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渗透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49937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正渗透过滤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连通于空腔的原料液送入管;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设置在空腔中的支撑板;设置有第四通孔的正渗透膜,支撑板和正渗透膜在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处密封连接并且正渗透膜的外周缘与支撑板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以在正渗透膜和支撑板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环形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汲取液通道,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分别构成汲取液通道的入口和出口,正渗透膜和其与支撑板相反的一侧的空腔的内壁构成供原料液流通的原料液通道,原料液送入管的出口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入口,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共同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出口。该正渗透过滤装置中的正渗透膜不易堵塞,处理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正渗透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具有正渗透膜的过滤装置中,经常会出现原料液中的固体颗粒附着于正渗透膜表面。久而久之,附着于正渗透膜表面的固体形成结垢并堵塞正渗透膜。一方面,降低了原料液的渗透率,即降低了正渗透膜对于原料液的处理速度,从而影响整个过滤装置的处理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去除结垢,进而增大了此过滤装置的维护难度和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其中的正渗透膜不易堵塞、处理效率高的正渗透过滤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正渗透过滤装置,包括:壳体,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空腔;连通于空腔的原料液送入管,原料液送入管与空腔的内壁相切设置;设置在空腔中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至少一个第二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正渗透膜,设置有对应于第一通孔并与其形状匹配的第四通孔,支撑板和正渗透膜在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处密封连接并且正渗透膜的外周缘与支撑板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以在正渗透膜和支撑板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其中,环形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汲取液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分别构成汲取液通道的入口和出口,正渗透膜和其与支撑板相反的一侧的空腔的内壁构成供原料液流通的原料液通道,原料液送入管的出口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入口,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共同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出口。根据本技术,支撑板的外周缘和正渗透膜的外周缘通过膜卡扣密封连接。根据本技术,支撑板和正渗透膜的在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处通过膜卡扣密封连接。根据本技术,支撑板包括围绕第一通孔的环形凹腔,并且环形凹腔的底面朝向第一通孔倾斜;其中,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设置在环形凹腔中,正渗透膜与凹腔之间的空间构成汲取液通道。根据本技术,还包括:设置在环形凹腔中、支撑正渗透膜的至少一个支撑肋。根据本技术,至少一个支撑肋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肋中每相邻两个支撑肋之间的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子汲取液通道。根据本技术,至少两个支撑肋中的每个支撑肋均沿支撑板的径向设置。根据本技术,至少两个支撑肋围绕第一通孔均匀地布置。根据本技术,对应于每个子汲取液通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根据本技术,第二通孔相对于第三通孔靠近第一通孔。根据本技术,第一通孔位于支撑板的中央。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本技术的正渗透过滤装置中,原料液高速由原料液送入管进入到原料液通道中,在高速送入原料液后,原料液在正渗透膜上以螺旋的轨迹高速错流,在其螺旋流动的同时,其中的渗透液(例如水)经正渗透膜渗透进入位于正渗透膜另一侧的汲取液通道中,由第二通孔进入的汲取液在汲取液通道中流动的过程中被加入上述渗透进入的渗透液,由此汲取液在由第三通孔流出时相较于其由第二通孔进入时被稀释。而在正渗透膜上流动的原料液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脱除渗透液,最后由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流出。由此高速错流的原料液附着于正渗透膜上的固体和碎屑沉积物冲刷掉,避免了正渗透膜上的结垢和堵塞。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正渗透膜上的结垢和堵塞而降低原料液的渗透率,从而正渗透膜的处理效率相比于现有技术获得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整个正渗透过滤装置的处理效率。另一方面,极大地减少了日常维护难度和减少了日常维护所需的费用,并进一步提高了正渗透膜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正渗透过滤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正渗透过滤装置中的支撑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正渗透过滤装置中的支撑板和正渗透膜组装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正渗透过滤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的正渗透过滤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壳体1、原料液送入管3、支撑板4、正渗透膜8(为明显示出正渗透膜8与支撑板4的连接,在图2中以斜线简化示出正渗透膜)。