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716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致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齿轮和数对转动轴。所述齿轮通过从所述驱动马达输出的力矩而转动。每对转动轴与齿轮中的一个相对应。每对转动轴分别从对应齿轮的轴向两侧延伸。转动轴中的至少两个用作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能够将对应的一个齿轮或多个齿轮的力矩输出到外部。这能够满足各种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驱动马达的致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普通的车辆空调中,设有用于在空气管道中控制气流的各种类型的风门。这些风门分别由具有电马达作为驱动源的致动装置来驱动。这样的致动装置已经被公开在,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8-70553中。上述的风门在空气管道中分别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用于驱动它们的所需的力矩也不同。因此,为了适应对应的风门,分别设置有具有相互不同构造的致动装置。更准确地说,每个致动装置包括多个齿轮,这些齿轮构成了一个减速器。为了适应相对应的风门,在一组空调中设置有多种类型的致动装置,这些致动装置包括具有不同齿数比并具有不同输出发生位置的齿轮。而且,当空气管道的设计要修改时,会导致具有不同构造的致动装置不得不重新设计和制造。因此,致动装置自身的成本和致动装置的存量控制的成本都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致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这样一种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具有驱动马达、多个齿轮和数对转动轴。所述齿轮通过从所述驱动马达输出的力矩而转动。每对转动轴与所述齿轮中的一个相对应。每对转动轴分别从对应齿轮的轴向两侧延伸。至少所述转动轴中的两个作为能向外输出对应齿轮的力矩的输出轴。从以下描述并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示例性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参考附图对现有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能得到最好地理解,在附图中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装置中的齿轮的啮合状态的剖面正视图;图2是图1的致动装置的俯视图,其中致动装置处于取下上壳体的状态;图3(a)是装在图2的致动装置上的蜗杆的剖面图;图3(b)是从轴线方向看图3(a)中蜗杆的视图;图4(a)装在图2的致动装置上的第一减速齿轮的剖面正视图;图4(b)是图4(a)中第一减速齿轮的俯视图;图4(c)是沿图4(b)中的线4c-4c的剖视图;图5(a)是装在图2中的致动装置上的第二减速齿轮的剖面正视图;图5(b)是图5(a)中的第二减速齿轮的俯视图;图6(a)是装在图2中的致动装置上的第三减速齿轮的剖面正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第三减速齿轮的俯视图;图6(c)是图6(a)中的第三减速齿轮的仰视图;图7是装在图2的致动装置上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图8(a)是图2的致动装置中的下壳体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下壳体的正视图;图9(a)是上壳体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中的上壳体的正视图;图10是致动装置的正视图;图11是空调通道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以及图13(a)和图13(b)是图12的致动装置的外观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1至11来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如图11所示,该空调包括用于循环空气的空调通道1。在空调通道1中,设有多个(在图11中的情况下为3个)风门2、3和4。