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5798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4 22:54
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包括通过水泵连通的蓄水池和回水池,仿自然河道一端与蓄水池连通,仿自然河道另一端与回水池连通;蓄水池、水泵、回水池和仿自然河道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循环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提高其在野外环境下的适应性,从而提供放流后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学训练方法及所用装置,尤其是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
技术介绍
近10年来,国内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已日趋成熟,已有越来越多的土著鱼类被放流到其原有栖息环境中,为野外鱼类种群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的放流种类有四大家鱼、中华鲟、胭脂鱼、滇池金线鈀以及多种裂腹鱼等保护物种。国内在增殖放流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突破人工繁殖的技术研究,对放流鱼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相对透彻,同时也涉及了遗传管理的研究,但是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鱼类增殖保护效果。 良好的增殖放流效果涉及的因素不只是摄食生态、驯养繁育、苗种饲养、鱼病防治、遗传管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幼鱼在野生河流中的成活率。人工放流鱼类的死亡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人工繁殖鱼类本身的身体机能不完善,人工喂养模式下降低了鱼类的野外摄食能力,长期处于静水环境中游泳能力的退化,缺乏逃避捕食者的信息与意识,池塘种群密度与野外种群密度差异等,总体上即人工培育的放流幼鱼无法在短时间内适用从放流前的人工环境到放流后野外环境的变化。纵观国内外学者在课题领域的研究,对于如何提高放流幼鱼成活率的问题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设想,但是至今并未见相关具体的驯化方法或者提出相关的驯化模型。 北盘江增殖放流活动已进行了 4年,该措施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标鱼类数量(长臀鮑、光倒刺鳃、白甲鱼、花鱼骨)明显增加。但是结合放流鱼类的总数与回捕的时间跨度与难度等问题,目标鱼类的回捕率还是很低的,特别对于长臀鮑这种环境适应性较差的鱼类其回捕情况十分不理想,近期又成功繁殖了墨头鱼和乌原鲤,因此对这些幼鱼在放流前进行仿自然环境的野化训练能够帮助它们提前适应自然野生状态下的环境,让放流幼鱼有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阶段,为后期进入自然河流生存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放流幼鱼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使放流幼鱼在具备野外河流关键生态因子的模型河道上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训练后,提高其在野外环境下的适应性,从而提供放流后的存活率,经过本装置训练的幼鱼在放归野外的存活率达到远远高于未经驯化的幼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包括通过水泵连通的蓄水池和回水池, 仿自然河道一端与蓄水池连通,仿自然河道另一端与回水池连通;蓄水池、水泵、回水池和仿自然河道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循环系统; 仿自然河道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摄食方式驯化区A、游泳能力驯化区B、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以及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 ; 摄食方式驯化区A由与蓄水池连通的主流河道和至少一个支流河道组成,主流河道和支流河道的入口处设置有堰和控制流量的百叶窗闸门; 游泳能力驯化区B中,主流河道和支流河道的汇流处设置有石块; 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的河道旁设置有水池,水池通过铁丝网与主流河道隔开,水池内喂养有水体攻击性动物; 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的河道的河床上设置有与自然河道的地貌特征相同的地貌; 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河段上设置有岛屿,岛屿上放置有关于鸟笼中的食鱼鸟; 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河道与回水池连通。 水池内喂养有水体攻击性动物为鳜鱼和/或舖鱼。 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的河道的河床上设置有与自然河道的地貌特征相同的地貌为河曲、深潭和浅滩中的一种或多种。 