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琦专利>正文

L型薄壁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2902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共用排气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L型薄壁构件,其穿过洞口叠加围合部分墙面而形成共用排气道,L型薄壁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沿第一平板的顶端与第二平板的顶端和/或第一平板的底端与第二平板的底端外侧设有L型挑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L型薄壁构件上设有L型挑边,形成加强冀,有效提高L型薄壁构件的整体力学性能,增强其稳定性,避免在搬运及安装过程发生纵向折裂;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叠加对接口对接面积小不易密封的问题;解决了设置进气口的L型薄壁构件端口易在搬运、安装及钻阀门安装孔中破坏的问题;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与楼板之间的缝隙封堵时需安装底模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的卸重承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共用排气道
,提供了一种L型薄壁构件,其穿过洞口叠加围合部分墙面而形成共用排气道,L型薄壁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沿第一平板的顶端与第二平板的顶端和/或第一平板的底端与第二平板的底端外侧设有L型挑边。本技术中,L型薄壁构件上设有L型挑边,形成加强冀,有效提高L型薄壁构件的整体力学性能,增强其稳定性,避免在搬运及安装过程发生纵向折裂;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叠加对接口对接面积小不易密封的问题;解决了设置进气口的L型薄壁构件端口易在搬运、安装及钻阀门安装孔中破坏的问题;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与楼板之间的缝隙封堵时需安装底模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L型薄壁构件的卸重承托问题。【专利说明】L型薄壁构件
本技术涉及共用排气道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L型薄壁构件。
技术介绍
本 申请人:于2011年3月31日申请了一款名称为“L型薄壁结构”的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855078)。如图1和图2所示,该L型薄壁结构,设置于房间的阴角10’处,阴角10’处的楼板预设洞口 70’,L型薄壁结构20’穿过洞口 70’或设置于楼板上围合洞口 70’及部分墙面而形成的共用排气道30’,L型薄壁结构20’包括彼此垂直的第一平板21’和第二平板22’,第一平板21’和/或第二平板22’的端部设置有挑边23’。本技术的L型薄壁结构应用于共用排气道后,由于第一平板21’和第二平板22’的端部设置有挑边23’,在第一平板21’和第二平板22’的端部形成了一加强翼,改善L型薄壁结构的力学性能,也大大增加了第一平板21’和第二平板22’的垂直端面与墙面相交处的密封面积,增强了密封的牢固可靠性,适用于形成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共用排气道。 上述专利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图2中所示,该L型薄壁结构20’在安装时薄壁结构与楼板40’之间缝隙需灌浆封堵,此时需要在楼板下方固定一底模50’用于支撑,然后于底模50’上方填浆料60’,等浆料60’固化成型后再将底部的底模50’拆除,这样的工艺操作繁琐,增加了材料人工成本,延长了施工工期;而且,由于薄壁结构厚度一般在Icm?2cm之间,其稳定性差,易产生纵向折裂;在多楼层之间叠置时相互对接口面积小,不易密封;另叠加承重差,故一般在三个楼层之间设置一次承托卸重处理,避免因负重而垮塌;因开设有进气口的薄壁构件,开口上边距薄壁构件上端一般3?15cm,极易在搬运、安装及钻阀门安装孔时破坏。因此亟需对上述L型薄壁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型薄壁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L型薄壁结构稳定性差、对接口不易密封、薄壁结构与楼板之间缝隙灌浆需安装底模、排气道需分层承托卸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L型薄壁构件,设置于房间的阴角处,所述阴角处的楼板预设洞口,所述L型薄壁构件穿过所述洞口叠加围合部分墙面而形成共用排气道,所述L型薄壁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沿所述第一平板的顶端与第二平板的顶端和/或所述第一平板的底端与第二平板的底端外侧设有L型挑边。 具体地,所述L型挑边的外平面高于所述第一平板及第二平板的顶端或底端,或者,所述L型挑边的外平面低于所述第一平板及第二平板的顶端或底端,或者,所述L型挑边的外平面与所述第一平板及第二平板的顶端或底端平齐。 具体地,所述L型挑边与所述第一平板及所述第二平板垂直;或者,所述L型挑边与所述第一平板及所述第二平板不垂直。 具体地,所述L型挑边的横截面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异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板和/或第二平板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安装有功能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板的端部和/或第二平板的端部设有纵向挑边,所述纵向挑边的外壁与相邻的第一平板的外壁和/或相邻的第二平板的外壁之间的夹角大于180°而小于270°。 具体地,所述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L型挑边由浆料一体固化成型;或者由平板拼接装订、粘接而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L型挑边内设有增强物或轻质物,所述增强物为钢筋、钢丝、钢筋网、纤维、纤维丝束、纤维网格布、无纺布、金属薄条带、有孔薄条带、包装带、编织带、秸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轻质物为木屑、秸杆、泡沫、聚苯烯中的至少一种。 本技术中,L型薄壁构件上设有L型挑边,形成加强冀,有效提高L型薄壁构件的整体力学性能,增强其稳定性,避免在搬运及安装过程发生纵向折裂;解决了 L型薄壁构件叠加对接口对接面积小不易密封的问题;解决了设置进气口的L型薄壁构件端口易在搬运、安装及钻阀门安装孔中破坏的问题;解决了 L型薄壁构件与楼板之间的缝隙封堵时需安装底模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 L型薄壁构件的卸重承托问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L型薄壁结构与阴角围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L型薄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L型薄壁构件与阴角围合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L型薄壁构件与阴角围合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C剖视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L型薄壁构件与阴角围合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图4中D-D剖视图; 10’ -阴角;20’ -L型薄壁结构; 30’ -共用排气道; 21’-第一平板;22’-第二平板;23’-挑边; 40 ’ -楼板;50 ’ -底模;60 ’ -浆料; 70’ -洞口;1-L型薄壁构件;11-第一平板; 12-第二平板; 13-L型挑边;14-进气口; 15-纵向挑边; 16-倒角;2-阴角; 21-楼板;22-洞口;3-浆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实施例一 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L型薄壁构件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11与第二平板12,沿第一平板11的底端与第二平板12的底端外侧设有L型挑边13,沿第一平板11的顶端与第二平板12的顶端外侧也设置L型挑边13。当然,也可以只置一 L型挑边13,即只设置于第一平板11的顶端与第二平板12的顶端外侧或者第一平板11的底端与第二平板12的底端外侧。 参阅图4,L型薄壁构件I设置于房间的阴角2处,阴角2处的楼板21预设洞口22,L型薄壁构件I穿过洞口 22叠加围合部分墙面而形成共用排气道。由图中可以看出,两L型挑边13形成加强翼加强了第一平板11与第二平板12之间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型薄壁构件,设置于房间的阴角处,所述阴角处的楼板预设洞口,所述L型薄壁构件穿过所述洞口叠加围合部分墙面而形成共用排气道,所述L型薄壁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平板的顶端与第二平板的顶端和/或所述第一平板的底端与第二平板的底端外侧设有L型挑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琦
申请(专利权)人:张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