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成花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1630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5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属于医学设备领域。本输液装置包括输送管一,输送管一的上端连接吊瓶,输送管一的下端连通有呈圆筒形的换瓶筒一,换瓶筒一内具有换瓶球一,换瓶球一的直径与换瓶筒一的内径相匹配,换瓶球一位于换瓶筒一的底部,换瓶筒一的侧部连通有输液管,换瓶筒一的底部连有排气管和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有换瓶筒二,换瓶筒二的底部有换瓶球二,连接管连通换瓶筒二的侧部且连接处高于输液管与换瓶筒一的连接处,换瓶筒二顶部连通有输送管二,输送管二的上端连接吊瓶,位于输送管二上的吊瓶顶端低于位于输送管一上的吊瓶的底端,输液管上具有调节器。本输液装置排除了安全隐患,实现了输液自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属于医学设备领域。本输液装置包括输送管一,输送管一的上端连接吊瓶,输送管一的下端连通有呈圆筒形的换瓶筒一,换瓶筒一内具有换瓶球一,换瓶球一的直径与换瓶筒一的内径相匹配,换瓶球一位于换瓶筒一的底部,换瓶筒一的侧部连通有输液管,换瓶筒一的底部连有排气管和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有换瓶筒二,换瓶筒二的底部有换瓶球二,连接管连通换瓶筒二的侧部且连接处高于输液管与换瓶筒一的连接处,换瓶筒二顶部连通有输送管二,输送管二的上端连接吊瓶,位于输送管二上的吊瓶顶端低于位于输送管一上的吊瓶的底端,输液管上具有调节器。本输液装置排除了安全隐患,实现了输液自动化。【专利说明】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学设备领域,涉及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
技术介绍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由于其用量大而且是直接进入血液的,故质量要求高,生产工艺等亦与小针注射剂有一定差异。 输液的分类及临床用途为:电解质输液用以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输液。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营养输液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糖类输液中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输液与脂肪乳输液将在后面专门论述。胶体输液用于调节体内渗透压。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现有的输液装置通常包括一悬挂着的吊瓶和输液管,通过输液管进行输液,该种结构的输液装置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若病人的需需要的吊瓶只有一瓶,则该种结构的输液装置比较实用,但目前需要输液的病人均是多瓶,每打完一瓶,则需要护士来进行操作将输液管拔下再插进另一瓶吊瓶中,该过程中,增加了插入针头的感染机率,具有安全隐患,并且该过程输液者无法操作,流程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该自动化输液装置排除了安全隐患,实现了输液自动化,解决了现有输液装置结构不够优化,操作麻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装置包括一根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一,所述输送管一的上端连接吊瓶,所述输送管一的下端连通有呈圆筒形的换瓶筒一,所述换瓶筒一内具有换瓶球一,所述换瓶球一的直径与所述换瓶筒一的内径相匹配,所述换瓶球一能够将所述换瓶筒一分隔成两互不相通的腔室,所述换瓶球一位于所述换瓶筒一的底部,所述换瓶筒一的侧部连通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具有扎入人体的针头,所述换瓶筒一的底部连有排气管和连接管,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具有密集的毛细孔,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有换瓶筒二,所述换瓶筒二的底部也具有换瓶球二,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瓶筒二的侧部且连接处高于所述输液管与换瓶筒一的连接处,所述换瓶筒二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二,所述输送管二的上端连接吊瓶,位于所述输送管二上的吊瓶顶端低于位于所述输送管一上的吊瓶的底端,所述输液管上具有调节器。 本案子中,预设需挂的吊瓶的为两瓶,第一瓶进行输液时,药液通过输送管一进入换瓶筒一内,换瓶球一将换瓶筒一分隔成两腔室,药液从输液管进如人体内,当第一吊瓶药液打光时,此时第二吊瓶的药液作用换瓶球一迫使换瓶球向上运动,该过程中,通过排气管的毛细孔将连接管内的空气排出,由于是毛细孔,药液不会从排气管内流出,药液逐渐将换瓶球一向上顶至换瓶筒一的顶部处,药液从换瓶筒一的侧部的连接处通过输液管进入人体中,实现了输液的自动化,设计巧妙,由于第二吊瓶的顶端低于第一吊瓶的底端,只有在第一吊瓶内的药液全部打光时,第二吊瓶内的药液才会使换瓶球一向上运动,结构精巧,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换瓶,无需人工操作,通过高度之间的压强差原理,使第一吊瓶输液时,换瓶球一被药液限制在底部,当第二吊瓶输液时,换瓶球一被药液顶在换瓶筒一的顶壁上,结构设计巧妙。