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2491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3:16
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主模型,包括:底板、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相互拼接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上,滑动机构提供相对于底板的横向和/或纵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分成前部、中部和后部三个部分,对于每一个部分依旧采用一体成型方式以确保加工精度和模型强度。对于经常更换的车头和车尾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模型将其设计为可分离,以便于更换,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兼顾了便利性、强度和精度方面的考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主模型,包括:底板、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相互拼接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上,滑动机构提供相对于底板的横向和/或纵向移动。本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分成前部、中部和后部三个部分,对于每一个部分依旧采用一体成型方式以确保加工精度和模型强度。对于经常更换的车头和车尾部分,本技术的主模型将其设计为可分离,以便于更换,降低成本。本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兼顾了便利性、强度和精度方面的考量。【专利说明】汽车主模型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整车匹配的汽车主模型。
技术介绍
汽车主模型是以车身数据为基础,用铝合金材料设计加工的标准车身模型,汽车主模型形成车身框架。汽车主模型可以被放置在三坐标测量机平台上进行后续的测量和匹配。汽车主模型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汽车各个部件以及内、外饰件的匹配和测量。诸如车门、内饰、外饰等等的零部件会被安装到汽车主模型上,在汽车主模型上进行调整、测量,对各个零部件的尺寸、缝隙、以及外观效果进行评判。由于汽车主模型与车身框架是一致的,因此在汽车主模型上进行测量和匹配后的零部件可以直接用于正式的车身上。 随着汽车市场的细分和用户的更新换代需求,同一车型的换头换尾,同一车型有两厢和三厢配置,不同车型仅是头尾部造型不同的情况发生得也越来越频繁。目前现有的汽车主模型都是整体加工成型,基本是由全铝机加工形成的铝合金材质的主模型。这种主模型在面对细小改动是会遇到很多不便:如上面所描述的,在现有的市场需求下,很多改动是仅仅针对车头和车尾进行的。对于一体式的主模型,任何的改动都需要重新制作一个新的模型。在同时存在多款车型、各款车型之间的差异不大并且仅集中于车头和车尾时,一体式主模型的成本变得很高。无论是材料、加工还是时间成本都会成倍增长。并且,多个主模型同时存在,对于场地和更换使用的要求也会提高,这都使得一体式主模型在面对当前的市场需求时存在不足。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替代方式是使用一个钣金车身进行修整后替代主模型。所谓钣金车身就是真实的车身框架,该方法即是使用一个真实的车身框架来代替专门制造的主模型。钣金车身的缺陷同样明显:由于钣金车身是由多个部件焊接形成,而不是全铝机加工形成,因此钣金车身的各个部件之间存在工艺误差。因此,在钣金车身上进行其他零部件的匹配和测量会导致精度下降,往往出现很多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无法调整到零位的情况(即无法完全安装到位)。在实际生产中,允许各个零部件存在一定的公差,但对于制造模具的主模型来说,这种偏差是不能容忍的。同时,钣金车身由于材料和焊接工艺的关系,反复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区域变形的情况,尤其在多次装配的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分段式的汽车主模型,将传统的一体式主模型分割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依旧是采用一体成型加工。 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主模型,包括:底板、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相互拼接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上,滑动机构提供相对于底板的横向和/或纵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上分别设有定位孔,底板上安装有对应的定位装置,定位孔和定位装置配合,将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固定在底板上。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上的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上还设有滑动槽,滑动槽与滑动机构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机构包括滑动引导件和滑动驱动件。滑动槽分别安装在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上。滑动引导件设置在底板上,滑动引导件与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上的滑动槽配合,引导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相对于底板进行横向和/或纵向的移动。滑动驱动件驱动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相对于底板进行横向和/或纵向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驱动件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摇杆机构。第一基座连接至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第二基座连接至底板。摇杆机构连接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摇杆机构具有摇杆、手柄和摇杆支撑件,摇动手柄,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间的间距沿摇杆的方向伸长或者收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座连接到前部模型、中部模型或后部模型的一个侧边,第二基座连接到底板的一个侧边,摇杆被布置成沿底板的纵向或者横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部模型对应于车身框架中的后侧围,中部模型对应于车身框架中的前侧围,前部模型对应于车身框架中的车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部模型的底部安装有前后两组滑动槽,相应的,底板上在对应于后部模型的位置开设有前后两组滑动引导件,滑动引导件沿底板的纵向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滑动驱动件被布置在底板的尾部。第一基座连接后部模型的后侧边、第二基座连接至底板的后侧边,摇杆机构的摇杆沿底板的纵向布置。摇动手柄,带动后部模块相对于基座的纵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上开有减重用的镂空孔。 本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分成前部、中部和后部三个部分,对于每一个部分依旧采用一体成型方式以确保加工精度和模型强度。对于经常更换的车头和车尾部分,本技术的主模型将其设计为可分离,以便于更换,降低成本。本技术的汽车主模型兼顾了便利性、强度和精度方面的考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A和图1B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汽车主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汽车主模型中底板的结构图。 图3揭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汽车主模型中滑动机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提出一种汽车主模型,参考图1A和IB所示,包括:底板102、前部模型104、中部模型106和后部模型108。前部模型104、中部模型106和后部模型108可以相互拼接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前部模型104、中部模型106和后部模型108分别对应车身框架的不同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前部模型104、中部模型106和后部模型108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车型该款的需求而确定,并不一定是限制在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根据车型不同或车款的改进而进行柔性化的设计。如果车型该款集中于尾部末端或者前部的首段,那么前部模型104和尾部模型108可以被设计地更小一些,相应的,中部模型106会更大一些。三者互相拼接后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前部模型104、中部模型106和后部模型108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102上,滑动机构提供相对于底板102的横向和/或纵向移动。 下面结合图2和图3,介绍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底板和滑动机构。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前部模型和中部模型被设计为固定于底板上而不能相对于底板做横向和/或纵向移动,仅后部模型可以相对于底板做纵向移动。该实施例对应的情况是后部模型可以更换。在目前的市场需求中,同一车型的两厢和三厢款式同时上市是最多见的,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主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所述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相互拼接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所述前部模型、中部模型和后部模型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到底板上,所述滑动机构提供相对于底板的横向和/或纵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华陆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