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尘射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84706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抑尘射雾器,包括一级入风管、二级入风管、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驱动电机、叶轮、整流器和外雾喷射系统,二级入风管套在一级入风管外部,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和位于通道部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和敞开部,通道部两端端面分别于收缩部和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微雾喷射系统安装在收缩部内靠近通道部内壁上,整流器安装在二级入风管靠近敞开部上,叶轮和驱动电机位于敞开部一侧,叶轮垂直收缩管道轴线,叶轮直径大于一级入风管直径,叶轮另一侧、整流器端部安装有外雾喷射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实现了小尺寸粉尘颗粒的沉降;突破了雾颗粒尺寸对降尘抑尘效率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抑尘射雾器,包括一级入风管、二级入风管、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驱动电机、叶轮、整流器和外雾喷射系统,二级入风管套在一级入风管外部,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和位于通道部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和敞开部,通道部两端端面分别于收缩部和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微雾喷射系统安装在收缩部内靠近通道部内壁上,整流器安装在二级入风管靠近敞开部上,叶轮和驱动电机位于敞开部一侧,叶轮垂直收缩管道轴线,叶轮直径大于一级入风管直径,叶轮另一侧、整流器端部安装有外雾喷射系统。本专利技术有效实现了小尺寸粉尘颗粒的沉降;突破了雾颗粒尺寸对降尘抑尘效率的限制。【专利说明】抑尘射雾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降尘设备
,尤其是抑尘射雾器。
技术介绍
传统射雾器降尘原理是利用风机系统供风,输送雾颗粒进入空气中,雾雾颗粒与粉尘碰撞凝聚实现降尘。由于空气中旋浮的微粉尘颗粒尺寸较小,难以与快速降落的水滴凝结,所以对于微粉尘颗粒降尘传统射雾器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而又由于雾颗粒的最大尺寸有一定限制,降尘时单个雾颗粒覆盖面较小,所以对于一般尺寸或尺寸较大的粉尘来说,降尘抑尘的效率受到雾颗粒尺寸的较大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抑尘射雾器,实现了将尺寸较小的粉尘颗粒与微雾颗粒凝结成尘雾颗粒,有效实现了小尺寸粉尘颗粒的沉降;增大了单个降尘颗粒源覆盖面积,突破了雾颗粒尺寸对降尘抑尘效率的限制。 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抑尘射雾器,包括一级入风管、二级入风管、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驱动电机、叶轮、整流器和外雾喷射系统,所述二级入风管套在所述一级入风管外部,且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所述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以及位于所述通道部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和敞开部,所述通道部两端端面分别于所述收缩部和所述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所述微雾喷射系统安装在所述收缩部内靠近所述通道部一侧内壁上,所述整流器安装在所述二级入风管靠近所述敞开部的一端, 所述叶轮和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敞开部一侧,所述叶轮垂直所述收缩管道轴线设置,所述叶轮直径大于所述一级入风管直径,在所述叶轮另一侧、所述整流器端部安装有所述外雾喷射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叶轮位于所述二级入风管内部,其轴线与所述收缩管道的轴线重合,且所述叶轮的直径与所述二级入风管的直径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微雾喷射系统包括多个微雾喷嘴,多个所述微雾喷嘴环绕所述收缩部内壁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部横截面的面积和尺寸与所述收缩部和所述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的相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入风管内、靠近所述收缩部一侧的一级驱动电机和一级叶轮, 所述一级叶轮垂直所述收缩管道轴线设置,且其直径与所述一级入风管直径对应。 本专利技术抑尘射雾器,通过收缩管道和微雾喷射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将尺寸较小的粉尘颗粒与微雾颗粒凝结成尘雾颗粒,有效实现了小尺寸粉尘颗粒的沉降;与此同时,尘雾颗粒之间以及尘雾颗粒与雾颗粒之间可以碰撞长大,形成尺寸大于雾颗粒的降尘颗粒源,增大了单个颗粒源覆盖面积,突破了雾颗粒尺寸对降尘抑尘效率的限制。