风门2至4控制在空调通道1中的气流的方向,和例如将空气供给端口改成外界空气供给端口或者车辆内部循环端口,以及打开和关闭各自的空气端口,即,通气出口、地面出口和除霜喷嘴。各个风门2至4都设有一个致动装置9。每个致动装置9基于从空调放大器Z输入的控制信号和电能来驱动风门2至4中的对应的一个。下面将描述致动装置9中的一个。如图10所示,致动装置9的壳体通过将下壳体10和上壳体11组装在一起而形成。上壳体11的上壁与下壳体10的底壁相互面对。如图2所示,致动装置9还包括驱动马达12,蜗杆13,第一、第二和第三减速齿轮14、15和16,以及连接器组件30。如图8(a)所示,下壳体10形成有一对马达支承部分45a和45b。两个马达支承部分45a和45b都从下壳体10的底壁向上突出,驱动马达12被保持和固定在支承部分45a和45b之间。如图2所示,驱动马达12的转动轴设有蜗杆13。蜗杆13与第一减速齿轮14啮合。如图4(a)所示,第一减速齿轮14包括轴部分14a。轴部分14a的两个端部由第一轴承47和64(参见图8(a)和图9(a))可转动地支承,第一轴承47和64分别形成在与下壳体10和上壳体11相对的位置处。第一轴承47为圆柱形并从下壳体10的底壁向上突出。第一轴承64为圆柱形并从上壳体11的上壁向下突出。第一轴承47和64各自的内圆周表面的直径基本等于轴部分14a的对应端部的直径。如图4(a)和图4(b)所示,围绕轴部分14a以相同间隔设有三个接合部分14c,它们从轴部分14a径向向外延伸。这些接合部分14c的顶端与圆柱形蜗轮14b连接成一体。弹性部分18大体从各个接合部分14c的纵向中心(第一减速齿轮14的径向)向圆周方向延伸。图4(c)是沿图4(b)中的线4c-4c而得到的剖视图。各弹性部分18沿圆周方向从对应的接合部分14c倾斜地向上延伸。弹性部分18的顶端部18a与其他部分相比略微弯曲。这个顶端部18a比蜗轮14b的上端表面更进一步向上突出。蜗轮14b与蜗杆13(参见图1和图2)啮合。如图4(a)所示,在轴部分14a上形成有齿轮部分14d。齿轮部分14d的齿数比蜗轮14b的齿数少。齿轮部分14d与第二减速齿轮15(参见图1和图2)啮合。如图5(a)所示,第二减速齿轮15包括第一齿轮部分15a和第二齿轮部分15b。两个齿轮部分15a和15b相互一体形成。第一齿轮部分15a的齿数比第一减速齿轮14的齿轮部分14d的齿数多。第二齿轮部分15b的齿数比第一齿轮部分15a的齿数少。第一齿轮部分15a与第一减速齿轮14的齿轮部分14d啮合(参见图2)。如图5(a)所示,第一齿轮部分15a包括沿其轴线位于两个端部的上轴部20和圆柱输出轴21。输出轴21从第一齿轮部分15a的下端表面进一步向下延伸。上轴部20从第二齿轮部分15b的上端表面进一步向上延伸。如图5(b)所示,输出轴21的内圆周表面的截面大体呈D字形。输出轴21和上轴部20由第二轴承48和65(参见图8(a)和图9(a))支承,这两个轴承分别形成在与下壳体10和上壳体11相对的位置处。第二轴承48为圆柱形并从下壳体10的底壁向上突出。第二轴承48的内圆周表面的直径基本等于输出轴21的外圆周表面的直径。而且,通过在底壁上切出一个圆并通过与第二轴承48的内圆周表面的形状配合,下壳体10形成有第一输出端口48a。也就是,第一输出端口48a形成为与第二轴承48的内圆周表面连续。第二轴承48的内圆周表面和第一输出端口48a形成了穿过下壳体10的通孔。在图8(a)中示出的第二轴承48沿轴线方向的尺寸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即,输出轴21的下端表面与下壳体10的底壁的外表面基本齐平。如图1所示,输出轴21位于致动装置9的下端表面上,如箭头76所示,另一部件的轴部分向上插入输出轴21的空气空间中,这样可以从致动装置9输出力矩。如图9(a)中示出的第二轴承65为圆柱形并从上壳体11的上壁向下延伸。第二轴承65的内径基本等于第二减速齿轮15的上轴部20的外径。第二减速齿轮15的第二齿轮部分15b与第三减速齿轮16(参见图1和2)啮合。如图6(a)所示,第三减速齿轮16包括盘形部分22、圆柱齿轮部分23、圆柱形上轴部24和圆柱形下轴部25。齿轮部分23围绕盘形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致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多个齿轮和数对转动轴,所述齿轮通过从所述驱动马达输出的力矩而转动,每对转动轴与齿轮中的一个相对应,其中每对转动轴从相对应的齿轮的轴向两侧分别延伸,所述致动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转动轴中的两个用作输出轴,所述 输出轴能够将对应的一个齿轮或多个齿轮的力矩输出到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直彦兵藤知信鲸行伸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莫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