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26862 阅读:146 留言:1更新日期:2015-01-21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包括防护网,还包括支撑锚杆和立式挡土板,支撑锚杆沿竖向设置,且支撑锚杆固定在立式挡土板上,支撑锚杆的下端伸在立式挡土板的外侧,防护网的一侧固定在立式挡土板的上端,防护网上固定有锚钉。以解决现有锚杆加固方法仅能加固岩堆外围处,难以使岩堆形成一个整体,加固效果有限,而采用抗滑桩加固虽然效果显著,但其会明显的增加工程的成本投资和工期投入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岩堆防护治理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堆补强结构,属于岩堆治理领域。
技术介绍
岩堆一般指位于高陆崩塌斜坡坡脚处的包含大小不一的落石岩屑的堆积体。其相关的治理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所面临和关注的难题。由于国内外至今缺乏相关的规范文件和技术支撑,使得该问题仍处于半摸索、半经验的粗放阶段。在喀斯特岩溶发育地区,尤其是在我国西南部存在大量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地区,强烈的溶蚀作用常形成大面积的岩溶洼地,洼地四周岩溶峰丘、落水洞、陡崖、泉眼一般都较为发育;溶沟、溶槽及溶蚀宽裂隙密集分布;地下有岩溶管道及暗河分布,场地周边常遍布危岩体、块石(岩堆)层。而岩溶洼地的岩堆与一般意义的岩堆又有所不同,因在重力作用下,由于洼地地形的控制,其受到侧向约束的作用而具有类谷仓现象。而实际的岩溶洼地工程中常常为了满足工程需要而必须对这种形式的岩堆进行开挖卸荷,其势必导致岩堆应力重分布而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因此,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能够保证洼地岩堆开挖卸荷作用下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洼地岩堆上方岩体产生次生灾害,是岩溶洼地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溶挂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以解决实际的岩溶挂地工程中常常为了满足工程需要而必须对岩溶洼地岩堆进行开挖卸荷,其势必导致岩堆应力重分布而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如下: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包括抗滑桩1,任意两相邻抗滑桩I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挡土板2,抗滑桩I的桩体顶部设置有冠梁3,冠梁3上铺设有被动防护网4 ;所述冠梁3包括基座31和立柱32,基座31固定设置在抗滑桩I或挡土板2的上端,立柱3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基座31上,所述被动防护网4铺设在立柱32上;所述补强装置还包括有锚绳5和定位锚钉6,锚绳5的一端固定在立柱32的上端,锚绳5的另一端固定在锚钉6上,拉直锚绳5后将锚钉6嵌入抗滑桩I上侧的岩堆中,用于为立柱32加固,防止出现滚石时,立柱32的上端由于受力过大而垮塌。 所述抗滑桩I为矩形截面嵌岩桩。 任意两抗滑桩I均相互平行,且任意一个抗滑桩I均与固定在该抗滑桩I上的挡土板2相平行。 所述抗滑桩I和挡土板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挡土板2的底部开设有贯通挡土板2两端的泄水孔7。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如下:对岩溶洼地岩堆进行开挖卸荷时,在开挖前在卸荷处的上游安装所述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通过抗滑桩和挡土板承受上游岩堆的下滑力,防止在卸荷时上游岩堆出现垮塌,避免因下游岩堆的挖掘导致岩堆应力重分布,从而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问题;通过冠梁及其上铺设的被动防护网能够有效阻挡上游滚石的滑落,防止下游施工时上游滚石滑落造成安全事故,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包括:抗滑桩1,抗滑桩I为矩形截面嵌岩桩,任意两相邻抗滑桩I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挡土板2,挡土板2主要用于防止岩堆体从抗滑桩I之间的空隙中挤出,所述挡土板2的底部开设有贯通挡土板2两端的泄水孔7,泄水孔7用于排出岩堆内积水,防止积水过多引起抗滑桩I或挡土板2垮塌,所述抗滑桩I和挡土板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滑桩I的桩体顶部设置有冠梁3,所述冠梁3包括基座31和立柱32,基座31固定设置在抗滑桩I或挡土板2的上端,立柱3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基座31上,所述被动防护网4 (优选柔性网)铺设在立柱32上(所述冠梁3也可采用其他支撑结构,例如下端嵌入抗滑桩I或挡土板2的钢筋结构,将被动防护网4铺设在伸在抗滑桩I或挡土板2外部的钢筋结构上,实现滚石滚落的被动防护);所述补强装置还包括有锚绳5和定位锚钉6,锚绳5的一端固定在立柱32的上端,锚绳5的另一端固定在锚钉6上,拉直锚绳5后将锚钉6嵌入抗滑桩I上侧的岩堆中,用于为立柱32加固,防止出现滚石时,立柱32的上端由于受力过大而垮塌。 优选地,任意两抗滑桩I均相互平行,且任意一个抗滑桩I均与固定在该抗滑桩I上的挡土板2相平行。 具体加固方法(该方法仅是其中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用于解释所述不强结构的建造及使用,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下:先将抗滑桩I嵌固于岩溶洼地岩堆的前沿以支挡岩堆的下滑,桩体嵌岩深度不低于4米(具体深度根据地形及岩堆体的体积而定),在各桩体间设置挡土板2,施工时先绑扎钢筋,绑扎完毕后再安装钢模板,同时在泄水孔7的孔位插入PVC管(优选10mm孔径),最后使混凝土 (优选C30以上混凝土)浇筑,使得挡土板2得以成型;挡土板2施工养护完毕,即进行冠梁3的施工。冠梁3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先绑扎钢筋、再支模,最后用混凝土浇筑并养护,养护完毕即进行被动防护网4的安装,被动防护网4优选RX1-150型网,将锚绳5的一端固定在立柱32的上端,锚绳5的另一端固定在锚钉6上,拉直锚绳5后将锚钉6嵌入抗滑桩I上侧的岩堆中,用于为立柱32加固,防止出现滚石时,立柱32的上端由于受力过大而垮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包括抗滑桩(1),其特征在于:任意两相邻抗滑桩(1)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挡土板(2),抗滑桩(1)的桩体顶部设置有冠梁(3),冠梁(3)上铺设有被动防护网(4)。

【技术特征摘要】
1.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包括抗滑桩(1),其特征在于:任意两相邻抗滑桩(I)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挡土板(2),抗滑桩(I)的桩体顶部设置有冠梁(3),冠梁(3)上铺设有被动防护网(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3)包括基座(31)和立柱(32),基座(31)固定设置在抗滑桩(I)或挡土板(2)的上端,立柱(3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基座(31)上,所述被动防护网(4 )铺设在立柱(32 )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岩溶洼地岩堆卸荷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锚绳(5)和定位锚钉(6),锚绳(5)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能彬孙洪王建忠姜勇高波吴显智吴斌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 2015年01月21日 09:22
    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有两种情况:(1)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2)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