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施肥播种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3862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肥播种犁,包括机架、扶手、犁片和装料箱,所述的犁片包括设置于机架前端的底部开沟犁片和设置于机架后端底部的填沟犁片,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的装料箱位于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之间的机架上,装料箱底部设置有带有挡料板的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的设置,集犁地、撒料、填埋于一体,将原本的三道工序转化成一道,比传统犁更省时间,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该施肥播种犁不仅能用于玉米苗的施肥,也能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播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肥播种犁
本技术属于农业
,涉及一种农具,具体涉及一种施肥播种犁,可用于如玉米苗的施肥以及其他农作物的播种过程。 技术背景 玉米种播种下去以后,过两三个月需给玉米苗施一次肥,由于每列玉米苗之间的距离不大,机器无法驶入操作。为了让肥料更好的被玉米苗吸收以及防止肥料挥发,需保证填肥的沟不能太浅。传统的施肥工具是机架和犁片简单的组合。为了让肥料更好的被玉米吸收传统的施肥过程有三道工序:先一人在前拉动犁具一人在后方扶着犁具,操作犁具使得犁片划出一条沟,然后一人在后边用手往沟里撒肥,最后在相反的方向操作犁具,通过犁片的作用将沟填上。用传统的犁施肥不仅费时而且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传统玉米施肥过程的工序过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将工序大大简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的犁具,并能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播种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施肥播种犁,包括机架、扶手、犁片和装料箱,所述的犁片包括设置于机架前端的底部开沟犁片和设置于机架后端底部的填沟犁片,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的装料箱位于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之间的机架上,装料箱底部设置有带有挡料板的出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施肥犁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挡料板位置的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固结在挡料板上的支撑板,支撑板上焊接有球面副;在机架上固结有档位控制板,档位控制板上安装有档位操纵杆,档位操纵杆一端连接把手,另一端与所述的球面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档位控制板上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一端连通的档位槽,档位操纵杆穿过档位槽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挡料板安装在对称设置于出料口两侧的带有滑槽的限位板中,挡料板在滑槽中的不同位置时,出料口打开的大小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扶手包括铰接在机架前端的前扶手和固结在机架后端的后扶手,前扶手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机架前端铰接有控制杆,控制杆通过与前扶手上不同的通孔连接以调整前扶手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填沟犁片与装料箱之间的距离小于开沟犁片与装料箱之间的距离。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架包括口形支撑架,支撑架与水平面平行设置,装料箱安装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分别固结有安装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的安装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装料箱为漏斗形箱体。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操作非常简便,仅需通过前后扶手将施肥犁摆正,即可进行犁地、施肥的操作; 2.通过开沟犁片和填沟犁片的设置,集犁地、撒料、填埋于一体,将原本的三道工序转化成一道,比传统犁更省时间,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3.在玉米苗施肥犁工作过程中,由于装料箱中装有肥料,使得犁具自身重力有所增加,在犁具运行过程中,易于平稳; 4.该犁具设有手动改变出料口大小的调节机构,能够随时的更改出料口的大小,便于控制不同地段肥料的洒布量,使施肥过程的操控性更好; 5.该犁具大部分构件是焊接而成,以及少部分的螺栓连接,易于制作,成本低廉; 6.该施肥播种犁不仅能用于玉米苗的施肥,也能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播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机架部分的正视图; 图6为机架部分的俯视图; 图7为调节机构部分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8为调节机构部分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9为档位控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限位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限位板和挡料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12为前扶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 一后扶手,2—把手,3—档位操纵杆,4一装料箱,5—控制杆,6—前扶手,7—通孔,8—开沟犁片,9—出料口,10—挡料板,11—填沟犁片,12—球面副,13—档位控制板,14一支撑板,15一限位板,16一支撑架,17一安装板,18一档位槽;19一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施肥播种犁,包括机架、扶手、犁片和装料箱4,所述的犁片包括设置于机架前端底部的开沟犁片8和设置于机架后端底部的填沟犁片11,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的装料箱4位于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之间的机架上,装料箱4底部设置有带有挡料板10的出料口 9。 