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抑尘射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所示的抑尘射雾器,包括一级入风管1、二级入风管2、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6、驱动电机8、叶轮7、整流器9和外雾喷射系统10,二级入风管2套在一级入风管I外部,且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52,以及位于通道部52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51和敞开部53,通道部52两端端面分别于收缩部51和敞开部53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微雾喷射系统6安装在收缩部51内靠近通道部52 —侧内壁上,整流器9安装在二级入风管2靠近敞开部53的一端,为圆台形筒,横截面较大一端与二级入风管2端部连接,叶轮7和驱动电机8位于敞开部53 —侧,叶轮7垂直收缩管道轴线设置,叶轮7直径大于一级入风管I直径,在叶轮7另一侧、整流器9端部安装有外雾喷射系统10。 叶轮7位于二级入风管2内部,其轴线与收缩管道的轴线重合,且叶轮7的直径与二级入风管2的直径对应。 微雾喷射系统6包括多个微雾喷嘴,多个微雾喷嘴环绕收缩部51内壁分布,外雾喷射系统10包括多个喷水嘴,多个喷水嘴环绕整流器9端部分布。 通道部52横截面的面积和尺寸与收缩部51和敞开部53较小的一侧端面的相对应。 还包括设置在一级入风管I内、靠近收缩部51 —侧的一级驱动电机3和一级叶轮7,一级叶轮7垂直收缩管道轴线设置,且其直径与一级入风管I直径对应。 在收缩管道的收缩部51、通道部52和敞开部53,均设置有测压装置11,以便实时监控收缩管道内部压力值,以便对驱动电机8和一级驱动电机3转速进行调整。 使用时,将本专利技术放置在被粉尘污染的空间,开动驱动电机8和一级驱动电机3,带动叶轮7和一级叶轮7转动,使得二级风道和收缩管道内形成同向流动的气流。微雾喷射系统6中的微雾喷嘴向收缩部51内喷射微雾颗粒,气流带动微雾颗粒进入通道部52,气流在通道部52内流速增加形成高速激流流场,气流中的粉尘颗粒与微雾颗粒之间激烈碰撞、相互吸附,凝聚成雾尘颗粒,这一阶段有效清除颗粒较小的粉尘颗粒。气流通过通道部52后流速降低,尘雾颗粒之间凝聚长大,形成尺寸较微雾颗粒大的尘雾颗粒,待尘雾颗粒通过驱动电机8从整流器9端口射出时,外雾喷射系统10的喷水嘴再次喷雾,雾颗粒与尘雾颗粒可进一步凝结长大,射出的雾颗粒和尘雾颗粒一起对空气中尺寸较大颗粒进行沉降。 本专利技术抑尘射雾器,通过收缩管道和微雾喷射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将尺寸较小的粉尘颗粒与微雾颗粒凝结成尘雾颗粒,有效实现了小尺寸粉尘颗粒的沉降;与此同时,尘雾颗粒之间以及尘雾颗粒与雾颗粒之间可以碰撞长大,形成尺寸大于雾颗粒的降尘颗粒源,增大了单个颗粒源覆盖面积,突破了雾颗粒尺寸对降尘抑尘效率的限制。【权利要求】1.抑尘射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入风管、二级入风管、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驱动电机、叶轮、整流器和外雾喷射系统, 所述二级入风管套在所述一级入风管外部,且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 所述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以及位于所述通道部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和敞开部,所述通道部两端端面分别于所述收缩部和所述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 所述微雾喷射系统安装在所述收缩部内靠近所述通道部一侧内壁上, 所述整流器安装在所述二级入风管靠近所述敞开部的一端, 所述叶轮和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敞开部一侧,所述叶轮垂直所述收缩管道轴线设置,所述叶轮直径大于所述一级入风管直径, 在所述叶轮另一侧、所述整流器端部安装有所述外雾喷射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抑尘射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位于所述二级入风管内部,其轴线与所述收缩管道的轴线重合,且所述叶轮的直径与所述二级入风管的直径对应。3.如权利要求1所述抑尘射雾器,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抑尘射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入风管、二级入风管、收缩管道、微雾喷射系统、驱动电机、叶轮、整流器和外雾喷射系统,所述二级入风管套在所述一级入风管外部,且二者之间形成二级风道,所述收缩管道为筒状,包括位于中部的圆筒状的通道部,以及位于所述通道部两侧的、均为圆台形的收缩部和敞开部,所述通道部两端端面分别于所述收缩部和所述敞开部较小的一侧端面连接,所述微雾喷射系统安装在所述收缩部内靠近所述通道部一侧内壁上,所述整流器安装在所述二级入风管靠近所述敞开部的一端, 所述叶轮和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敞开部一侧,所述叶轮垂直所述收缩管道轴线设置,所述叶轮直径大于所述一级入风管直径,在所述叶轮另一侧、所述整流器端部安装有所述外雾喷射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石洪利李玉辰金光俊陈波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思泰意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