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91472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20:10
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梁架、壳体;所述壳体为圆球形,底部切有圆形开口;梁架和壳体各自固定在基座上;梁架的振动会引起压电悬臂梁的变形,压电悬臂梁发生形变时会因压电效应产生电能;压电悬臂梁的数量为二十五个,所述各层间及各压电悬臂梁间呈均匀、环形分布;利用双稳态压电发电系统固有的非线性特性,在环境振动激励和磁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压电悬臂梁振子发生随机共振,具有较低的谐振频率和更大的振幅,所以产生的电量也相对较多。本发明专利技术包含二十五个压电振子结构,而且同一平面内相邻的悬臂梁的长度不同,就会形成较宽的共振频域,而且如此数量的压电振子结构能够明显增大发电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梁架、壳体;所述壳体为圆球形,底部切有圆形开口;梁架和壳体各自固定在基座上;梁架的振动会引起压电悬臂梁的变形,压电悬臂梁发生形变时会因压电效应产生电能;压电悬臂梁的数量为二十五个,所述各层间及各压电悬臂梁间呈均匀、环形分布;利用双稳态压电发电系统固有的非线性特性,在环境振动激励和磁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压电悬臂梁振子发生随机共振,具有较低的谐振频率和更大的振幅,所以产生的电量也相对较多。本专利技术包含二十五个压电振子结构,而且同一平面内相邻的悬臂梁的长度不同,就会形成较宽的共振频域,而且如此数量的压电振子结构能够明显增大发电量。【专利说明】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可有效收集周围环境的振动机械能进行发电,属于节能技术及再生环保新能源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微电子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从环境中捕获能量为低功耗设备供电或为蓄电池供电已成为迫切的需求;传统电池供电具有一系列的弊端,比如寿命短、需要定期更换、污染环境等;无论哪一条弊端都严重影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因此,利用环境振动产生能量为电子设备供电是很有必要的。 悬臂式压电振子具有振幅相对较大,振动频率低等特点,其应用性非常强。中国专利(【专利技术者】姚明辉, 李印波, 张伟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
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双稳态球面复合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梁架(10)、壳体(14);所述壳体(14)为圆球形,底部切有圆形开口;梁架(10)和壳体(14)各自固定在基座上;梁架(10)包括固定球(11)、压电悬臂梁(12)、支撑杆(13);固定球(11)与压电悬臂梁(12)固定连接;支撑杆(13)支撑固定球(11),支撑杆(13)与固定球(11)固定连接;压电悬臂梁(12)的数量为二十五个,共分四层,第一层是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各均布八个,所述各层间压电悬臂梁(12)间呈均匀、环形分布;支撑杆(13)为梁架(10)的支撑结构,支撑杆(13)设置在与第一层的压电悬臂梁(12)相对称的固定球(11)上,支撑杆(13)通过壳体(14)底部的圆形开口固定连接在固定球(11)上;压电悬臂梁(12)、永久磁铁组成双稳态压电悬臂振子结构;压电悬臂梁(12)包括第一保护层(1)、引线(2)、第一压电层(3)、基层(4)、第二保护层(7)、第二压电层(8)、电极(9);其中,层间连接关系依次为第一保护层(1)、第一压电层(3)、基层(4)、第二保护层(7)、第二压电层(8),各层之间为胶粘贴合;所述电极(9)设有引线(2),引线(2)从电极(9)引出,压电悬臂梁(12)变形产生的电荷会聚集在电极(9)上,引线(2)引出电极(9)中的电荷形成电流;永久磁铁包括第一永久磁铁(5)、第二永久磁铁(6),所述第一永久磁铁(5)和第二永久磁铁(6)为矩形磁铁且相互排斥放置;所述压电悬臂梁(12)一端固定有第一永久磁铁(5),在同侧的壳体(14)内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5)同一水平位置处固定有第二永久磁铁(6),所述第一永久磁铁(5)和第二永久磁铁(6)的质量相同,且按照磁极相对放置;所述压电悬臂梁(12)是对称结构,第一保护层(1)、第二保护层(7)的长度相等、宽度相等,第一压电层(3)、第二压电层(8)的长度相等、宽度相等;所述第一压电层(3)、基层(4)的长度相同、宽度相同,目的是便于贴合,并且获得较大的压电面积;所述第一保护层(1)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一压电层(3);相互对称布置的两个双稳态压电悬臂振子结构的参数一致,相邻布置的双稳态压电悬臂振子结构的参数不同;所述第一、三层的九个压电悬臂梁(12)的宽度相等、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四层的十六个压电悬臂梁(12)的宽度相等、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二层的压电悬臂梁(12)的宽度不同、长度不同;所述同一平面上的八个双稳态压电悬臂振子串联连接,不同平面上的双稳态压电悬臂振子并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明辉李印波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