本技术的原理如下: 开沟犁片8设置在机架前端,作用于土壤,将土壤翻开以便于施肥;在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中间设置有撒布肥料的装料箱4,开沟犁片8将土壤翻开后,肥料落入到土壤中;填沟犁片11位于机架的后端,将开沟犁片8翻开的土壤重新填埋到翻开的犁沟中,将肥料填埋,完成整个过程。 为了实现合理的相互配合,需要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即,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在施肥犁行进方向上不共线,若称施肥犁行进方向为前方,则填沟犁片11应该在开沟犁片8的左后方或右后方; 第二,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的偏转方向相反,即两个犁片的犁面朝向是相交的(垂直于犁面的线相交),如开沟犁片8的犁面向左偏转,填沟犁片11的犁面向右偏转;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使两个犁片相互配合完成犁地和填埋的过程;并且两个犁片之间的距离(垂直于行进方向之间的距离)不能过大,以玉米苗施肥为例,两个犁片之间的距离宜小于玉米苗行间距;在播种其他农作物时,根据农作物的播种密度要求进行犁片间距的调整。 在犁地的过程中,装料箱4中的肥料(或种子)从出料口 9中落下,为了控制单位时间肥料的落下量以控制施肥量(洒布量),在出料口 9上设置有挡料板10,以根据需要调整出料口 9打开的大小。 为了使该施肥播种犁性能更好,本技术中进一步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施肥犁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挡料板10位置的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固结在挡料板10上的支撑板14,支撑板14上焊接有球面副12,如图4、图7、图8所示;在机架上固结有档位控制板13,档位控制板13上安装有档位操纵杆3,档位操纵杆3 —端连接把手2,另一端与所述的球面副12连接。 球面副12与挡料板10为一体结构,如图7、图8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当球面副12位置改变时,挡料板10的位置随之改变,从而改变出料口 9打开的大小。球面副12与一个档位操纵杆3连接,通过档位操纵杆3来控制球面副12的位置。档位控制板13上设置多个档位,不同档位的时候可卡住档位操纵杆3,以固定挡料板10的位置。采用球面副12的好处是,可将档位操纵杆3的不同方向的轴向运动转变为任意方向的移动,方便与档位控制板13的配合,同时也便于调整挡料板10的位置。 档位控制板13上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一端连通的档位槽18,档位操纵杆3穿过档位槽18设置。 本方案中给出一种具体的档位控制板13,如图9所示,档位控制板13上的不同档位槽18用于限制档位操纵杆3,档位操纵杆3位于不同的档位槽18中时,对应的挡料板10的位置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肥播种犁,包括机架、扶手、犁片和装料箱(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犁片包括设置于机架前端的底部开沟犁片(8)和设置于机架后端底部的填沟犁片(11),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的装料箱(4)位于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之间的机架上,装料箱(4)底部设置有带有挡料板(10)的出料口(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肥播种犁,包括机架、扶手、犁片和装料箱(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犁片包括设置于机架前端的底部开沟犁片(8)和设置于机架后端底部的填沟犁片(11),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沿施肥犁行进方向形成的轨迹平行但不重合;开沟犁片(8)和填沟犁片(11)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的装料箱⑷位于开沟犁片⑶和填沟犁片(11)之间的机架上,装料箱(4)底部设置有带有挡料板(10)的出料口(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肥播种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施肥犁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挡料板(10)位置的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固结在挡料板(10)上的支撑板(14),支撑板(14)上焊接有球面副(12);在机架上固结有档位控制板(13),档位控制板(13)上安装有档位操纵杆(3),档位操纵杆(3) —端连接把手(2),另一端与所述的球面副(12)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肥播种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档位控制板(13)上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一端连通的档位槽(18),档位操纵杆(3)穿过档位槽(18)设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士敏刘彦峰薛金钢王晓君邱涛李雷郑贺李朋朋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