采用本技术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构建仿自然河道模型,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摄食方式驯化区A、游泳能力驯化区B、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以及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 ; 2)幼鱼摄食方式驯化:在摄食方式驯化区A的河道内中布置处于水体中不同高度的装有沉降性饲料的饲料台,使幼鱼在水体的中层或者底层摄食,丰富幼鱼的摄食方式,突破传统养殖的水面摄食这种单一方式,以适应野外环境下复杂饵料来源的觅食方式多样性,实现幼鱼摄食方式的驯化; 3)幼鱼游泳能力驯化:使游泳能力驯化区B的流场复杂化,让幼鱼通过该区域向上游觅食时强化其游泳能力,改变塘养环境下的静水状态,实现幼鱼游泳能力的驯化; 4)幼鱼捕食者意识驯化:在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内放置与河道隔开的水体攻击性动物,当幼鱼游经该区域时会认识到捕食者的存在,灌输幼鱼一种躲避敌害的意识,实现幼鱼捕食者意识的驯化; 5)幼鱼自然河道环境适应驯化:在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的河道的河床设置于与自然河道的地貌特征相同的地貌,使幼鱼适应地形的多样性,实现幼鱼自然河道环境适应的驯化; 6)幼鱼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在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河段设置岛屿,把鸟笼中的食鱼鸟放在岛上,在岛的四周进行水面喂食,当幼鱼进行水面摄食时会意识到捕食者存在的危险信号,进而意识到水面摄食的危险性,实现幼鱼水面摄食危险信号的驯化; 通过上述步骤,幼鱼会经历摄食方式的转变,河道地貌的复杂性,水流流场的复杂性以及敌害的潜在威胁,从而实现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提高。 步骤2)中使游泳能力驯化区B的流场复杂化的方法为:将摄食方式驯化区A的河道设置为主流河道和至少一个支流河道,在支流河道与主流河道的汇流处设置石块,同时调节支流河道和主流河道的入流量,实现游泳能力驯化区B的流场复杂化。 驯化周期为两个月,在驯化的前半个月内,采用以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水面喂食为主,摄食方式驯化区A水中喂食为辅,每日15到18点,在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岛屿四周撒上充足水面饵料,暴露食鱼鸟,在摄食方式驯化区A将少量沉性饲料或团状饲料装入饲料台悬挂于水体中层或放置底层让鱼吃食,用极少量饵料顺水流流向下游,吸引幼鱼通过游泳能力驯化区B游向摄食方式驯化区A觅食;在驯化的的前半个月后至驯化期结束,采用以摄食方式驯化区A水中喂食为主,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水面喂食为辅,吸引幼鱼向上通过游泳能力驯化区B游向摄食方式驯化区A觅食,并不断调整百叶窗闸门调整流速保证幼鱼通过汇流区的数量。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方法及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首次提出了针对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和幼鱼在野外存货的几个关键因子(即捕食能力、游泳能力,躲避敌害能力和生存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训练方法,通过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的设置以及喂养区域顺序的改变,使幼鱼在两个月的驯化期中经历摄食方式的转变,河道地貌的复杂性,水流流场的复杂性以及敌害的潜在威胁,显著改善和提高了幼鱼的摄食-捕食能力、游泳能力,躲避敌害能力和生存环境适应性,经过本方法训练的幼鱼在放归野外的存活率可达83%,达到远远高于未经驯化的幼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技术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构建仿自然河道模型,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摄食方式驯化区A、游泳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包括通过水泵(2)连通的蓄水池(1)和回水池(3),其特征在于:仿自然河道一端与蓄水池(1)连通,仿自然河道另一端与回水池(3)连通;蓄水池(1)、水泵(2)、回水池(3)和仿自然河道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循环系统;仿自然河道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摄食方式驯化区A、游泳能力驯化区B、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以及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摄食方式驯化区A由与蓄水池(1)连通的主流河道(14)和至少一个支流河道(9)组成,主流河道(14)和支流河道(9)的入口处设置有堰(4)和控制流量的百叶窗闸门(5);游泳能力驯化区B中,主流河道(14)和支流河道(9)的汇流处设置有石块(10);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的河道旁设置有水池(15),水池(15)通过铁丝网与主流河道(14)隔开,水池(15)内喂养有水体攻击性动物;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的河道的河床上设置有与自然河道的地貌特征相同的地貌;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河段上设置有岛屿(7),岛屿(7)上放置有关于鸟笼中的食鱼鸟(8);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的河道与回水池(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放流幼鱼野外存活率的仿自然河道模型装置,包括通过水泵(2)连通的蓄水池(I)和回水池(3),其特征在于: 仿自然河道一端与蓄水池(I)连通,仿自然河道另一端与回水池(3 )连通;蓄水池(I)、水泵(2)、回水池(3)和仿自然河道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循环系统; 仿自然河道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摄食方式驯化区A、游泳能力驯化区B、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自然河道环境适应区D以及水面摄食危险信号驯化区E ; 摄食方式驯化区A由与蓄水池(I)连通的主流河道(14)和至少一个支流河道(9)组成,主流河道(14)和支流河道(9)的入口处设置有堰(4)和控制流量的百叶窗闸门(5); 游泳能力驯化区B中,主流河道(14)和支流河道(9)的汇流处设置有石块(10); 捕食者意识驯化区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从锋莫伟均寇方露熊锋秦孝辉汪玲珑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