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钻巨型内捞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852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5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随钻巨型内捞筒,包括上接头、内筒、外筒和反循环铣鞋,上接头连接于外筒的顶部,内筒设于外筒的内部,反循环铣鞋的顶部连接于外筒的底部,反循环铣鞋的中心部设有通孔,通孔的顶部与内管的底部连通,通孔的中部设有球座,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设有一圈溢流内腔,反循环铣鞋内侧的顶端部设有多个内溢流进口,内溢流进口与溢流内腔的顶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外侧的底端部设有多个反循环孔,反循环孔与溢流内腔的底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顶部的边缘设有单流阀,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还设有内循环孔,内循环孔的底部与球座下方的通孔连通,内循环孔的顶部与单流阀的底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减少施工成本,保护出油层位,提高捞砂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随钻内捞筒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钻井、修井
,特别是涉及一种随钻内捞筒。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油田很多生产油井产层压力系数较低,液面高度一般在1000-2000m之间,在产油的同时,地层会出现亏空,发生岩屑剥落,造成砂埋,使得油井内的产油量随之衰竭甚至停产。现有的捞砂方法有:循环洗井捞砂法、采用抽吸式捞筒进行捞砂、采用随钻分体巨型捞杯进行捞砂等,循环洗井捞砂方法,是用泵车进行冲砂作业,施工成本较高,若油井上部有漏失层位,还需采用其它措施才能进行施工,因此作业成本较高,洗井液也会不同程度的对地层造成伤害,不利于下步油井开采;采用抽吸式捞筒在井下捞砂过程中因不能钻磨及划眼,易发生粘卡等井下事故;采用随钻分体巨型捞杯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消耗的钻井液较多,且捞砂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井下捞砂设备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随钻内捞筒,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捞砂设备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随钻内捞筒,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减少施工成本,保护出油层位,提高捞砂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随钻内捞筒,包括上接头、内筒、外筒和反循环铣鞋,所述上接头的中心部设有圆形通道,上接头螺装于外筒的顶部,所述内筒设于外筒的内部且与上接头的圆形通道相通,所述反循环铣鞋的顶部螺装于外筒的底部,所述反循环铣鞋的中心部设有通孔,通孔的顶部与内筒的底部连通,所述通孔的中部设有球座,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设有一圈溢流内腔,反循环铣鞋内侧的顶端部设有多个内溢流进口,所述内溢流进口与所述溢流内腔的顶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外侧的底端部设有多个反循环孔,所述反循环孔与所述溢流内腔的底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顶部的边缘设有单流阀,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还设有内循环孔,所述内循环孔的底部与所述球座下方的通孔连通,内循环孔的顶部与所述单流阀的底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侧壁设有多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排液孔。进一步的,所述内筒的内径为40-50mm。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外径为140-165mm。进一步的,所述反循环铣鞋的侧壁设有四个内循环孔。进一步的,所述反循环铣鞋顶部的边缘设有四个单流阀。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随钻内捞筒,从保护油层角度出发,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不用泵车和其它辅助设备,仅压力循环即可实现将井内沉砂捞出,减少施工成本,保护出油层位;将外筒的外径设为140-165mm,内筒的内径设为40-50mm,这样,采用内径较小的内筒,可增大外筒和内筒间的容积,增加捞砂量,减少起下钻的次数。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特殊结构的随钻内捞筒,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所示,一种随钻内捞筒,包括上接头1、内筒2、外筒3和反循环铣鞋4,上接头1的中心部设有圆形通道11,上接头1螺装于外筒3的顶部,内筒2设于外筒3的内部且与上接头1的圆形通道11相通,反循环铣鞋4的顶部螺装于外筒3的底部;外筒3的侧壁设有多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排液孔31,外筒3的外径为140mm;内筒2的内径为40mm,采用内径较小的内筒2,可增大外筒3和内筒间的容积,增加捞砂量,减少起下钻的次数。反循环铣鞋4的中心部设有通孔41,通孔41的顶部与内筒2的底部连通,通孔41的中部安装有球座42,这样使得球座距离井底更近,充分发挥水泵的作用,反循环铣鞋4的侧壁内设有一圈溢流内腔43,反循环铣鞋4内侧的顶端部设有多个内溢流进口44,内溢流进口44的顶部开口与球座42上方的通孔连通41,内溢流进口44的底部开口与溢流内腔43的顶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4外侧的底端部设有十二个反循环孔45(图中未完全示出),反循环孔45与溢流内腔43的底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4顶部的边缘设有四个单流阀46(图中未完全示出),反循环铣鞋4的侧壁内还设有四个内循环孔47(图中未完全示出),内循环孔47的底部开口与球座42下方的通孔41连通,内循环孔47的顶部开口与单流阀46的底部连通;本专利技术的随钻内捞筒,工作原理为:用一定尺寸的钻杆连接在上接头1上,把随钻内捞筒送入井下起砂预定位置,投球、开泵旋转后,内筒2内的液柱压力经内溢流孔进口44进入溢流内腔43,最后通过反循环孔45排出,钻井液通过反循环孔45冲击岩屑,此时泵压越大对岩屑的冲击就越大,岩屑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进入通孔41内,经内循环孔47穿过单流阀46进入外筒3,液体通过外筒3侧壁上的排液孔31排出,岩屑留置在外筒3内,实现了捞砂。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47/201310283625.html" title="随钻巨型内捞筒原文来自X技术">随钻巨型内捞筒</a>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钻巨型内捞筒,包括上接头、内筒、外筒和反循环铣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的中心部设有圆形通道,上接头螺装于外筒的顶部,所述内筒设于外筒的内部且与上接头的圆形通道相通,所述反循环铣鞋的顶部螺装于外筒的底部,所述反循环铣鞋的中心部设有通孔,通孔的顶部与内筒的底部连通,所述通孔的中部设有球座,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设有一圈溢流内腔,反循环铣鞋内侧的顶端部设有多个内溢流进口,所述内溢流进口的顶部与所述球座上方的通孔连通,内溢流进口的底部与所述溢流内腔的顶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外侧的底端部设有多个反循环孔,所述反循环孔与所述溢流内腔的底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顶部的边缘设有单流阀,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还设有内循环孔,所述内循环孔的底部与所述球座下方的通孔连通,内循环孔的顶部与所述单流阀的底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随钻内捞筒,包括上接头、内筒、外筒和反循环铣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的中心部设有圆形通道,上接头螺装于外筒的顶部,所述内筒设于外筒的内部且与上接头的圆形通道相通,所述反循环铣鞋的顶部螺装于外筒的底部,所述反循环铣鞋的中心部设有通孔,通孔的顶部与内筒的底部连通,所述通孔的中部设有球座,反循环铣鞋的侧壁内设有一圈溢流内腔,反循环铣鞋内侧的顶端部设有多个内溢流进口,所述内溢流进口的顶部与所述球座上方的通孔连通,内溢流进口的底部与所述溢流内腔的顶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外侧的底端部设有多个反循环孔,所述反循环孔与所述溢流内腔的底端部连通,反循环铣鞋顶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练以峰黄世财许兆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奥意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