另外,打完一瓶吊瓶后,无需反复插拔插头,排出了针头感染的安全隐患。 在上述的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中,所述调节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部处具有高度呈阶梯设置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轮。 调节器是现有输液装置上的调节器,起到调整输液速度的作用。 在上述的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中,所述连接管为橡皮管。 当装置出现阻流时,可通过按压橡皮管使装置正常工作。 在上述的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中,所述换瓶筒一和所述换瓶筒二之间具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固连所述换瓶筒一的外壁上,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固连所述换瓶筒二的外壁上。 通过连接杆使各个换瓶筒能够固定,使输液装置具有固定的形状,在输液的时候能够固定。 在上述的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中,所述换瓶筒一和所述换瓶筒二由透明材料制成。 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工作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自动化输液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自动化输液装置通过高度之间的压强差原理,使第一吊瓶输液时,换瓶球一被药液限制在底部,当第二吊瓶输液时,换瓶球一被药液顶在换瓶筒一的顶壁上,结构设计巧妙。 2、本自动化输液装置通过排气管的毛细孔将连接管内的空气排出,由于是毛细孔,药液不会从排气管内流出。 3、本自动化输液装置只有在第一吊瓶内的药液全部打光时,第二吊瓶内的药液才会使换瓶球一向上运动,结构精巧,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换瓶,无需人工操作。 4、本自动化输液装置连接管为橡皮管。当装置出现阻流时,可通过按压橡皮管使装置正常工作。 5、本自动化输液装置换瓶筒一和换瓶筒二之间具有连接杆,通过连接杆使各个换瓶筒能够固定,使输液装置具有固定的形状,在输液的时候能够固定。 6、本自动化输液装置换瓶筒一和换瓶筒二由透明材料制成。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工作情况。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自动化输液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自动化输液装置的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送管一 ;2、换瓶筒一 ;3、换瓶球一 ;4、输液管;5、排气管;6、连接管;7、换瓶筒二 ;8、换瓶球二 ;9、调节器;9a、壳体;9al、滑槽;%、滑轮;1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自动化输液装置包括一根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一 1,输送管一 I的上端连接吊瓶,输送管一 I的下端连通有呈圆筒形的换瓶筒一 2,换瓶筒一 2内具有换瓶球一3,换瓶球一 3的直径与换瓶筒一 2的内径相匹配,换瓶球一 3能够将换瓶筒一 2分隔成两互不相通的腔室,换瓶球一 3位于换瓶筒一 2的底部,换瓶筒一 2的侧部连通有输液管4,输液管4的另一端具有扎入人体的针头,换瓶筒一 2的底部连有排气管5和连接管6,排气管5的另一端具有密集的毛细孔,连接管6的另一端连有换瓶筒二 7,换瓶筒二 7的底部也具有换瓶球二 8,连接管6连通换瓶筒二 7的侧部且连接处高于输液管4与换瓶筒一 2的连接处,换瓶筒二 7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二,输送管二的上端连接吊瓶,位于输送管二上的吊瓶顶端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化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装置包括一根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一,所述输送管一的上端连接吊瓶,所述输送管一的下端连通有呈圆筒形的换瓶筒一,所述换瓶筒一内具有换瓶球一,所述换瓶球一的直径与所述换瓶筒一的内径相匹配,所述换瓶球一能够将所述换瓶筒一分隔成两互不相通的腔室,所述换瓶球一位于所述换瓶筒一的底部,所述换瓶筒一的侧部连通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具有扎入人体的针头,所述换瓶筒一的底部连有排气管和连接管,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具有密集的毛细孔,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有换瓶筒二,所述换瓶筒二的底部也具有换瓶球二,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瓶筒二的侧部且连接处高于所述输液管与换瓶筒一的连接处,所述换瓶筒二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输送管二,所述输送管二的上端连接吊瓶,位于所述输送管二上的吊瓶顶端低于位于所述输送管一上的吊瓶的底端,所述输液管上具有调节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花
申请(专利权)人:王成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