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义专利>正文

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9754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9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后部设有导入口,壳体的尾部设有导出口,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因流体连续性,把原来形成负压区的流体,在水中运动装置后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小部分流速较慢的流体沿壳体外侧流到后部形成后部的薄弱的负压区、部分甚至大部分流速较快的流体从导入口进入、从导出口向后排出来填充负压区,由此使正向、侧向、负压区的流体阻力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后部设有导入口,壳体的尾部设有导出口,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相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因流体连续性,把原来形成负压区的流体,在水中运动装置后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小部分流速较慢的流体沿壳体外侧流到后部形成后部的薄弱的负压区、部分甚至大部分流速较快的流体从导入口进入、从导出口向后排出来填充负压区,由此使正向、侧向、负压区的流体阻力大大减少。【专利说明】一种水中运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中运动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中运动装置快速运动时,因为流体连续性流体经过周围不同路径时,必然产生前方正向、周围侧向、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人们采用流线形运动体来减少流体阻力但效果不明显,迄今为止正向、侧向、负压区仍然是水中运动装置行驶中的最大能源消耗。 专利技术人在已授权的专利号为201010250872.5的专利技术《航水机动装置》、专利号为2008100653341的专利技术《一种运动装置》、专利号200910105982.X的专利技术《一种流体运动装置》、以及美国已授权专利技术专利US13864370《一种从内部产生升力的飞行器》、US8.448.892B2《一种从内部产生升力的飞碟》中提出通过填充或阻挡流体洞口封闭使一切流体阻力迎刃而解的理论和装置后,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本申请的方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开发设计出一种最接近现代船和潜艇结构,对现有结构改变不大,但产生出节能和提速效果显著的水中运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水中运动装置在运动中的受压力情况,提供一种能够改变流体分布的一种水中运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后部设有导入口,壳体的尾部设有导出口,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相通。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尾部的导出口内,与设于壳体的后部的导入口相通。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因流体连续性,把原来形成负压区的流体,在水中运动装置后部和尾部之间区域分为内外两部分:向外的一部分相对离开壳体周围较慢的流体沿壳体外侧流到后部形成后部的薄弱的负压区、向内的另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相对紧贴壳体周围较快的流体从导入口进入、从导出口向后排出来填充已薄弱的负压区,由此使正向、侧向、负压区的流体阻力大大减少;此外,现在水中船或潜艇减少流体阻力已非常困难,本专利技术把正向、侧向、负压区三种阻力作为整体的来看待。从填充负压区着手而牵一发动全身,从而使整体流体阻力减少,达到节能和提速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船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船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的剖面的流体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船的另一流体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图2中B-B向的剖面的流体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船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船;101、流体墙;102、流体洞;103、小负压区;104、后部流体洞口 ;105、大负压区;2、吃水线;3、两侧部导入口 ;4、底部导入口 ;5、尾部导出口 ;6、动力装置;7、扰流板;701、扰流面;8、上部导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原本从水中运动装置的周围流过的流体,在运动装置的后部和尾部之间壳体上设导入口,引入其内部后从其尾部导出口排出,从而填充后部的负压区,减小负压阻力。 请参阅图1,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后部设有导入口,壳体的尾部设有导出口,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相通。其中,导入口包括两侧部导入口 3和底部导入口 4中的至少一者,导出口包括尾部导出口 5。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因流体连续性,把原来在尾部形成负压区的流体,在水中运动装置后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向外的一部分相对离开壳体周围较慢的流体沿壳体外侧流到后部形成后部的薄弱的负压区、向内的另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相对紧贴壳体周围较快的流体从导入口进入、从导出口向后排出来填充已薄弱的负压区,由此使正向、侧向、负压区的流体阻力大大减少。 进一步地,还包括吃水线,所述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吃水线的下方。 从上述描述可知,设于吃水线下方的壳体后部和尾部之间设导入口才能够充分地引入水流。 进一步地,所述导入口内设有扰流板和扰流面,所述扰流板和扰流面具有多个弧形、三角形或梯形构成的表面来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扰流板和扰流面的设置可加快流体流速,从而使得导入口内外之间的水流流速产生差别,从而产生压力差,使更多的流体进入导入口内,再从导出口导出的水流填充后部负压区。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在所述导出口前面的壳体上。 从上述描述可知,动力装置巨大的吸力使各导入口周围更多的流体高速吸入,再从导出口排出来更好填充后部负压区。 进一步地,导入口包括上部导入口、两侧部导入口、底部导入口以及环绕所述壳体的后部周围的环形导入口中的至少一者。 —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尾部的导出口内,与设于壳体的后部的导入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装置的吸水口与所述导入口相通、排水口与外界相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吃水线,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设在所述吃水线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导入口包括上部导入口、两侧部导入口、底部导入口、以及环绕所述壳体的后部周围的环形导入口中的至少一者。 图4的船在快速行驶时,流体相对静止不动,而运动装置瞬间撞上前面厚厚的流体、速度越快,前面流体越厚,产生的阻力越大,犹如撞上流体形成的墙一样,如流体墙101 ;此时运动装置又瞬间进入流体墙内,使四周流体又以同样的速度从前到后紧紧包裹着运动装置,就像进入流体形成的洞内一样,如流体洞102,洞内流体由四周向侧面产生向内的压力,使运动装置从中经过时产生很大的摩擦力。运动装置的速度越快,流体形成的洞壁越厚,产生的摩擦力越大,其中洞内靠近运动装置的流体的速度等同于运动速度,逐步向外其流速减慢。为保持流体连续性,流体洞的流体经过运动装置周围不同路径而同时到后部,离运动装置I后部一定距离交汇在一起,封闭了后部流体洞口 104,在运动装置I的后部与流体洞口之间形成小负压区103,运动速度越快,小负压区103产生的负压阻力越大。流体是连续的、整体的,应该在流体连续的运动状态中整体的看待流体连续性。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只要后部流体洞口 104封闭后,小负压区103就形成,后部小负压区不但紧紧吸住运动装置后部,还通过封闭后的流体洞102内形成围绕运动装置I四周的大负压区105,在大负压区围绕运动装置周围的负压状态中,大大加强前面流体墙产生的正面阻力,周围是流体洞产生的侧向压力,后部是小负压区产生的向后的拉力,这就是在水中、空气中一切运动装置能耗高、速度很难提高的真正原因。反之如果没有大负压区的负压状态,则正向、侧向阻力就减少。 为此,专利技术人提出:填充后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中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后部设有导入口,壳体的尾部设有导出口,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义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