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筒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5458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筒净化器,壳体的左侧下部设有进气口,右侧上部设有出气口,壳体上设有若干检修门,净化室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均设有集尘室和过滤室,集尘室设在过滤室的下方,且待净化气体经集尘室进入过滤室,其中两个集尘室分别通过第一自动门和第二自动门与进气口连通,两个过滤室分别与出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后被分成两股气流,依次经过集尘室和过滤室的固定通道净化后才能排出,更利于气流控制,也降低了气流冲击对滤料的磨损,可在设备运行中对其中一个分室进行检修,同时又不影响另一个分室的运行,操作简单,检修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炭筒净化器
本技术涉及烟尘净化器,具体涉及炭筒净化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化工、生物制药工程、污水处理、塑料、电子、仪器等行业中,需要对粉尘以及有毒有害或异味气体进行过滤和净化,其中常用的一种是滤筒除尘器,目前的滤筒除尘器一般占地面积较大,维修不便,对气流的控制不好,在设备运行中难以进行检查维修。 由此可见,现有的滤筒除尘器中对气流控制不到位、设备运行中维修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滤筒除尘器中对气流控制不到位、设备运行中维修不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炭筒净化器,包括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净化室,所述壳体的左侧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右侧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检修门, 所述净化室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均设有集尘室和过滤室,所述集尘室设在所述过滤室的下方,且待净化气体经所述集尘室进入所述过滤室,其中两个所述集尘室分别通过第一自动门和第二自动门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两个所述过滤室分别与所述出气口连通;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 在上述炭筒净化器中,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用隔板分离,且所述隔板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并焊接固定,左右两端与所述壳体内壁间留有空隙,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分室的集尘室的入口和所述第二分室的过滤室的出口,所述隔板的左端设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滑动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所述第一自动门。 在上述炭筒净化器中,所述集尘室和过滤室用钢板隔离,所述钢板上设有与活性炭滤筒对应的通风孔,且围绕通风孔的外周均布设有若干螺孔,多个所述活性炭滤筒设在所述过滤室中,下端通过螺栓竖直固定在所述钢板上,上端密封。 在上述炭筒净化器中,所述钢板包括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中,所述隔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左端、所述第一钢板的右端通过竖板焊接固定,使所述第二分室中的过滤室与所述进气口断开,所述第一分室中的第一分室中的集尘室与所述出气口断开,所述第二分室的竖板的左侧设有与其铰接的旋转板形成所述第二自动门。 在上述炭筒净化器中,所述钢板焊接固定在刚性骨架上,所述刚性骨架的外缘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0011 ] 在上述炭筒净化器中,所述集尘室的入口处设有导流板。 本技术提供的炭筒净化器,净化室设有两个分室,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后被分成两股气流,依次经过集尘室和过滤室的固定通道净化后才能排出,不仅更利于气流控制,还加强了净化效果,也降低了气流冲击对滤料的磨损,且两个分室的入口处都设有自动门,若设备运行中其中一个分室出现故障,只需关闭需要检修的分室的自动门、打开相应的检修门进行检修,同时又不影响另一个分室的运行,操作简单,检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炭筒净化器,净化室设有两个分室,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的入口处设有可以启闭的自动门,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后被分成两股气流,依次经过集尘室和过滤室的固定通道净化后才能排出,若设备运行中其中一个分室出现故障,只需关闭需要检修的分室的自动门进行检修,同时又不影响设备的运行,结构简单易操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炭筒净化器包括壳体1、进气口 2和出气口 3。 如图2所示,壳体I内设有净化室,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第一分室包括第一集尘室41和第一过滤室42,第二分室包括第二集尘室51和第二过滤室52,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6分离,隔板6的前后两端与壳体I的内壁紧密贴合并焊接固定,左右两端与壳体I的内壁间留有空隙,分别形成第一集尘室41的入口和第二过滤室52的出口。 第一集尘室41和第一过滤室42、第二集尘室51和第二过滤室52之间分别用第一钢板81、第二钢板82隔离,第一钢板81和第二钢板82分别焊接固定在两刚性骨架9上,这两个刚性骨架9的外缘都通过螺栓接固定在壳体I的内壁上。第一钢板81的右端、第二钢板82的左端与壳体I的内壁间留有空隙,分别形成第二集尘室51的入口和第一过滤室42的出口。 隔板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钢板82的左端、第一钢板81的右端通过第二竖板55、第一竖板45焊接固定,第二竖板55、第一竖板45分别位于第二分室和第一分室中,使第二过滤室52不与进气口 2连通,降低气流冲击力对滤料的磨损,同时也使第一集尘室41不与出气口 3连通,防止气体不经过过滤室52从出气口排出。第一钢板81和第二钢板82上都设有多个与活性炭滤筒7对应的通风孔,且围绕通风孔的外周均布设有三个螺孔,多个活性炭滤筒7设在第一过滤室42和第二过滤室52中,活性炭滤筒7的下端通过螺栓竖直固定在第一钢板81和第二钢板82上,上端密封。 [0021 ] 参照图1和图3,隔板6上设有滑动设置在其左端的伸缩板43形成第一自动门,壳体I前侧的对应位置上设有滑块44,滑块44处于最左端时,伸缩板43将隔板6的左端和壳体I内壁间的缝隙封闭,第一集尘室41的入口关闭;滑块44处于最右端时,伸缩板43隐藏在隔板6中,第一集尘室41的入口畅通。 在第二竖板55上设有铰接在其左侧底部的旋转板53,形成第二自动门,壳体I前侧的对应位置设有旋钮54,顺时针转动旋钮54至极限位置,铰接板53与第二竖板55贴合,第二集尘室51的入口畅通;逆时针转动旋钮54至极限位置,铰接板53转至水平位置且将第二钢板82的左端和壳体I内壁间的缝隙封闭,第二集尘室51的入口关闭。 第一集尘室41和第二集尘室51的入口处均固定有导流板10。 在壳体I的前侧外壁上,相对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检修门40、第二检修门50,第一检修门40和第二检修门50的一端均用合页铰接在壳体I上。 气体从进气口 2进入后,被分成两股气流分别进入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两分室入口处的导流板10使气流量稳定、流速更均匀,然后依次通过集尘室和过滤室,经过降尘和活性炭吸附后从出气口 3排出。 若设备运行中其中一个分室出现故障,只需关闭需要检修的分室的自动门,然后打开检修门进行检修,同时又不影响另一个分室的运行,操作简单,检修方便。 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炭筒净化器,包括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净化室,所述壳体的左侧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右侧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检修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室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均设有集尘室和过滤室,所述集尘室设在所述过滤室的下方,且待净化气体经所述集尘室进入所述过滤室,其中两个所述集尘室分别通过第一自动门和第二自动门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两个所述过滤室分别与所述出气口连通;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炭筒净化器,包括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净化室,所述壳体的左侧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右侧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检修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室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分室和第二分室,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均设有集尘室和过滤室,所述集尘室设在所述过滤室的下方,且待净化气体经所述集尘室进入所述过滤室,其中两个所述集尘室分别通过第一自动门和第二自动门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两个所述过滤室分别与所述出气口连通;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通过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自动门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分室的集尘室与所述进气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筒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室和所述第二分室用隔板分离,且所述隔板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并焊接固定,左右两端与所述壳体内壁间留有空隙,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分室的集尘室的入口和所述第二分室的过滤室的出口,所述隔板的左端设有伸缩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昌刚王瑞强田兆龙吴桂才徐忠坤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路博宏业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