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殿荣专利>正文

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4417 阅读:3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扶拖拉机的最终传动机构,它仍由传动箱体、驱动齿轮、半轴组成,驱动齿轮套装在半轴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内,对应驱动齿轮内侧,在半轴上装有一内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将传动箱体向外增大,其外端与车轮壳之间保留较小间距,驱动齿轮外侧的外轴承外移安装在半轴的靠近传动箱体外侧内的位置上,使得外轴承距驱动齿轮之间的间距加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两轴承受力减少,大大增加了使用寿命,避免了断半轴出事故现象。(*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扶拖拉机的传动机构,特别是一种手扶拖拉机的最终传动机构。现有的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如图1,它由传动箱体1、驱动齿轮2、半轴3组成。驱动齿轮2套装在半轴3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1内,且对应驱动齿轮2内、外两侧,在半轴3上各装有一内、外轴承4、5,它们起载重和使半轴3转动的作用,半轴3的另一端位于传动箱体1外,并通过车轮壳6与手扶拖拉机的前轮7相连。但上述现有的手扶拖拉机设计时,为了使车轮壳6能在半轴3上调整,故在传动箱体1和车轮壳6之间留出较大的调整间距S,通常达到70mm。也正因为这样,使得传动箱体1宽度减小,从而使驱动齿轮2外侧的半轴3上的外轴承5太靠近驱动齿轮2,通常只有20mm。实际上,这个调整间距S是没有用的,如果向内调整前轮7时,反而易使手扶拖拉机翻车,因此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使用上述调整间距。不仅如此,由于这个调整间距S的存在,即驱动齿轮2的外侧外轴承5太靠内,故根据杠杆原理,里、外两个轴承4、5受力过大,极易导致轴承损坏即断半轴出事故的现象出现。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避免断半轴现象且使用寿命长的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它仍由传动箱体、驱动齿轮、半轴组成,驱动齿轮套装在半轴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内,对应驱动齿轮内侧,在半轴上装有一内轴承,其特征在于将传动箱体向外增大,其外端与车轮壳之间保留较小间距,驱动齿轮外侧的外轴承外移安装在半轴的靠近传动箱体外侧内的位置上,使得外轴承距驱动齿轮之间的间距加大。本技术不改变现有手扶拖拉机的传动机构和受力点,只是将传动箱体向外扩大,使传动齿轮外侧的外轴承在半轴上外移,消除了半轴-->的调整间距,减少了轴承受力面,使两轴承受力减少,大大增加了使用寿命,避免了断半轴出事故现象。图1是现有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本技术仍由传动箱体1′、驱动齿轮2′、半轴3′组成。驱动齿轮2′套装在半轴3′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1′内,对应驱动齿轮2′内侧,在半轴3′上装有一内轴承4′,本技术的特点是,将传动箱体1′向外增大,其外端与车轮壳6′之间保留较小间距(可为10mm),去除调整间距S,驱动齿轮2′外侧的外轴承5′外移安装在半轴3′的靠近传动箱体1′外侧内的位置上,使得外轴承5′距驱动齿轮2′之间的间距S′加大,可达80mm。本技术的半轴3′上的外轴承5′外移后,根据杠杆原理,内、外两轴承4′、5′承受压力大大减少,避免了断半轴出事故现象的发生,安全性好,并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它仍由传动箱体、驱动齿轮、半轴组成,驱动齿轮套装在半轴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内,对应驱动齿轮内侧,在半轴上装有一内轴承,其特征在于将传动箱体向外增大,其外端与车轮壳之间保留较小间距,驱动齿轮外侧的外轴承外移安装在半轴的靠近传动箱体外侧内的位置上,使得外轴承距驱动齿轮之间的间距加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扶拖拉机最终传动机构,它仍由传动箱体、驱动齿轮、半轴组成,驱动齿轮套装在半轴的一端,并位于传动箱体内,对应驱动齿轮内侧,在半轴上装有一内轴承,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殿荣
申请(专利权)人:朱殿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