控层即能实现触控定位功能,进而利于显示模组的通透率及其轻薄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3D显示技术备受关注,3D显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左右眼接收到不同画面,然后经过大脑对图像信息的处理,构成立体的影响。为实现3D显示,现有技术中在显示屏上增加一层裸眼3D光栅,裸眼3D光栅有两种类型:狭缝光栅和柱透镜光栅,其中光栅实现3D的过程是在原有的显示屏上增加一个液晶盒,液晶盒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两层基板中间填充的液晶层,通过对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的电场进行调控,使液晶沿一定方向倾倒,形成类似透镜的效果,进而使显示面板的光沿一定方向聚集,形成多个不同视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分别传输至左眼和右眼,进而感受到3D效果,或者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类似狭缝光栅的结构,使得左右眼能够接收不同的图像,进而感受到3D效果。 在3D显示技术以及触控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能够同时实现3D显示和触控操作定位的显示屏,其结构是在3D显示屏上增加一触控层。使用这种结构,其生产工艺相对较复杂,制作成本高,并且会额外增加显示屏的厚度,新增的触控层还会影响光线的射出即影响显示屏的通透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进行3D显示,并且2D显示时不增加触控层即能实现触控定位功能,进而利于显示模组的通透率及其轻薄化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包括:上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的下基板以及设置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基板面对下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下基板面对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第一条状电极与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连接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的控制芯片,在进行3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液晶透镜或液晶光栅功能,在进行2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 其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一距离;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所有的第一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一宽度;所有的第二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宽度小于第二宽度。 其中,在进行2D显示时,控制芯片进一步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形成互电容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 其中,第一条状电极与第二条状电极均为透明氧化铟锡ITO电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式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下方;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上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的下基板以及设置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基板面对下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下基板面对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第一条状电极与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连接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的控制芯片,在进行3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液晶透镜或液晶光栅功能,在进行2D显示时,控制芯片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 其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一距离;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所有的第一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一宽度;所有的第二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宽度小于第二宽度。 其中,在进行2D显示时,控制芯片进一步驱动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形成互电容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 其中,显示面板为液晶IXD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面板、等离子体I3DP显示面板或阴极射线CRT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触控式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基板以及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并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相互交叉的条状电极,通过控制芯片对两条状电极进行驱动控制,使得液晶层呈现透镜或光栅效果,继而显示模组能够实现3D显示;由于3D显示耗时耗能较大,因此实际使用中有时不需要3D显示,只需进行2D显示,此时对显示模组实现复用,触控芯片以另一种方式驱动控制两条状电极,使显示模组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本专利技术能够进行3D显示,并且2D显示时不增加触控层即能实现触控定位功能,进而利于显示模组的通透率及其轻薄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式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芯片与第一条状电极或第二条状电极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分子沿着电场线方向偏转以实现液晶透镜功能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液晶层为柱透镜结构的情况下实现3D显示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自电容工作方式中向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施加扫描信号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自电容工作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互电容工作方式中向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施加扫描信号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互电容工作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式显示模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式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式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上基板101、下基板102、液晶层103以及控制芯片104。 其中,上基板101与下基板102相对设置,液晶层103设置于上基板101与下基板102之间;在上基板101面对下基板10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105,在下基板102面对上基板1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106 ;第一条状电极105与第二条状电极106延伸方向相互交叉。 为了在3D显示时有较大的视角,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层103厚度为lOOum,上基板101和下基板102均为0.5mm厚的玻璃基板,ITO膜层作为导电电极覆盖在玻璃基板上,其具有导电性好、透明度高的优点。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液晶层103厚度设置为50um、30um或20um,对于液晶层103的厚度在此不作限定,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即使用时不同大小的视角要求,相应的设置不同厚度的液晶层。 由于最终光线需要通过显示模组实现显示的目的,因此上基板101和下基板102选用透明材料,由于玻璃基板以较为成熟,并且也能够实现较高的透光率,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选用玻璃基板。当然若是追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上基板、与所述上基板相对设置的下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上基板面对所述下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所述下基板面对所述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与所述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述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的控制芯片,在进行3D显示时,所述控制芯片驱动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液晶透镜或液晶光栅功能,在进行2D显示时,所述控制芯片驱动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式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上基板、与所述上基板相对设置的下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上基板面对所述下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条状电极,所述下基板面对所述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条状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与所述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交叉; 所述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的控制芯片,在进行3D显示时,所述控制芯片驱动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液晶透镜或液晶光栅功能,在进行2D显示时,所述控制芯片驱动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延伸方向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一距离;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隔相同,其间隔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有的第一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一宽度;所有的第二条状电极的宽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进行2D显示时,所述控制芯片进一步驱动所述第一条状电极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形成互电容进而实现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的功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与所述第二条状电极均为氧化铟锡ITO电极。6.一种触控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以及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成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