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1643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6 0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以及安装在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的电源汇流片。所述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形成有凸块,所述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端子的配合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凸块压制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卡持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设计有与电源端子连接的电源汇流片,线缆可以连接在电源汇流片上,从而电连接器与线缆之间的连接比较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传输电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2009年11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CN101587995号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多个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与对接电源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的安装面、连接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多个侧壁、及该等侧壁围设成的收容空间。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与对接电源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该电源端子的间距较大,当设计成与线缆连接时,与线缆之间的连接将比较困难。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汇流片定位稳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以及安装在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的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形成有凸块,所述电源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电源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凸块压制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卡持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上设有定位口,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口与定位块卡扣配合以将电源汇流片定位。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包括第一基部及与第一基部卡扣配合的第二基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部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基部上设有卡扣臂,所述卡扣臂与凹槽卡扣配合以将第一及第二基部固持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主体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接触部垂直于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部上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基部上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接触部收容在第一及第二收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部上凹设有安装部。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设有通孔。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上设有与安装部通孔对应的通孔。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设计有与电源端子连接的电源汇流片,线缆可以连接在电源汇流片上,从而电连接器与线缆之间的连接比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底视图。图11为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侧视图。图13为沿图1所示的B-B方向的剖视图。图14为沿图1所示的C-C方向的剖视图。图15为沿图1所示的D-D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电源端子2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信号端子3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与电源端子20电性连接的电源汇流片4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与信号端子30电性连接的信号汇流片5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固定电源汇流片40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以及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上并收容信号汇流片50的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0具有十个电源端子20、五个电源汇流片40、八个信号端子30及八个信号汇流片50。所述电源端子20及电源汇流片3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在所述信号端子20的两侧,其中一侧具有七个电源端子20与两个汇流片40,其中一个电源汇流片40同时连接三个电源端子20,另一个电源汇流片40同时连接四个电源端子20;另一侧具有三个电源端子20及三个电源汇流片40,每个电源端子20连接一个电源汇流片40。八个信号端子30及信号汇流片50均在垂直水平的方向上排列成两排,每排具有四个信号端子30及信号汇流片50。惟,以上数量、相对位置等均仅为本实施方式所采用,所述电源端子20、信号端子30、电源汇流片40及信号汇流片50的数量、排列方式、电源端子20与电源汇流片40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数量、及信号端子30与信号汇流片50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数量均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设计为不同数目、不同排列方式及不同的连接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101、与对接面101相对的供电源端子20及信号端子30组入的安装面102、贯穿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的、收容电源端子20的多个第一安装槽103及收容信号端子30的多个第二安装槽104、连接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的顶壁105及与顶壁105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106、连接顶壁105与底壁106的一对侧壁107、及向前凸出的一对导向柱108。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安装在绝缘本体10的盖板11。进一步而言,底壁106及侧壁107延伸超出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使盖板11、底壁106及侧壁107界定形成位于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后方的容置空间109,电源汇流片40、信号汇流片50、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及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放置于容置空间中,而盖板11安装于容置空间的上方,使盖板11部分地遮盖电源汇流片40、信号汇流片50、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及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11所示,所述电源端子20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21及与对接部21相对设置的配合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20为双片设计,每对双片电源端子20收容于同一个第一安装槽103,其包括第一部份201及与第一部份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202。所述第一部份201包括第一对接端210及与第一对接端210相对的第一配合端220,所述第二部份202包括第二对接端230及与第二对接端230相对的第二配合端240。其中所述第一对接端210及第二对接端230共同形成可夹持对接连接器端子的对接部21,所述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共同形成夹持配合的配合部22。所述电源端子20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设置。所述第一对接端210及第二对接端230呈平板状,且第一对接端210与第二对接端23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沿延伸方向呈渐缩的弹臂状态,即形成所述的配合部22。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可设计成单片结构,此时,所述接触部43被电源端子20的配合部22夹持。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亦可设计成双片结构,此时,所述双片式接触部43可以分别与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相互接触配合。很明显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21由两个平板状延伸的第一对接端210、第二对接端230所构成,亦即所述对接部21呈现公端子的形态。同时,所述配合部22由两个弹性臂状的第一配合端220、第二配合端240所构成,亦即所述配合部22呈现母端子的形态。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源端子20实现了公母双性端子的设计。进一步而言,用以构成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所述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以及安装在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的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形成有凸块,所述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端子的配合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凸块压制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卡持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以及安装在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的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形成有凸块,所述电源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电源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凸块压制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卡持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上设有定位口,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口与定位块卡扣配合以将电源汇流片定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刘阔正王海浪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