具体地,壳体1具有空腔2,空腔2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横截面为圆形。在本实施例中,空腔2为圆台形。可理解,圆台形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所有横截面均为圆形。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腔2可为圆柱形。原料液送入管3连通于空腔2并且原料液送入管3与空腔2的内壁相切设置,以使得由原料液送入管3进入的高速(通常介于1m/s至15m/s,优选地为5m/s)原料液能够以螺旋的轨迹12流动。支撑板4设置在空腔2中,支撑板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5、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正渗透膜8设置有对应于第一通孔5并与其形状匹配的第四通孔9,即在正渗透膜8固定于支撑板4后第一通孔5与第四通孔9在平行于正渗透膜8的平面内的投影重合。支撑板4和正渗透膜8在第一通孔5和第四通孔9处密封连接并且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与支撑板4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以在正渗透膜8和支撑板4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换言之,正渗透膜8和支撑板4中具有相对应设置的第四通孔9和第一通孔5,正渗透膜8的在第四通孔9处的边缘与支撑板4的在第一通孔5处的边缘密封连接。并且,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与支撑板4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上述正渗透膜8和支撑板4的两处的密封连接在正渗透膜8和支撑板4之间构造了一个环形空间。可理解,该环形空间是通过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与支撑板4的外周缘处的密封、正渗透膜8的在第四通孔9处的边缘与支撑板4的在第一通孔5处的边缘之间的密封、正渗透膜8的一侧表面和支撑板4的一侧表面限定形成。该环形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汲取液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分别构成汲取液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在应用此正渗透过滤装置时,汲取液由第二通孔6进入汲取液通道(即环形空间),并由第三通孔7流出。此外,支撑板4的外周缘与空腔2的内壁形状配合(即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的外周缘为圆形),并且支撑板4的外周缘抵靠空腔2的内壁,正渗透膜8和其与支撑板4相反的一侧的空腔2的内壁构成供原料液流通的原料液通道,原料液送入管3的出口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入口,第一通孔5和第四通孔9共同构成原料液通道的出口。换言之,原料液由原料液送入管3送入到空腔2内,之后原料液在正渗透膜8的与支撑板4相反的一侧上以螺旋的轨迹朝向第四通孔9和第一通孔5共同组成的通孔处流动,最后由该共同的通孔流出。可理解,由于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渗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空腔(2);连通于所述空腔(2)的原料液送入管(3),所述原料液送入管(3)与所述空腔(2)的内壁相切设置;设置在所述空腔(2)中的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5)、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正渗透膜(8),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5)并与其形状匹配的第四通孔(9),所述支撑板(4)和所述正渗透膜(8)在所述第一通孔(5)和所述第四通孔(9)处密封连接并且所述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与所述支撑板(4)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以在所述正渗透膜(8)和所述支撑板(4)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其中,所述环形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汲取液通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分别构成所述汲取液通道的入口和出口,所述正渗透膜(8)和其与所述支撑板(4)相反的一侧的空腔(2)的内壁构成供原料液流通的原料液通道,所述原料液送入管(3)的出口构成所述原料液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四通孔(9)共同构成所述原料液通道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渗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空腔(2);
连通于所述空腔(2)的原料液送入管(3),所述原料液送入管(3)
与所述空腔(2)的内壁相切设置;
设置在所述空腔(2)中的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上设置有第
一通孔(5)、至少一个第二通孔(6)和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
正渗透膜(8),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5)并与其形状匹配的
第四通孔(9),所述支撑板(4)和所述正渗透膜(8)在所述第一通孔(5)
和所述第四通孔(9)处密封连接并且所述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与所述
支撑板(4)的外周缘密封连接,以在所述正渗透膜(8)和所述支撑板(4)
之间构成的环形空间;
其中,所述环形空间构成供汲取液通过的汲取液通道,所述至少一个
第二通孔(6)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通孔(7)分别构成所述汲取液通道的
入口和出口,所述正渗透膜(8)和其与所述支撑板(4)相反的一侧的空
腔(2)的内壁构成供原料液流通的原料液通道,所述原料液送入管(3)
的出口构成所述原料液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四通孔(9)
共同构成所述原料液通道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渗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4)的外周缘和所述正渗透膜(8)的外周缘通过膜卡扣
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渗透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4)和所述正渗透膜(8)的在所述第一通孔(5)和所述
第四通孔(9)处通过膜卡扣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渗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重王飘扬张浩云李继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